从血色荣光到钢铁脊梁,川陕大地的战略接力

余开华

原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川陕革命根据地与襄渝铁路的轨迹在地理空间交叠,这片承载着双重历史记忆的热土,既是红军浴血奋战的红色摇篮,也是我们铁道兵用钢钎凿穿秦巴天险的战场。执笔此文,既为追寻先辈们用鲜血浇筑的热血征程,亦为镌刻我们曾以青春丈量山河的铁道兵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地理位置与战略枢纽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川陕革命根据地位于大巴山腹地,横跨四川、陕西两省二十余县,总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这里山岭叠嶂、关隘险要,扼守秦巴咽喉,北接陕甘、南控川东,既是红军西进北上的跳板,又是屏障鄂豫皖苏区的重要后方。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突破重围转战至此,以通江为首府,点燃了川陕边区的革命烈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铁血烽火:川陕苏区的主要战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以“以少胜多、以弱克强”著称,红四方面军在此经历了多场决定存亡的关键战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空山坝战役(1933年5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川军阀田颂尧部率6万兵力发动“三路围攻”,企图围歼立足未稳的红四方面军。 徐向前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战术,将敌军诱至空山坝险地。红军以1.4万兵力伏击敌左路纵队,激战三昼夜,歼敌2.4万余人,缴枪8000余支。 此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川陕苏区的首次大规模围剿,巩固了根据地核心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宣达战役(1933年10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扩大苏区范围,打通与川东游击军的联系。 红军连克宣汉、达县等重镇,歼灭军阀刘存厚部1.2万人,缴获兵工厂、造币厂全套设备(包括步枪1.5万支、子弹500万发),极大增强了红军装备实力。 此役后川陕苏区进入全盛时期,总面积扩展至4.2万平方公里。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万源保卫战(1934年6-9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川军阀刘湘集结20万兵力发动“六路围攻”,万源成为决战焦点。 红军依托大面山、玄祖殿等险要阵地,以“一寸阵地一寸血”的意志击退敌军数十次冲锋。许世友率红25师坚守玄祖殿,全师伤亡过半仍死守不退。红军以5万兵力毙伤俘敌8万余人,彻底粉碎“六路围攻”,毛泽东赞其为“红军战史上防御作战的巅峰之作”。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 强渡嘉陵江战役(1935年3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 红军利用夜暗架设浮桥,分三路突破敌军防线,仅用24小时攻克剑门关天险,歼敌1万余人此役标志着川陕苏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完成,为长征胜利奠定重要基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和战略转移,并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遂发起嘉陵江战役。此役历时24天,共歼敌1万余人,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的广大地区,打乱了敌军的“川陕会剿”计划,为红四方面军继续向甘南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役成为红四方面军战史上一次大规模强渡江河的模范战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陵江镇的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遗址—苍溪红军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觉醒的大地:苏维埃运动与群众觉醒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唤醒了大巴山万千贫苦农民。根据地内成立23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颁布《川陕省土地法》,百万农民首次获得土地。妇女独立团、儿童团活跃在支前一线,通江列宁小学、巴中工农夜校扫除文盲10万余人。“脚不缠,发不盘,扛枪打仗赛儿男”的川陕苏区妇女,成为革命中坚力量。1934年,仅通江一县即有4.7万人参加红军,“母送子、妻送郎”的场景遍及乡野。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红色基因:鲜血铸就的精神长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川陕苏区的丰碑由无数英烈铸就:旷继勋率军入川开辟根据地,却蒙冤殉职;刘子才率巴山游击队苦战五年,全员血染青山;年仅15岁的“红军娃”张汉全牺牲前高呼“红军万岁”。这里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至今仍传颂着“活着跟共产党走,死了埋骨苏维埃”的誓言。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红色遗址解析:历史的凝固与传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木门会议会址:川陕苏区的战略转折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理位置:四川省旺苍县木门镇,原为清代古刹“广福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意义: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此召开关键军事会议,决定停止内部“肃反”、扩编红军为4个军(总兵力增至4万余人),推动根据地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代价值:2019年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2021年新增石刻标语展示区,成为党史教育与廉政文化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军事指挥的核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理位置:通江县城诺江镇文庙街,原为明清文庙建筑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功能:徐向前、陈昌浩在此指挥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制定经典战术;总政治部同期推动土地革命与政权建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馆藏特色:藏有《中华苏维埃劳动法令》原件等文物,2017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英灵长眠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理位置: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全国最大红军烈士陵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悲壮:安葬25048名烈士(含无名烈士17225位),1934年红军战士亲手刻制烈士墓碑,现存“赤化全川”石刻标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代传承:2011年扩建后面积达350亩,年均接待祭扫群众超10万人次,与周边红色景点联动形成教育集群,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历史的回响与当代启示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川陕革命根据地存续两年余,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为革命保留了一支铁血劲旅。