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博物馆——古代陶瓷馆

梅子

<h3>陶瓷馆贯穿了新石器至明清陶瓷发展脉络,馆藏文物十分了得,不可能面面俱到。特选择镇馆之宝与典型文物,以及简要陶瓷发展及其特征分享如下。</h3> <h3>◆镇馆之宝与典型文物<br>●镇馆之宝<br>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的镇馆之宝包括北宋汝窑青釉盘,清雍正粉彩蝠桃纹瓶等。</h3> <h3>★北宋汝窑青釉盘<br>高3cm,口径17.1cm,足径9.1cm。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其胎质细腻如香灰,以玛瑙入釉,迎光可见肉红色泽,釉内气泡寥若晨星,尽显“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的美学意境</h3> <h3>★清雍正粉彩蝠桃纹瓶<br>高39.5厘米,口径10.0厘米,足径12.3厘米。瓶身呈橄榄形,撇口,细颈,溜肩,鼓腹,胫部内收,底部略外撇。胎质细腻,釉色莹润,瓶底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圈楷书款。瓶身以粉彩绘桃枝,枝上绘有八只圆润饱满的寿桃,色彩过渡自然,还点缀有桃花和桃叶,桃枝间绘有一对飞舞的蝙蝠,寓意“福寿双全”,其绘制精湛,色彩柔丽娇艳,代表了清代粉彩工艺的巅峰。 </h3> <h3>★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br>高11.6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4.7厘米,撇口深腹,高足中空微外撇,胎体轻薄,形制规整。外壁以青花勾勒枝叶,釉里红绘石榴、桃、柿子三果纹,果实饱满,枝叶阴阳向背分明,青花与釉里红发色均鲜艳明丽,高足内壁青花横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是雍正官窑仿明宣德釉里红瓷器的典范之作。 </h3> <h3>★清乾隆蓝釉剔雕寿字纹碗<br>高4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6.7厘米,属精巧实用器型。采用蓝釉剔雕工艺,外壁以剔刻技法呈现勾连纹、回纹及团寿字纹,刀工精准流畅,形成立体浮雕效果。釉色为乾隆时期典型的祭蓝釉,釉层肥厚均匀,色泽如深海宝石,口沿留白“灯草边”,底款为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h3> <h3>●典型文物<br>★马家窑文化彩陶几何网格纹壶<br>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为泥质陶,器形大气浑朴,胎体轻而粗松。颈部有一圈凸绳纹装饰,颈部有变形的彩绘纹,腹部则以简练的线条绘画飞鸟纹样,经打磨的橙黄色胎体与黑色的彩绘产生鲜明的视觉冲击。 </h3> <h3>★南北朝青釉莲花尊<br>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两层,上层为不同姿态的飞天,下层为印团龙图案,颈肩部饰6个条形系,腹部装饰上覆莲瓣,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对瓷器的影响。 </h3> <h3>★北宋钧窑玫瑰紫釉出戟尊<br>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即“出戟”。其釉色宛如晚霞漫天,玫瑰紫色中流动着蓝色、紫红色的晕彩,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因窑变而独一无二,展现了钧窑瓷器独特的艺术魅力。</h3> <h3>◆简要陶瓷发展及其特征<br>以时间为线索,简要展现不同时代的核心品种或技术、艺术风格与代表性文物。</h3> <h3>●新石器时代<br>★核心品种:彩陶、黑陶、白陶<br>★艺术风格:风格质朴,以纹饰表意。</h3> <h3>①黑陶刻纹盖罐(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br>属于黑陶,有盖,器身刻有复杂纹饰,工艺精细,体现了崧泽文化时期制陶的较高水平,距今约6000-5400年,出土于上海青浦崧泽遗址。 </h3> <h3>②彩陶圆圈纹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br>属于彩陶,腹部有圆圈纹饰,色彩以黑、红为主,器型为壶,有双耳,体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风格,距今约4400-4100年。 </h3> <h3>③红陶尖底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br>红陶质地,尖底设计,有双耳,是仰韶文化典型器物,用于汲水等,距今约6000-5000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h3> <h3>④彩陶弦纹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br>彩陶,饰有弦纹等纹饰,器型为壶,有双耳,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300-4700年。 </h3> <h3>⑤红陶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br>红陶,造型独特,有流、鋬(把手),三足中空,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用于炊煮或盛酒等,距今约4500-4000年,出土于山东潍坊姚官庄。 </h3> <h3>●商周<br>★核心品种:原始青陶(釉陶)、白陶<br>★艺术风格:纹饰借鉴青铜礼器,造型规整。</h3> <h3>①青釉弦纹尊(商代) <br>青釉陶器,饰有弦纹,器型为尊,是商代早期青釉陶器的代表,体现了早期青瓷的发展,距今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h3> <h3>●秦汉<br>★核心品种:铅釉陶(汉绿釉、汉黄釉)<br>★艺术风格:色彩鲜亮,多用于陪葬。</h3> <h3>①青釉双系壶(汉代)<br>  青釉,有双系(系为用于系绳的耳状装饰),器身有弦纹,是汉代常见的青釉陶器,体现汉代制陶工艺,年代为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h3> <h3>②青釉划花瓶(汉代) <br>青釉,瓶身上有划花装饰,器型修长,是汉代青釉陶器中的精品,出土于广东广州东郊,年代为公元前206-公元220年。</h3> <h3>③彩绘陶舞俑(东汉) <br>共有三个陶俑,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展现出东汉时期乐舞表演的场景。人物面部表情鲜活,服饰细节刻画细腻,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体现舞蹈的韵律,是研究东汉乐舞文化和陶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h3> <h3>④青釉布纹双系壶(东汉) <br>青釉质地,器身饰有布纹,有双系,造型古朴。出土于江苏扬州黄毛墩古墓,体现了东汉时期青釉陶器的工艺水平,布纹装饰具有独特的时代和地域风格。 <br></h3> <h3>●魏晋南北朝<br>★核心技术:青瓷成熟,黑瓷兴起<br>★艺术风格:釉色温润,造型简约。</h3> <h3>①黑陶划花飞鹿纹壶(北魏)<br>  黑陶材质,器身划有飞鹿纹饰,颈部有装饰性的堆塑。纹饰线条流畅,飞鹿形象富有动感,体现了北魏时期黑陶工艺的特点,同时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交流。 </h3> <h3>●隋唐<br>★核心品种/技术:唐三彩、南青北白、秘色瓷。<br>★艺术风格:色彩绚丽,风格雍容。</h3> <h3>代表<br>①唐三彩载乐俑<br>釉色交融,充满生活气息。一般以骆驼为载体,骆驼昂首直立,驼背上搭一平台,平台上有多个乐俑和一个舞俑。乐俑手持不同乐器,如琵琶、筝、笛子等,正在演奏,中间的舞俑体态丰腴,作歌舞状。三彩釉施釉匀净,配色自然,塑造艺术和烧制技术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h3> <h3>②彩色釉陶天王俑(唐代)<br>  属于唐代三彩陶器,天王形象威武,身着铠甲,姿态夸张,脚踏小鬼。色彩以绿、黄、褐为主,釉色绚丽,造型生动,展现了唐代三彩俑的精湛工艺,是唐代丧葬仪卫俑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丧葬观念。<br></h3> <h3>③唐三彩骆驼<br>  唐代三彩陶器,骆驼造型逼真,肌肉线条饱满,釉色以褐、黄、白为主,自然交融。骆驼是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这件作品工艺精湛,反映了唐代对外交流的繁荣以及三彩工艺的高超水平。</h3> <h3>③彩色釉陶罐<br>唐代三彩陶器,罐身釉色以绿、黄、白交织,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斑驳效果。造型圆润,是唐代三彩日用陶器的典型,体现了三彩釉在实用器上的应用,色彩绚丽且富有变化。<br>  </h3> <h3>④白釉贴花双龙柄壶<br>唐代白釉陶器,有双龙形壶柄,器身贴有花卉纹饰。造型修长,白釉纯净,双龙柄设计独特,体现了唐代陶器造型的创新,贴花工艺精细,是唐代白釉陶器的精品。