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明第一牛人王守仁(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0月8日</p><p class="ql-block">在外面混了整整一年的王守仁终于带着他的老婆回到了北京。刚一回来,父亲王华就用警惕的眼睛盯着王守仁,唯恐他继续干那些奇怪的事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变了,回家之后除了看书还是看书。王华十分满意,可他犯了一个天真的错误。因为王守仁读的只是朱熹的书,他读书的动机也一如既往——做圣贤。</p><p class="ql-block">不久之后另一件怪事儿发生了。王华发现王守仁从书房失踪了,他怕出事,连忙派人去找。结果发现这位怪人正待在自家的花园里,盯着一枝竹子发呆,一动不动。王华走上前,奇怪的问王守仁:</p><p class="ql-block">“你又想干什么?”</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压根就没有看他,眼睛依然死死盯着那枝竹子,只是挥了挥手,轻声说道:</p><p class="ql-block">“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p><p class="ql-block">王华气的不行,转身走了,一边走还一边大喊:</p><p class="ql-block">“我不管了,我不管了!”</p><p class="ql-block">王守仁依然紧紧的注视着那枝竹子,仿佛这个世界中只有他和这枝竹子。王守仁在干什么呢?他当然是在“格”自己家的竹子。</p><p class="ql-block">“格”竹子实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王守仁坐在竹子跟前,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的看着这个有“理”的玩意儿。王守仁就这样在竹子面前守了几天几夜,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王守仁病倒了,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p><p class="ql-block">王华受够了自己儿子的怪异行为,他下达了最后的命令,你想研究什么我都不管,但你必须考中进士,之后的事情任你去做。</p><p class="ql-block">王华没有办法,毕竟他自己是状元,儿子如果不成为进士,那实在是丢脸丢到家了。</p><p class="ql-block">王守仁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个条件还不错,就答应了。从此他重新捡起了四书五经,开始备考。</p><p class="ql-block">王守仁确实传承了王华的优良遗传基因,他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王华终于露出了笑脸,打发了前来祝贺的人们之后,他高兴的拍着儿子的肩膀说道:</p><p class="ql-block">“好小子,明年必定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之后几年,王守仁两次参加会试都落了榜,王华十分着急,王守仁自己也很沮丧,他没有料到自己想当圣贤,却连会试都考不过,心里十分难过。可王守仁不是普通人,他经过痛苦的思索,终于有所感悟,并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找到了他父亲王华谈话。</p><p class="ql-block">“我确实错了。”</p><p class="ql-block">听到这句话,王华欣慰的笑了:</p><p class="ql-block">以你的天分,将来必成大业,落榜之事无需挂怀,这今后用功读书就是了,下次必定中榜!”</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却向父亲鞠了一躬,说道:</p><p class="ql-block">父亲大人误会了,想了很久才明白,落榜之事本来就无关紧要,而我却为之辗转反侧,忧心忡忡,为此无关紧要之事烦恼不已,实在是大错。”</p><p class="ql-block">王华又一次懵了,可是王守仁却毫不理会,继续说道:</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苦读书籍并无用处,学习兵法才是真正的报国之道,今后我会多读兵书,将来报效国家。”</p><p class="ql-block">说完这几句话后,王守仁行了个礼,飘然而去。</p><p class="ql-block">面对着王守仁离去的背影,刚刚反应过来的王华发出了最后的怒吼:</p><p class="ql-block">“你要气死老子啊!”</p><p class="ql-block">王守仁没有开玩笑,在二十六岁这年,他开始学习兵法和谋略,甚至开始练习武艺,学习射箭,当然他是给他的父亲大人留了面子的,四书五经还是照样读,就在这一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王守仁逐渐掌握了军事的奥秘和非凡的武艺,此时武装他头脑的再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圣人之言,文武兼备的他已经悄悄的超越了很多人。对于他们而言,王守仁已经变得过于强大。</p><p class="ql-block">就这么过了两年,王守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三次会试。这一年他二十八岁。</p><p class="ql-block">王守仁的智商还真不是白给的,他这么瞎糊弄三年竟然还是中了,而且据他父亲调查,他的卷子被评为第一名,可是有人走了后门,一下子把他挤到了二甲。</p><p class="ql-block">王守仁总算是当了官,没给他老爹丢脸,可惜他没有当成什么大官。</p><p class="ql-block">虽然是当上了官,但王守仁却一天比一天痛苦。“格”来“格”去,每日看朱圣人的书,学习朱圣人的方法,却依然没有找到那所谓的“理”,反而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p><p class="ql-block">而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发现在朱圣人的理论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这里刚好提一下,朱圣人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不同的,这位哲学家的世界是分裂成两块儿的,一块叫做“理”,另一块叫做“欲”。朱圣人认为理是存在于万物中的,但有一个大敌,就是所谓的“欲”。“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则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生活就来了,可是“欲”出来捣乱了。人类偏偏就是有那么多的欲望。吃饱了不好好待着,就开始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搞得社会不得安宁。</p><p class="ql-block">朱圣人觉得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开始怀疑了,他觉得朱圣人说的不一定对,这源于一件事情的发生。</p><p class="ql-block">弘志14年,王守仁调到了刑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案件频繁发生。王守仁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可王守仁一点都不安生,他有一个爱好,在审案之余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p><p class="ql-block">一天,他来到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十分厉害,修行高深,且已经看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来的对象。