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风》

熊礼凤,遇见文字发现美……

<p class="ql-block">日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接了朋友的一个电话,挂了之后心里还挺多感慨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朋友兴冲冲跟我推荐一个直播项目,说终身会员费399,拉一个人能挣200,他已经找了三四个,本钱该挣回来了。交流的时候,他特别急切地想让我也成为会员。我直接问他:“你都不知道我能卖什么东西啊。我现在是培训机构的销售前台,卖的都是线下的服务,根本不需要线上那些教的东西。” 最后我还是拒绝了,能感觉到他挺失落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挂了电话我就想,他现在的状态我太熟悉了,就是我曾经有过的样子。不管是99、199还是399,看着是小钱,别人掏起来容易,但到最后,真正能靠这个挣到钱的,大概率是最顶层的人。像他们这样拉几个人的,根本挣不到多少,真要维持家庭收入,还是得找其他正经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还跟我说,现在靠体力挣不到钱,得靠脑力。我反驳他:“现在线上看着热闹,但只有那些有工匠精神、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能真正挣到钱。就像我们学校的那些教书匠,经济下滑的时候,他们的生源没减少反而增多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我,再听到有人说“这个能赚钱”,第一反应就是抗拒。因为我清楚,很多时候说“赚钱”,其实就是盯着你兜里那三瓜两枣。我也不像以前那样,别人说什么有用就去学,现在觉得,生活里能用到的知识,才值得马上学;用不到的,学了也白学,就像读书读了用不上,反而像“便秘”一样堵得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到底,我一直觉得销售该是魅力的释放,是“不销而销”的吸引,而不是直接催着人“掏300块,钱又不多”。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看不到价值,凭什么要花?而且这种平台、这种项目,我以前也接触过不少,早就没兴趣了。有时候会觉得,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把一个原本单纯的人,慢慢变得小心谨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过仔细想想,现在的自己比以前清醒多了。拒绝那些看不到价值的东西,守住自己的判断,不被别人的急切带偏,这其实是对自己负责。而且我突然明白,“销售是魅力的释放、不销而销”这句话很有道理,如果能结合我在培训机构的经历,提炼几个“靠专业吸引家长”的小思路,说不定以后和家长沟通时还能用上,也算是今天这番感慨的小收获了。</p> <p class="ql-block">结合培训机构经历的“靠专业吸引家长”小思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用“场景化问题”替代“直接推销”:家长来咨询时,别急着说“我们有奥数/作文课”,可以先聊具体场景。比如面对带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家长,说“您家孩子是不是有时候做数学题,思路总卡在前两步?我们奥数课会先帮孩子拆解‘审题逻辑’,上周有个孩子学完,连复杂的应用题都能自己画思维导图了”,用家长熟悉的痛点和真实案例,让专业感自然落地。</p><p class="ql-block">2. 展示“可视化的教学细节”:家长关心“学了有用吗”,可以主动分享教学里的小细节。比如聊作文课时,拿出学生的前后对比作业:“您看这个孩子之前写‘我的妈妈’,只会写‘妈妈很爱我’,我们课上教了‘五感描写法’,现在能写出‘妈妈切水果时手指沾着果汁,阳光照在上面亮晶晶的’,这种具体的改变比说‘我们教得好’更实在”。</p><p class="ql-block">3. 提供“定制化的小建议”:不管家长最终报不报名,都可以根据孩子情况给1-2个实用建议。比如家长说孩子英语发音不准,就说“您平时可以和孩子玩‘单词接龙’,接的时候让孩子把每个单词的尾音读清楚,比如‘cat’要把‘t’的轻音发出来,这样在家就能练发音,我们课上也是从这种基础细节扣起的”,让家长感受到“你是为孩子着想,不是只盯着报名”。</p><p class="ql-block">4. 分享“老家长的真实反馈”:平时可以收集老家长的简短评价,比如“之前有个妈妈说,孩子上了我们托管班后,回家不用催就会先整理书包,因为我们课上会教‘3分钟收拾法’”,和新家长聊的时候自然提起,不用刻意强调“口碑好”,而是用真实的生活改变,让家长觉得“这家机构懂教育,也懂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