毛泽东赞其“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驰骋”。今日大巴山深处,红军石刻“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依旧苍劲,见证着这片土地如何从封闭山区蜕变为“中华苏维埃第二大区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四方面军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武装力量,其历史贡献应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这支英雄部队在鄂豫皖、川陕根据地浴血奋战,在长征中突破重围保存革命火种,其战略转移期间保存了红军主力部队中规模最大的有生力量,为后续革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部涌现出徐向前、陈昌浩等杰出将领,培养出包括后来129师骨干在内的众多军事人才,其发动的黄安战役、苏家埠战役等经典战例在中国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尽管该部在特定历史阶段受到错误路线影响,但广大指战员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绝斗争不应被忽视。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红四方面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不可替代的历史功勋,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碑之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革命与建设的接力——川陕热土上的不朽传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土地上,革命者与建设者两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共同书写了不朽的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昔日,红军在这片崇山峻岭间浴血奋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打破了敌人的重重围剿,巩固并扩大了根据地。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川陕苏区的红色丰碑,留下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今,在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又一代人——铁道兵七师和八师的战士们,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他们驻扎在达州、渠县、大竹、宣汉和万源等地,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了襄渝铁路这条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巨大牺牲,不仅为国家的交通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新的光辉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襄渝铁路,这条横亘于鄂陕渝崇山峻岭间的钢铁动脉,东起湖北襄阳,西抵重庆枢纽,全长916公里。1968年4月,伴随三线建设的号角,铁道兵与百万民兵、学兵挺进大巴山,开启历时七载的筑路壮举。线路穿越武当山褶皱带、汉江峡谷与华蓥山断裂带,于1975年11月实现临时运营,1979年12月正式交付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受制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技术条件,铁道兵在"地质‘博物馆"中艰难推进:716座桥梁跨越河流深谷,405条隧道贯穿大山险峰,每公里铁轨下都凝结着建设者的血汗。全线1501名铁道兵战士献出生命,平均每公里倒下1.5名战士——他们或殒于塌方涌水,或牺牲在爆破现场,更有为救战友而永眠山野的英雄。在当时襄渝铁路施工时期,烈士遗骸多就地安葬于施工沿线,直至八十年代经济发展后,方逐步迁入各县集中修建的烈士陵园。沿襄渝铁路万源至渠县段(铁道兵七师和八师施工区段),五座烈士陵园串联起铁道兵的永恒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万源烈士陵园:坐落于青沟村山麓,1972年始建时安葬125名烈士,其中87名为铁八师官兵。陵园内"一公里一忠魂"的碑文,诉说着白岩寨隧道(4720米)与洲河大桥(631米)建设时的悲壮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达州红军烈士陵园:达州凤凰山下长眠着铁七师的102位英烈。在艰苦卓绝的建设岁月里,为了成功贯通大成隧道(全长3070米)与铁山隧道(全长3119米),他们不惜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用热血与汗水,在隧道建设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这片土地上,还安息着在宣达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不同的时代,同样炽热的初心,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这些英烈们前赴后继,以无畏的牺牲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奋勇前行。达州红军烈士陵园已成为川渝万达开地区红色教育核心场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宣汉毛坝烈士陵园:56名铁道兵烈士在此安息,陵园依山势修建阶梯式墓群,2022年增设营渠战役主题展区,实现铁道兵精神与红军传统的时空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竹烈士陵园:43座铁七师墓冢环绕纪念广场,墓碑铭刻着1971年陈庙隧道塌方事故中集体牺牲的战士姓名,每年清明均有老兵在此齐唱《铁道兵志在四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渠县烈士陵园:松柏长廊尽头的无名烈士合葬墓,安放着30余名参与州河大桥建设的年轻士兵,碑文"青春化铁轨,忠魂护河山"至今令访客动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6年深秋,笔者踏入渠县陵园时,恰遇数位白发老兵跪抚墓碑泣不成声——他们正是当年从湖北通山县奔赴达县的200名新兵,历经半世纪沧桑,终于触摸到战友冰冷的姓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再访万源,目睹青沟村陵园已列入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25座墓冢如星斗排列,与蜿蜒的襄渝铁路共同构成大巴山最震撼的生命图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革命者与建设者,两代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共同书写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他们的精神与事迹,如同大巴山深处的红色丰碑,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寻真理、勇往直前。