</h3> <h3>⑥青釉“大中元年”铭划花花卉纹执壶(唐代 越窑)<br>  唐代越窑青瓷,器身有“大中元年”纪年铭文,采用划花工艺装饰花卉纹,造型为典型的执壶样式,有流、柄、双系。越窑青瓷釉色青润,划花工艺精细,纪年铭文为其断代提供了确切依据,是唐代越窑的精品。</h3> <h3>●宋元<br>★核心品种/技术:五大名窑、青花瓷兴起<br>★艺术风格:崇尚素雅,工艺精湛。</h3> <h3>①宋代越窑瓷器(一组)<br>  北宋越窑瓷器,釉色青中带黄,刻花工艺精湛,纹饰多为花卉、动物等,构图对称严谨。北宋初期越窑设“瓷务官”,延续前代风格的同时又有发展,体现了鲜明的宋代工艺美术特征,是越窑瓷器在宋代的典型代表。</h3> <h3>②白地黑彩刻花牡丹纹罐(宋代)<br>  宋代磁州窑系陶器,采用白地黑彩刻花工艺,罐身满饰牡丹花纹,纹饰层次丰富,黑白对比鲜明。刻花工艺精湛,牡丹纹造型饱满,是磁州窑民间风格的典型体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h3> <h3>③白地黑花草纹瓶(宋代 扒村窑)<br>  宋代扒村窑陶器,瓶身修长,采用白地黑彩工艺,满饰花草纹,纹饰流畅自然,黑白对比强烈。扒村窑属于磁州窑系,这件作品体现了磁州窑系陶器的装饰风格,工艺细腻,纹饰富有动感。</h3> <h3>④彩色釉陶印花盘(辽代)<br>  辽代三彩陶器,盘身印花纹饰,色彩以绿、黄、褐为主,构图对称。印花工艺精细,体现了辽代陶器的装饰风格,是辽代三彩日用器的典型,反映了辽代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h3> <h3>⑤黑地刻花牡丹纹罐、黑地刻花开光牡丹纹瓶(西夏)<br>  西夏灵武窑陶器,采用黑地刻花工艺,纹饰以牡丹为主,罐和瓶的纹饰构图严谨,刻花技法娴熟。灵武窑是西夏重要的瓷窑,这些作品体现了西夏陶器的独特风格,牡丹纹造型饱满,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h3> <h3>●明清<br>◆核心品种: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br>★艺术风格:纹饰繁复,色彩丰富,兼具装饰与艺术。</h3> <h3>★代表性文物<br>①青花“春寿”铭云龙纹瓶<br> 明代洪武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瓶身绘云龙纹,并有“春寿”铭文。青花呈色深沉,云龙纹气势磅礴,造型为梅瓶样式,体现了洪武时期青花瓷器的风格,是研究明初青花工艺的重要实物。<br>  </h3> <h3>②釉里红云龙纹瓶<br>明代洪武时期景德镇釉里红瓷器,器身绘云龙纹,采用釉里红工艺,色彩红中带褐,造型为双耳瓶,双耳设计精美。釉里红工艺在洪武时期较为成熟,这件作品纹饰生动,是釉里红瓷器的典型代表。</h3> <h3>③宣德时期青花瓷器(一组)<br>  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青花官窑瓷器,青花海水白龙纹盘以青花绘海水,留白表现白龙,纹饰对比强烈,气势恢宏。宣德青花是明代青花的高峰,种类繁多,品质精湛,此盘体现了宣德青花的典型风格,工艺精湛,纹饰富有艺术感染力。</h3> <h3><br>④月白釉出戟尊(明代 钧窑)<br>  明代钧窑瓷器,釉色为典型的月白色,造型仿古代青铜出戟尊,有出戟(凸起的棱脊)装饰。钧窑以“窑变”著称,此尊釉色温润,出戟设计古朴,体现了明代钧窑对宋代钧窑风格的继承与发展,是钧窑陈设器的精品。</h3> <h3>⑤明代五彩瓷器(以五彩云龙纹罐为例)<br>明代景德镇五彩瓷器,采用红、绿、黄等色彩绘制云龙纹,色彩鲜艳,纹饰生动。五彩瓷器在明代后期较为盛行,这件作品体现了明代五彩的装饰风格,是研究明代五彩工艺的重要实物。<br>  </h3> <h3>⑥青花花鸟图花觚<br>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器,花觚造型修长,绘花鸟图,青花呈色鲜艳,纹饰细腻生动,还带有题诗。康熙青花工艺精湛,这件花觚体现了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艺术水平,是文房陈设的佳品。</h3> <h3>⑦清代红釉瓷器(一组)<br>清代景德镇红釉瓷器,包括祭红、豇豆红等品种。祭红釉色深沉艳丽,豇豆红呈色淡雅,有“美人醉”之称。红釉瓷器是清代官窑的重要品类,工艺难度大,体现了清代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这些作品造型多样,釉色精美。</h3> <h3>⑦青花蝠桃纹瓶<br>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瓶身绘蝠桃纹,“蝠”与“福”谐音,“桃”象征长寿,寓意吉祥。青花呈色淡雅,纹饰细腻,造型为橄榄瓶,体现了雍正时期青花瓷器的精致风格,是官窑青花的精品。