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母亲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作者__张炎魁</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 我的母亲上官双俊,山西省阳城县原李圪塔乡柴疙瘩村东鳔沟人。1926年5月12 日出生,2008年2月5日在太原病逝,终年82岁。母亲1942年10月参加革命,194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离休。母亲生前长期担任太原市杏花岭区鼓楼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享受副厅级待遇。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 我们的家庭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父母都是阳城人,都是少小参加革命工作 的,都是跟随共产党几十年闹革命的,都是离休老干部。我们兄弟姐妹9人,原先都各自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现在都退休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文化程度不高,能看通报纸,但写字困难,因而留下的文字东西很少。但母亲有演讲才能,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太原湖滨会堂主席台上发过言,讲过话,介绍过工作经验,受到好评。母亲是一个很泼辣、很能干、很干练的人。她抚(养)育着9个孩子,除国家规定的56天产假外,从未请假,把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在了革命工作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 母亲是我们家的大功臣。这一点,我父亲都承认,并高度认可。我们兄弟姐妹9人,从上学的书包、穿戴,到招工、参军,到考学、转岗,直至结婚生子,经营自己的小家庭,无一不倾注了母亲的操持和心血。我大姐比我大20岁,早早就参加工作,当小学教师了。大姐和姐夫经常带着孩子们回家看望父母。母亲总是热情地招呼吃喝,还给姐夫装一盒好烟,给外孙带一件稀罕的玩具。 大哥在北京上大学,放假回来,母亲总是嘘寒问暖,给予生活关照。二哥从北京的部队复员回到太原,母亲非常高兴。 我记得二哥的婚宴是“文革” 后期在钟楼街的“上海饭店” 办的。父母带我们去参加了婚礼。我在那个场合第一次见到了二哥生父的老战友、老红军、省军区大名鼎鼎的“断臂将军” 苏鲁副司令员。二哥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母亲兴奋异常,下班回家后,总会高兴地抱抱小孙女。母亲对每一个孩子的婚事和孙辈的降生,都倾注了热情和心血。五哥到太原市北郊区东社公社小东流村插队时,我还随母亲傍晚乘车去找了时任的东社公社党委副书记 呢。五哥调动工作时,母亲还找了阳城老乡帮忙了。三姐从太原农牧场插场回来,母亲帮助安排到了解放路新华书店工作。我自幼体弱多病,身材瘦小。1976年7月从太原十中高中毕业后,先后在太原副食品市场和副食大楼当“临时工” ,学做糕点和月饼。后来,母亲给我办了“病残留城证” ,并于当年年底 到太原市民政局下属的国营企业“太原市电机五金厂”参加了工作。学徒期满后,又帮助我借调了工作岗位,才使我有了后续的成长和进步。总之,在我们家兄弟姐妹的成长道路上,父亲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三观”,严把政治关。母亲一步步地送我们走上了人生的道路。所以,我们对“严父慈母”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 母亲一生乐于助人,帮助孤寡。我母亲文化不高,一生工作在基层,接触着百姓,奋斗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岗位上。母亲有着“辖区重要”(省委、省政府机关及宿舍大院)、接触群众广泛的优势,还有着爽朗的性格和亲民的热情及群众威信,办起事来,比较方便。母亲乐于助人,在“文革”混乱的政治环境下,帮助好多被“打倒”的老革命、老干部的子女们招工、参军、领结婚证、办“独生子女证”等等。还帮助那些被“打倒”、“靠边站”的“走资派”们解决买烟、买酒、买豆腐等实际困难。因此,在省委、省政府大院及鼓楼街道辖区内,有着广泛的人脉资源和好的口碑。我们好几位市级领导都亲口对我说过:“我们的第一份工作还是上官姨姨帮助找的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母亲对辖区内的孤寡老人经常给予经济和物质上的帮助。鼓楼办事处下属单位有一个“二姑娘”(变性人),常受人歧视和欺凌。母亲把她安排到办事处的传达室看大门,既解决了她的经济来源,还解决了她的住处问题。逢年过节,母亲总把“二姑娘”叫到家里,给她吃一顿“好饭”,装上几块钱,还带上点水果、糖果等。使“二姑娘”深受感动。母亲一生照顾她,最后,还给她办了后事。办事处还有一位“老黄姨姨”,中年被丈夫抛弃,生活孤苦。母亲经常在生活上关照她,帮助她找活干,增加收入。也经常叫她来家里吃饭,体验家庭的亲情。在母亲的榜样带动下,我结婚后,还和妻子一起请“老黄姨姨”来家里吃饭,还专门开车,陪同晚年的母亲和“老黄姨姨”游览迎泽大街、滨河公园和新建成的太原动物园,中午还请两位老人到饭店吃了午饭。使“老黄姨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 母亲政治坚定,爱憎分明。母亲一生追随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按党的号召和指示办事。但对于“文革造反派”及某些政治上的胡作非为,却在行动上给予坚决抵制和反对。“文革”期间,父亲在“华北学习班”结束后,被“下放”到临汾地区安泽县。母亲一个人既要顶着政治压力坚守工作岗位,还要带着全家老小艰难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省委机关的“造反派”联合北城区的“造反派”逼迫母亲作为“家属”随同父亲下放。母亲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地回应和怒斥他们说:“什么叫家属?老子14岁就跟上八路军出来参加了革命,是老革命了!我们老俩口都是革命干部,各自工作在不同的单位和岗位,谁是家属?”、“你小子才多大呀?你算老几?老娘闹革命的时候,还没有你小子了!快滚蛋吧!”“造反派”气急败坏,去省委告母亲的状。省委领导对他们说:你们可不要惹她!上官双俊可厉害呢,人家是抗战老干部!“造反派”只能作罢!这样,我们全家人才躲过了一场“下放灾难”!是勇敢无畏的母亲在“文革”中拯救了全家!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 母亲不仅抚育、教育了我们儿女,还在晚年以言传身教的实际行动教育孙辈们敬党爱国,要永远做好人!做好事!决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母亲对孙辈们是疼爱,而不溺爱;教育,而不迁就。在奶奶、姥姥的言传身教和傍样带动下,孙辈们都好学上进,勤奋工作,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 明年(2026年)是母亲的百岁诞辰。母亲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是清苦、勤劳,而又收获满满、硕果累累的一生。我们永远怀念母亲!追忆母亲!纪念母亲!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 2025年10月7日 作于深圳 </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 </u></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