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这块土地上,革命与建设的接力从未停歇,它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在新的时代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跨越时空的战略大转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红四方面军西征到襄渝铁路三线建设的川陕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川陕地区两次战略大转移深刻改变了国家命运:1932年红四方面军突破重围开辟川陕苏区,1968年铁道兵入川修建襄渝铁路推动三线建设。这两次相隔36年的战略行动,虽时代背景迥异,却在战略逻辑、地理选择与精神传承上形成历史对话,共同诠释着中华民族在危局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深层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生死存亡下的战略突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932年红四方面军的生存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面对国民党60万大军的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0月从鄂豫皖苏区突围,沿武关道穿越秦岭,在漫川关血战中跳出包围圈。这场被徐向前元帅称为“关系全军存亡的一仗”的胜利,使红军得以在通江、南江、巴中建立川陕根据地,形成“北锁剑门、南扼长江”的战略支点。其核心战略目标在于打破军事封锁,保存革命火种,正如毛泽东所言:“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 、1968年三线建设的国家安全考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0年代中苏交恶与东南沿海威胁加剧,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重大决策。襄渝铁路(代号2107工程)作为连接华中与西南的战略通道,承担着“将工业骨骼深埋大山”的使命。中央军委紧急调动8个铁道兵师、6个独立团及83万军民,在川陕鄂交界处展开大会战,其规模远超淮海战役。这一部署既是对“准备早打、大打”战备需求的回应,也是工业生产力空间重构的历史必然</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地理空间的重叠与战略深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军事地理的传承性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四方面军选择的川陕通道,与襄渝铁路走向高度重叠:武关道-峪谷道:1932年红军经此突破秦岭天险,1970年代铁道兵在相同区域开凿405座隧道,其中白岩寨隧道(4720米)与大成隧道(3070米)的岩层间,仍可寻见当年红军急行军踏出的羊肠小径。米仓道-襄渝线:徐向前部依托米仓道建立苏区补给线,铁道兵则沿此古道走向铺设铁轨,使“红军粮道”升级为“工业动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 、从军事防御到工业纵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川陕地区在两次转移中均扮演战略纵深角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0年代:大巴山腹地凭借“一夫当关”地势,庇护红军发展至8万兵力,成为长征重要策源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0-70年代:同一区域布局的062(航天)、903(核能)等基地,与襄渝铁路构成“山、散、洞”工业体系,实现“靠山、隐蔽、分散”的战备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精神谱系的跨时代共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赓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四方面军翻越秦岭时,战士用绑腿布串联坠崖的场面,与铁道兵“每公里倒下1.5人”的悲壮形成历史回响。襄渝铁路建设者中不乏红四方面军后代,渠县烈士陵园的无名墓与通江红军烈士陵园的石刻标语,共同诠释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基因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 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次战略转移均体现军民融合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区时期: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动员20万群众参与土地革命,建立“赤卫军-游击队-红军”三级武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线建设:采用“师带民兵团”模式,达州、万源等地50万民工与铁道兵协同作战,创新“三班倒爆破法”提升隧道掘进效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战略转移的历史辩证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 、被动防御与主动布局的统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四方面军的转移是反“围剿”失败的被动选择,却主动创建第二大苏区;三线建设看似应对战争威胁的权宜之计,实则完成生产力布局的百年大计。二者共同揭示:战略退却中孕育着战略进攻的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 、军事逻辑与经济逻辑的转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0年代川陕苏区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军事资源积累,1960年代襄渝铁路推动“军转民”技术扩散(如隧道掘进技术转化为民用采矿),彰显战争与建设的内在转化规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结语</b></p><p class="ql-block">从红四方面军血战漫川关到铁道兵凿穿大巴山,川陕大地上的两次战略大转移,以不同方式回答着“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前者以军事突围保存革命火种,后者以工业迁移筑牢国家安全,二者在时空交错中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调叙事”。当前面对新质生产力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课题,这段历史启示我们:战略大转移不仅是空间位移,更是发展动能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涅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