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2日,为避开国庆假期的车流拥挤和喧嚣,我们与来自台北的堂弟、弟妹驱车向北。当密云水库的秋色映入眼帘时,先生的好友,两对夫妻已在密云等候,他们都是当地资深记者、作家。本次密云之行,不同于常规游览路线,几位文化向导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藏在卷轴里的密云画卷。 </p> <p class="ql-block"> 沿着水库行走,刘老师如数家珍,一路给我们介绍着密云的今夕,水库始建于1958年9月,1959年汛期实现拦洪,1960年9月基本建成。水库蓄水量最高水位时水面面积达188平方公里,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相当于67个十三陵水库或150个昆明湖的蓄水量。作为华北最大的人工湖下,沉睡着65个自然村。根据历史资料和官方记录,为修建这座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库区内20.7万亩良田被淹没,65个村庄分两批搬迁,涉及11536户、56908人。这些村庄在水库蓄水后沉睡于水下,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这一工程体现了当时库区人民为保障首都及周边地区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供应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如今水库以其28亿立方米的蓄水量,托起了北京城的命脉。</p> <p class="ql-block"> 密云的山水,有着一种磅礴的气势和雄浑的力量。燕山山脉巍峨连绵,像一条巨龙横亘天地之间,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走累了,丹丹老师带我们来到一家“库咖啡”农舍,大家坐下来,看着远处的山水,喝着美味的咖啡,继续聊着密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密云水库边的库咖啡也许沾有灵气,一杯咖啡的功夫,郑老师不仅将风景和人物拉进了镜头,令人惊喜的是提笔便倚马可待,一篇优美的散文已跃然纸上。这份即兴的记录,让大家非常感动和开心。</p><p class="ql-block"> 一群人,一片湖,一段精彩的故事,一篇即兴的文字。好朋友总能把普通的相聚,变成值得反复回味的浪漫。密云的风,密云的故事和这篇散文一样,已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走进密云的村落,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枝头的柿子像红灯笼般挂满,山楂如玛瑙般簇拥;巨大的南瓜、冬瓜一个人很难撼动,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角落,农民们的辛勤劳动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午餐时,文学大咖带我们走进库区深处的渔家小院。女主人端上七斤重的侉炖鱼鱼头,用的正是水库清晨捕捞的野生胖头鱼;鲜嫩的芹菜叶玉米面贴饼子、老豆腐、黍子面炸年糕、大丰收配的豆瓣酱,大家一边品尝,一边听着刘老师、郑老师讲述着密云饮食里的密码;郑老师念起了他刚刚即兴创作的散文。一时间,鱼肉的鲜香、文字的墨香和席间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大家纷纷举杯,为这地道的美味,也为这即兴的灵感,干杯!</p> <p class="ql-block"> 酒足饭饱,大家意犹未尽。午后的阳光正好,我们转道去了刘老师家小坐。</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满是书卷气的客厅里,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这种难得的从容与安然,忽然就让我想起了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笔下的《密云》</p><p class="ql-block"> "白檀山下水声秋,地踞潮河最上流。日暮行人寻堠馆,凉砧一片古檀州。"</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描绘了密云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以白檀山、潮河等寻常景物为引,借暮色中的行旅与砧声,将自然之景、历史之感与人生之思融于一处。</p><p class="ql-block"> 在看似平静的描绘中,透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深邃与从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刘老师、王燕老师家种的树,谁能猜出是什么树?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树皮。满院子飘香来自这棵神奇的树。</p> <p class="ql-block"> 下图⬇️这是刘老师家的一条27斤大的鱼。</p> <p class="ql-block"> 密云之行,就像郑老师散文说的:我们的契合有恰好的机缘,不经意间就有了相熟的坦诚。是的,来密云我们不仅品尝到了最地道的侉炖鱼和农家菜,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山水之美与人文之韵。</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号</p><p class="ql-block">于密云水库</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