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约10点从芙蓉镇开车往边城,一路山山水水的,12点就到了。把行李往住处一扔,歇了会儿就坐不住了,直奔拉拉渡码头。那时候都快五点了,淡季的街道冷冷清清的,没什么游客,就老船工在那儿等着。花2块钱坐上拉拉渡,几分钟就从湖南晃到重庆洪安了,感觉跟做了个梦似的。</p> <p class="ql-block">刚过拉拉渡,就撞见书里的景象——穿蓝布衫的船工喊着号子,沱江边的吊脚楼垂着旧灯笼,连风里飘的姜糖香,都像沈从文早埋下的伏笔,故事就这么猝不及防撞进眼里。</p> <p class="ql-block">湖南茶峒的码头边,沱江水绿得像翡翠。我踩着拉拉渡的船板,望着对岸重庆洪安的吊脚楼,心想:沈从文写的“边城”,原来真的藏着一船跨两省的浪漫——2元钱,几分钟,就从湖南到了重庆。</p> <p class="ql-block">刚下拉拉渡,重庆洪安的烟火气就扑面而来。老建筑上的红灯笼、江边的游船,还有那“翠翠火锅”的招牌,都在说:这2元钱的摆渡,把湖南的诗意,变成了重庆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站在拉拉渡的石碑前,指尖抚过那些红漆的“拉拉渡”三字,目光落向石碑上《边城》的选段,突然就被拉回了书里的场景——管渡人把钱塞回渡客手心时的认真,把茶峒烟草挂在腰边赠人的慷慨,都在这石碑上活了过来。原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从不是虚构的旧梦,而是刻进了这方水土的魂里。</p> <p class="ql-block">三不管岛,名字听着野,其实不过是一块江心石,几棵树歪斜地长着,岸边立着块大石头,红漆写着“三不管岛”四个字。没人管?倒也不见得。只是这名字太有江湖气,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我站在岸边,看江水绕石而过,忽然觉得,有些地方之所以动人,正是因它游离在边界之外,像书中翠翠的心事,说不清,道不明,却最是真实。</p> <p class="ql-block">在边城的夜色里,手捧一杯“翠翠茶”,像握住了半盏沱江的月光。竹编杯套上的银鱼挂饰晃啊晃,苗族刺绣的彩线还沾着茶峒的风,奶油顶的甜香混着茶叶的清冽,一口下去,仿佛翠翠正提着竹篮,从书里走到了杯沿边。</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直在重庆逛了很久,晚上拉拉渡也没有了,直接从桥上走回到湖南。</p> <p class="ql-block">重庆走回来湖南的灯已经亮了。夜色里的牌坊被灯笼映得通红,河水静静流着,倒映着两岸的灯火。我走在石板路上,脚步轻,心也轻。这一趟,像是从现实走进了书页,又从书页走回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三省观景台是古镇极富特色的景观地标之一。置身其中,以河为界,可以同时鸟瞰湖南、贵州、重庆两岸三省的不同风光,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看三省交界的山水如画。江水蜿蜒,像一条银线缝合了三片土地。远处的小镇依山而建,白墙灰瓦,吊脚楼错落,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我忽然明白,沈从文写的不只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活法——在山水之间,守着朴素的心,听风看水,等一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p> <p class="ql-block">白塔是古镇著名的标志之一,它与茶峒的风水有关系,同时也承载着这里故事的悲欢离合,见证了翠翠母亲与父亲的爱情悲剧。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在白塔下午睡,在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也飘上了白塔)。</p> <p class="ql-block">碾坊是一种将谷物碾成米或面粉的工作场所或店铺,曾出现在沈从文代表作《边城》中。在《边城》中,碾坊也是一种意象,不仅反映了湘西的时代特征和民间习俗,还象征着一种“爱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代表作《边城》中的人物翠翠与爷爷曾居住的地方。“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波,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p> <p class="ql-block">翠翠和她的小黄狗'雕像</p> <p class="ql-block">一面砖墙上贴满了手写标签,写着“拉拉渡”“白塔”“翠翠茶”……像是游客们留下的记忆坐标。我站在那面墙前,忽然觉得,我们每个人来边城,都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找一个人——那个在书里没说出口的、等在渡口的人。</p> <p class="ql-block">“茶峒古码头”石碑静静立着,苔痕斑驳,字迹却清晰。它是省级文保单位,可它更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当年翠翠和爷爷就是从这儿上船下船,送走一个个过客,也守着自己的日子。如今游客来来往往,有人拍照,有人发呆,但总有一瞬,会突然安静下来——那是书里的影子,悄悄浮现在了眼前。</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拉拉渡,只要2元就可以从湖南到重庆。船工不说话,只用力拉着铁索,船在江上滑行,像一页信笺漂过岁月。我坐在船头,看两岸青山后退,忽然觉得,这哪里是渡江?分明是在翻一页书,从湖南翻到重庆,从现实翻进《边城》。</p> <p class="ql-block">边城茶峒作为湘西、黔北、川东三省交界之地,素有一脚踏三省和三省闻鸡鸣之奇特称谓,这里见证了清朝“改土归流”的血雨腥风,也见证了刘邓大军“风卷红旗过大关”的历史风云。</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三省界碑</p> <p class="ql-block">三省界碑,湖南重庆贵州。我站在这块石碑前,脚踏三省交界,心里却只想着一个地方:茶峒。它不在地图的中心,却在书里的最深处。沈从文用一支笔,把一个边陲小镇写成了中国人心中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翠翠茶店</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地界,一口吃三省。街边小摊上,湖南的腊味、贵州的酸汤、重庆的辣子堆在一块儿,老板笑着说:“随便搭,都是家乡味。”我咬一口糍粑,辣得吸气,却舍不得放下——原来边城的滋味,不只是诗意,更是热腾腾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水上集市</p> <p class="ql-block">边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夜里的边城最像书里的模样。河水静静流,吊脚楼的灯一盏盏亮起,像星星落在了人间。我坐在河边,听远处传来不知谁哼的山歌,调子模糊,却熟悉得像小时候听过。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沈从文为什么写边城——他不是在写一个地方,是在写一种我们再也回不去、却始终惦记着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湖畔的竹篷小船静静泊着,灯影在水里轻轻晃。我坐在岸边石阶上,看夜色一层层落下来,像书页缓缓合上。这一趟边城之行,不是我走进了故事,是故事悄悄走出了书页,撞进了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公众号讲解翠翠和爷爷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