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时 仍念双亲话团圆

徐义忠宝应南州堂

<p class="ql-block">  又逢中秋,窗外的桂树缀满细碎的金粒,晚风一吹,香气便漫进屋里,和记忆里的味道慢慢重叠。我端着刚温好的茶站在阳台,望着天上那轮圆得晃眼的月亮,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总爱在这样的夜里,搬两张竹椅到院子里,我挨着他坐,听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母亲则在厨房忙着烙月饼,甜香混着柴火的暖意,把整个中秋都裹得软软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月饼是母亲亲手做的,馅料没那么多花样,无非是豆沙或五仁,皮也算不上精致,边缘总带着点焦痕。可每次母亲把刚出锅的月饼递到我手里,我都迫不及待咬一口,烫得直跺脚,父母就坐在一旁笑。父亲会指着月亮说:“你看那月亮里的影子,是桂树和玉兔,等你再长大些,咱们就去爬真正的山,看更高处的月亮。”后来真到了重阳,他果然带着我和母亲去城郊的小山登高,母亲体力不好,走几步就喘,父亲便牵着她的手,一步一步慢慢走,还故意说些笑话逗她,我跟在后面,看他们的背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心里满是踏实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手很巧,每到中秋前,他都会用竹篾编一个小小的兔子灯,糊上白纸,里面点上蜡烛,我提着它在院子里跑,灯光晃啊晃,父亲的目光就追着我晃啊晃。有一年中秋我发着烧,没力气提灯,父亲就把灯挂在我的床头,坐在床边给我讲他小时候的事——说他小时候家里穷,中秋只能分一小块月饼,可爷爷总会把自己的那半分给她,奶奶则会在夜里给他掖好被角,轻声哼着不成调的歌谣。“做人要记得疼人,”父亲摸着我的头说,“以后你长大了,也要好好疼爸妈,疼身边的人。”那时我似懂非懂,只知道点头,如今再想起,才明白那是他在把最朴素的家风,一点点教给我。</p><p class="ql-block"> 母亲最念叨的是重阳,每到这天,她总要提前买好菊花糕,给家里的老人送去。有一年奶奶生病,母亲每天都去照顾,喂饭、擦身、读报纸,忙得脚不沾地,却从不说累。重阳那天,她还特意给奶奶梳了头,换上干净的衣服,扶着奶奶在阳台晒太阳,轻声说:“妈,您看今天天气多好,等您好了,咱们也去爬山。”奶奶笑着点头,眼里亮晶晶的。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对奶奶这么好,母亲说:“我小时候没了爹娘,是你姥姥姥爷把我带大,他们教我,做人要懂得报恩,长辈把我们拉扯大不容易,咱们得好好待他们。”</p> <p class="ql-block">  可这样的团圆,终究没能一直延续。父母走后,家里的中秋和重阳,总显得空落落的。去年中秋,我学着母亲的样子烙月饼,皮粘在手上,馅料撒了一地,好不容易做好,咬一口,却没有记忆里的甜。重阳那天,我独自去了城郊的小山,沿着当年和父母走过的路慢慢爬,风里带着草木的气息,和父亲当年说的话忽然在耳边响起:“看更高处的月亮。”我站在山顶,望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忽然明白,父母虽然不在了,但他们教我的道理、留下的温暖,早已像这山间的草木,在我心里扎了根。</p><p class="ql-block"> 今年中秋,我把父母的照片摆在桌上,旁边放着刚做好的月饼和菊花糕,轻声跟他们说:“爸,妈,今年的月亮还是很圆,我也好好吃饭、好好生活,没让你们失望。”风从窗外吹来,带着桂花香,仿佛是他们在回应我。原来真正的团圆,从来不是人在身边,而是把他们的爱和家风记在心里,带着这份温暖,好好走以后的路;真正的敬老,也不是朝夕陪伴,而是把他们教的善良和感恩,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样,无论月亮是圆是缺,无论我走多远,心里总有一份踏实的温暖,那是父母留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