</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即刻拜见了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慢慢的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开口发问:</p><p class="ql-block">“有家吗?”</p><p class="ql-block">禅师睁开了眼睛,答:</p><p class="ql-block">“有。”</p><p class="ql-block">“家中尚有何人?”</p><p class="ql-block">“母亲尚在。”</p><p class="ql-block">“你想她吗?”</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即刻的回答,良久之后一声感叹响起:</p><p class="ql-block">“怎能不想啊?!”</p><p class="ql-block">然后禅师缓缓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的说道:</p><p class="ql-block">“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p><p class="ql-block">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的流下眼泪,他庄重的向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他收拾行李,舍弃禅师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在这里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毁灭的,他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也正是从那一天起,王守仁意识到朱熹可能是错的。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王守仁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圣人的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的前行。</p><p class="ql-block">虽然他不赞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也不认可人心和天理的分离,但“理”毕竟是存在的,只有找到这个神秘的“理”他才能彻底击溃朱熹的体系,成就自己的圣贤之路。</p><p class="ql-block">上天决定给他一次沉重的打击,考验他的承受能力,以确认他是否有足够的资格来获知这个最大的秘密。</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太监刘瑾十分强势,并且霸道,南京的一名言官戴宪上书,被打。其他人只能默默的看着这一幕,除了王守仁,他不但要救人,还要还在秦章中颇有新意的给了这位司礼监太监一个响亮的称呼——权奸。</p><p class="ql-block">刘瑾气坏了,在当时众多的上书者中,他特别关照了王守仁,不但打了他四十廷杖,还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p><p class="ql-block">那可不是个好去处,压根就没什么人,那里的招待所,别说人,连鬼都不去住。</p><p class="ql-block">刘瑾是一个办事效率很高,做事很绝的人,他不但罢了王守仁的官,打了他的屁股,却并不肯就此罢休,他特地找来了杀手,准备在王守仁离开京城,去上任的途中干掉他。</p><p class="ql-block">可王守仁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应该算是个人精,连他那考上状元的爹都被折腾的无可奈何,初中文化的刘瑾就更不是他的对手了。</p><p class="ql-block">他早就料到刘瑾不会放过他,在经过杭州时玩了一个把戏,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进了钱塘江。为了达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目的,王守仁做戏做全套,还留了封遗书,大意是我因为被人整的很惨,精神压力很大,所以投江自尽了。</p><p class="ql-block">这一招很绝,杀手们听说这人已经自尽,就回去交差了,更搞笑的是,连杭州的官员们也信以为真,还专门派人在江边给他招魂。</p><p class="ql-block">逃过一劫的王守仁又遇到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难题,下一步该怎么办?是往南走还是往北走?</p><p class="ql-block">在武夷山,王守仁遇到了一位他的老朋友,他向对方请教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他这位朋友思考了很久,给他了一个天才的建议,还是算一卦吧。算卦的结果出来了:利在南方。那就去南方吧。</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告别了朋友,踏上了新的征途,但是他仍然不愿意去贵州,选择了另一个目的地——南京。</p><p class="ql-block">此时他的父亲王华正在南京做官,他并不是想把他的父亲也拉下水。之所以要去南京,是因为还有一件事情没有了结。</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十分清楚,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传统古板的读书人,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梦想,只希望儿子能够好好读书做人,将来混个功名,可现实是残酷的,自己从小胡思乱想就不说了,十几年来他也没消停过,好不容易考中了个进士,现在还被免了官。事到如今前途已经没有了,想要避祸,也只能去深山老林隐居,但在这之前必须给父亲一个交代。</p><p class="ql-block">到达那个地方,王守仁见到了他的父亲。</p><p class="ql-block">父亲老了啊!</p><p class="ql-block">经过二十年的岁月磨砺,当年那个一本正经板着脸训人的中年人,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满面风霜的老人。</p><p class="ql-block">见到儿子的王华十分激动,先前他以为儿子真的死了,悲痛万分,现在见到活人,高兴的老泪纵横,一句话也说不出口,只是不断的抹着眼泪。</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则是用平生第一次用愧疚的语气向父亲致歉:</p><p class="ql-block">“我意气用事,把功名丢了,对不起父亲大人。”</p><p class="ql-block">可他听到的却是这样一个意外的答案:“不,这件事情你做的很对。”</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差异的抬头,看向欣慰昂首的父亲。他这才明白,那个小时候刻板的管束自己,看似不通情理的父亲是一个善良宽容的人。</p><p class="ql-block">父子交谈之后,王华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你今后打算怎么为?”</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叹了口气:</p><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只会连累父亲,京城也回不去,只能找个地方隐居。”</p><p class="ql-block">这看来已经是唯一的办法,但王华却摇了摇头:</p><p class="ql-block">“你还是上任吧。”</p><p class="ql-block">上任?到哪里上任?去当所长?</p><p class="ql-block">“毕竟你是朝廷的人,既然委任于你,你就有责任在身,还是去吧。”</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同意了,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拜别了父亲,王守仁带领着随从,踏上了前往贵州龙场驿站的道路,在那里,他将经受有生以来最沉重的痛苦,并最终获知那个秘密的答案。</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