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一只船 云中一把梭”补遗

王世富四川省萤光道文化传播

<h3>“山顶一只船 云中一把梭”补遗</h3></br><h3>峨眉仙人</h3></br><h3>随笔一年多前,游览乐山犍为的罗城古镇,写了一篇“山顶一只船 云中一把梭——东方诺亚方舟罗城古镇随记”的随笔,其中提到了灵官庙门口的一副用“九重篆”书写的对联,经高人指点,虽不能翻译,但基本知道是篆刻中使用的九重篆,无法解读颇有一番神秘感!一次应朋友之邀,前往吉利学院做一个“中国度量衡的逻辑起点是音乐”的讲座,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h3></br><h3> <h3>席间认识了李春兰教授。巧了,她就是犍为罗城镇的人。于是烦请她放假回家的时候费心打听一下。她通过访问各方人士,包括镇上年事已高的老人、文旅部门的工作人员、灵官庙里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结果。</h3></br><h3> <h3>最后在犍为县志上找到了答案,这副对联的内容是:“火眼钢鞕现将军身摧邪扶正,黄锁金杵行菩萨道护法安僧”。感谢春兰教授的辛勤付出!本应即刻进行补遗,但本学期恰逢毕业季,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指导几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这放了暑假,做一个正式的补遗,也顺便学习一下相关的知识。一、对联的出处经过百度、360等搜索引擎以及AI智能搜索,都没有查到相关的出处。但总算寻到了一点蛛丝马迹。与此相类似的对联可见于浙江省鄞县天童寺韦陀殿,由圆瑛法师撰联:“密菩萨行,现将军身,频年甲胄常批,摧邪扶正;为护法神,受如来嘱,佛国金汤是赖,卫教安僧”。在罗城灵官庙“火眼钢鞕现将军身摧邪扶正,黄锁金杵行菩萨道护法安僧”这副对联中,“火眼”可能指代护法神的天眼通能力,“钢鞭”是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的标志性法器,就是九节钢鞭。</h3></br><h3> <h3>王灵官作为道教先天首将,手持钢鞭,纠察天上人间之事,除邪祛恶,其形象就是在履行“摧邪扶正”的职能。而在佛教中护法神韦陀就是“现将军身”的那个菩萨,经常以武将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身披甲胄,手持金刚杵,是寺院及僧团主要护持者。“黄锁金杵”就是黄铜鎏金金刚杵,本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象征物。这里的“金杵”就是金刚杵,是佛教护法神韦陀菩萨的核心法器,象征“无坚不摧的智慧”,能破除内外魔障。韦陀菩萨受如来嘱托,以“菩萨行”护持佛法,确保“佛国金汤”“卫教安僧”,这就是“行菩萨道护法安僧”。</h3></br><h3> <h3><br></br>二、王灵官和韦陀菩萨道教里的王灵官与佛教中的韦陀菩萨具有相同的职能,都被视为道观和寺院的守护者。民间有传闻说明代永乐皇帝朱棣曾得王灵官显圣护国,故敕封其为“隆恩真君”,并广泛修建灵官庙。王灵官是道教护法三十六天将之首,司掌镇守道观、驱邪禳灾、纠察人间善恶之职。《萨祖铁罐施食》记载:“王灵官本名王善,曾为湘阴城隍,因萨守坚真人焚其庙而暗中跟随十二年欲报复,后见萨真人道法高深、德行深厚,拜其为师,成为护法神”。王灵官红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额间天眼可洞悉世间善恶,辨识妖邪),身披金甲,左手持风火轮,右手举九节钢鞭,足踏风火轮,形象威猛凛然,象征刚正不阿。“火眼”是孙悟空在八卦炉中炼出来的“火眼金睛”的象征,具有辨识真伪,察看善恶的能力(王灵官常以护法天将身份出现,曾在《西游记》中大战孙悟空)。<br></br></h3></br><h3> <h3>道教宫观常在入口处设灵官殿,信众入庙先拜王灵官,以求护佑。在道教经典《太上元阳上帝无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灵官疏文》《萨祖铁罐施食》中均有关于王灵官的许多记述。王灵官信仰体现了道教“惩恶扬善”“护道降魔”的教义思想,履行雷法、护法、监察等多重神职,至今在道教仪式和民间信仰中仍有重要地位。</h3></br><h3> <h3>下联“黄锁金杵行菩萨道护法安僧”反映了佛道元素的交织。上联凸显道教神将的威猛(火眼钢鞭),下联借用佛教法器(金杵)与修行境界(菩萨道),反映明清以来佛道护法神职能的融合。</h3></br><h3> <h3>手持“金杵”指的是佛教中的韦驮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位列佛教二十四诸天之一,被视为护持正法、驱除邪魔的守护神。韦陀菩萨是佛教中著名的护法神,尤其在大乘佛教寺院中常见其塑像,通常位于天王殿或大雄宝殿内,面向释迦牟尼佛像,手持金刚杵,作守护姿态。</h3></br><h3> <h3>但不同的持杵姿势有不同的涵义。扛杵在肩上:表示这座寺庙是十方丛林的大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免费吃住三天;杵横在胸前:韦陀双手合十,金刚杵横在胸前,这表示这座寺庙是中等规模的寺庙。外来僧人可以在此寺院挂单,免费吃住一天。杵触地而立:这表示这座寺庙是小寺庙,无法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在此挂单。三、九重篆九重篆也叫九叠篆,是一种特殊的篆书字体,起源于道教文化。它笔画曲折回环,形似祥云缠绕,也被称为“云篆”。这种字体在宋金时期开始用于官印,但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符印之术。在道教中,九叠篆被视为“通神之钥”,用于符印可以封印鬼神之力。从历史发展来看,九叠篆经历了从道教法器到官印的转变。北宋印章使用叠篆见于史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中央官署及京城改铸叠篆。《宋史·舆服志六》:“乾德三年,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随僖宗如蜀,子孙遂为蜀人。</h3></br><h3> <h3>自是,台、省、寺、监及开封府、兴元尹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琢玉皇帝六玺,也叠篆。《宋史·舆服志六》:“大观元年,又得玉工,用元丰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玺,叠篆”。</h3></br><h3> <h3>后来这种字体被用于各种官方印信,成为权力象征。在道教中,九叠篆印被广泛用于道官体系的印信礼制、符箓认证和经籍刊印等方面。</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7n_TkWJb7sIDXsPHwOP98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