</h3> <h3>⑧粉彩百子图环耳瓶<br>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粉彩瓷器,瓶身绘百子图,色彩丰富艳丽,有环耳装饰,颈部为绿地粉彩装饰。粉彩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高峰,这件作品画面热闹,工艺精湛,体现了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繁缛华丽风格,是宫廷陈设的重器。</h3> <h3>⑨蓝地描金团花纹瓶<br>清代景德镇蓝地描金瓷器,以蓝釉为地,描金装饰团花纹,纹饰精美,金色璀璨。蓝地描金工艺华丽,体现了清代宫廷瓷器的奢华风格,这件作品造型优雅,装饰精美,是清代晚期官窑瓷器的代表。<br></h3> <h3>⑩明清时期其他窑口陶瓷(一组)<br>  涵盖明清时期多个地方窑口,如福建漳州窑、广东石湾窑、德化窑等。漳州窑青花罐纹饰具有地方特色,石湾窑器物釉色独特,德化窑白瓷造型精美(如白瓷扁瓶)。这些展品体现了明清时期地方窑口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陶瓷生产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格。</h3> <h3>◆对外交流与贸易<br>中国古代陶瓷(以瓷器为主)的对外交流与贸易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与深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h3> <h3>●异域纹饰陶瓷(一组)<br>  以唐代长沙窑陶瓷为代表,纹饰带有异域风格(如西亚、中亚纹饰元素),采用彩绘、模印等工艺。长沙窑是唐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陶瓷产地,这些器物体现了唐代陶瓷与异域文化的交流融合,纹饰题材丰富,工艺多样。</h3> <h3>●模印骑射人物纹凤首壶(唐代 三彩)<br>  唐代三彩陶器,造型为凤首壶,器身模印骑射人物纹,色彩以黄、绿、褐为主。凤首壶造型源自西域,骑射纹饰体现了唐代的胡风文化,三彩釉色绚丽,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工艺精湛,造型独特。</h3> <h3>●模印贴椰枣狮子纹执壶(唐代 长沙窑)<br>  唐代长沙窑执壶,采用模印贴花工艺,装饰椰枣和狮子纹,釉色为青釉褐彩。长沙窑擅长模印贴花装饰,这件执壶的纹饰带有异域风情(椰枣纹源自西亚),体现了唐代长沙窑陶瓷的对外交流特色,是研究唐代外贸陶瓷的重要实物。</h3> <h3>●伊斯兰器型陶瓷(一组)<br>  明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造型模仿伊斯兰地区金属器或陶器(如扁壶、执壶的造型),纹饰为典型的中国青花缠枝花卉纹。这些器物是明代中国与伊斯兰地区文化交流的产物,体现了景德镇窑为适应海外市场而进行的器型创新,青花工艺精湛,文化融合特征明显。</h3> <h3>●高丽青瓷(一组)<br>  朝鲜高丽时期的青瓷,釉色青润,纹饰多为刻花或印花(如花卉、禽鸟纹)。高丽青瓷受中国越窑青瓷影响,后发展出自身特色,工艺精湛,釉色优美,这些展品体现了高丽青瓷的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古代中韩陶瓷文化的交流。</h3> <h3>●法国仿中国陶瓷(一组)<br>  17世纪法国仿中国明清陶瓷的作品,模仿中国青花或五彩的装饰风格,纹饰为人物风景题材。这些器物体现了中国陶瓷在欧洲的深远影响,以及欧洲陶瓷业对中国陶瓷的模仿与学习,是中西陶瓷文化交流的侧面见证。</h3> <h3>●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中国陶瓷(一组)<br>明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曾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青花呈色鲜艳,纹饰题材丰富(缠枝花卉、山水人物等),器型多样。这些瓷器是明代中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体现了中国青花瓷器在海外的崇高地位,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br></h3> <h3>彩色釉器物的域外发现与影响</h3> <h3>新安沉船出水陶瓷</h3> <h3>元青花的诞生与流布</h3> <h3>官方外交与陶瓷流通</h3> <h3>东印度公司的陶瓷贸易</h3> <h3>虽然时间,来不及仔细观看,但毕竟又重新梳理学习过,收获颇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