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杂想——谈一谈生命力与家庭琐事

北斗星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国庆假期选择不远行,在儋州朋友家待两天,就回家待了。闲着没事,重新翻读了这几年影响自己的几本书籍,偶然间,想到“生命力”这个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词已经慢慢侵入我的血液里,有很多东西因为它反而想得更明白了,也愿意去尝试,已经不那么在意日常繁琐杂碎的事,想法和情绪也慢慢在日常琐碎中习惯了抽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天在和朋友微信视频,聊到到了平静的阶段还能看到一个高中同学的朋友圈出现了一些让人欣慰的内容,谈到了生命力,整个人也有了很多向上的元素。以前,我理解的生命力是活力、是激情、是能量,跟青春相关的一切。随着年纪的增长,以及人生阅历的深入,再次理解时,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内心对无限可能的好奇与探索,以及出走的勇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几年,我和发凯一直提的一个词,叫“创造我的生活”,就是将新奇引入生活各个领域,作为引子,在平静的年纪,慢慢带动生活其他的一切的调整和改变,从生活日常到读书、远行,再到兴趣爱好、爱情、友情及生活的一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百年孤独》里,布恩迪亚对另一个世界外的各种发明近似癫狂的痴迷和行动,看得出他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以及想要弄明白的那种精神,是当下很多的我们所不具备的,或者内心本就有这样的生命力,只是后来,因生活和经历的缘故,被淹没在一个个现实中去了。就像布恩迪亚刚开始顺从妻子要求他为了家庭暂时放下这些念想时的景象:“他用手背擦干眼睛,深深的叹息一声,接受了现实”。初读《百年孤独》时,这么短短几行字,像针扎进自己的内心,这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摸样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庆幸在这个时候读到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主人公一路摆脱传统,和外在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各种要求战斗。就像作者说的,“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有太多的困难,需要我们独自面对,去挣脱。而这条路上,最重要的是敢于做出选择。”无论此时的我们身处于何种状态,是成家,还是单身,是忙于各种焦头烂额的工作还是暂时休息,构成现在的我们的过去已然过去,已经永远过去,当下重要的是是否愿意在未来成为一个自己内心想要的自己的模样,以及有勇气做出选择和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这个时候,察觉到了一成不变的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过的生活状态,说明自己内心的生命力还在。如果这个时候,在经历过现实的挣扎后选择切换生活状态,试着多接触与青春气息相关的事物,对远行充满渴求和期待,说明已经勇敢踏出了第一步。如果这个时候,内心有某些自己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想法和渴求,并有了行动的勇气,说明我们的生命力一直都在,也一直都在陪着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学时,除了要考好,最终的目的也仅仅只是为了以后找一个好点的工作,让自己和家庭生活得相对好一些。当生命力觉醒时,再回头看,这仅仅只是人最基础的节奏,除此之外,人生还有很多向往的远山,值得奔赴。如果一开始没有意识到,会被锁在这个看似正当的被构建起来的当下的所谓处于自己的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就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远山》和《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一样,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奔赴属于自己的远山和月亮。只要还能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力存在,被传统习俗文化塑造的现实往往都不会让我们妥协,再怎么样也是会调和好现实生活和生命力的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年前朋友问我,假如过几年进入家庭生活,面对世俗的琐碎、反复和孩子的束缚,那时候该如何调和生活热爱和世俗琐碎的关系。当时候还没有答案,直到这次前往儋州朋友家时,看到朋友井然有序的生活,才解开了我多年的顾虑。既然家庭世俗生活的琐碎和反复无法避免,那就坦然接受它,只要在我们想要进入这种生活状态前,不要对自己的青春、活力留遗憾就好了,即使进入家庭生活状态,相信只要还保留着热情不灭,终究会找到调和的办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一旦上了些年龄,虚无感就会随之而来,孤独感是注定的,而家庭是抵御虚无感的天然港湾,不要让这万般的现实去磨灭本该属于创造生命力的家庭氛围。生命力,也许就是抵抗年龄渐长最好的安排,也许也是青春不散的核心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本就有调和生命力和家庭琐事的办法,关键在于“我们”这个家庭主体和“自我”这个认知个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