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河万里入襟怀:2025国庆粤闽自驾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车轮碾过清晨的薄雾,仪表盘的指针刚跳过六点,我终于驶离了城市的钢筋森林。2025年的国庆,我带着一后备箱的期待,踏上了这场横跨粤闽的自驾之旅——从丹霞赤壁到潮韵古城,从蓝海孤岛到土楼深宅,那些曾在攻略里流转的风景,正一点点从屏幕里走出来,化作车窗前流动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站:韶关仁化·丹霞赤壁的千年私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抵达丹霞地质公园时,日头刚爬过东边的山脊,把连片的红色山体染成了暖金。停好车拾级而上,脚下的岩石带着粗糙的颗粒感,指尖触到的地方,竟还留着昨夜露水的微凉。这不是普通的山,是三亿年前地壳运动留下的“地球密码”——红色砂砾岩在风雨侵蚀中被雕琢成柱、成峰、成峡,远远望去,像一群披着重甲的远古巨兽,静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沿着长老峰的步道缓缓走,避开了喧闹的旅行团,在一处僻静的观景台停下。眼前的“阳元石”笔直地矗立在山谷间,晨光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边,石缝里倔强生长的野草,竟在红岩上缀出了几点新绿。忽然一阵风过,带着山间特有的草木清香,我好像听见了岩石的低语——它们见过三亿年前的古海,见过秦汉时的驿道,见过无数像我一样的旅人,带着心事来,又带着平静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我去了翔龙湖。租了一艘小船,撑船的老人皮肤黝黑,手上的老茧比船桨还厚。“先生,看那边的‘睡美人’。”他指着远处的山峦,我顺着方向望去,果然见一峰如少女侧卧,长发垂落湖面,连眼睫的弧度都清晰可见。船行至湖心,水面静得能映出天空的流云,红色的山影落在水里,像一幅会动的水墨画。老人说,他在这里撑了四十年船,见过无数人对着山水拍照,“但最好看的风景,得用心记,不是用相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丹霞时,夕阳正把天空染成橘红。后视镜里,红色的山体渐渐变成剪影,我忽然懂得,这片土地的神奇从不是“奇特”二字就能概括——它是时光的雕塑,是自然的诗,是让人站在它面前,就忍不住放轻脚步、放慢心跳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站:潮州古城·广济桥上的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丹霞出发,驱车三个小时,便到了潮州古城。还没进城门,就听见巷子里传来的潮剧唱段,婉转的唱腔混着糖葱薄饼的甜香,一下子把人拽进了浓浓的烟火气里。我把车停在古城外,跟着人流往广济桥走,越靠近,越能感受到那种“人山人海”的热闹——穿汉服的姑娘提着裙摆过桥,卖甘草水果的摊贩大声吆喝,孩子们举着风车在人群里穿梭,连空气里都飘着快乐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广济桥是座“奇怪”的桥。它一半是石梁,一半是浮桥,中间用十八艘木船连接,据说早在南宋时就有了,是古人“过河不用船”的智慧。我站在石梁上,摸着桥栏上被岁月磨平的雕刻,忽然看见远处的浮桥正在“开合”——原来每天下午四点,为了让船只通行,浮桥会暂时断开,等船只过后再重新连接。人群里发出阵阵惊呼,我举着相机,拍下了木船缓缓分开的瞬间,阳光落在水面上,碎成一片金箔,竟比任何滤镜都动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过了桥,就是牌坊街。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两旁的骑楼古色古香,“状元坊”“进士坊”的匾额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我走进一家老字号的阿彬牛肉店,点了一个牛肉火锅。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人,一边煮牛肉一边跟我聊天:“先生,尝尝我们潮州的牛肉,手打了三个小时,Q弹得能弹起来。”果然,牛肉入口鲜甜,汤里撒的芹菜末清香扑鼻,一口下去,浑身都暖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傍晚时,我又回到广济桥。此时人群渐渐散去,夕阳把桥身染成了橙红,远处的韩江波光粼粼。我坐在桥边的石凳上,看着渔民划着小船收网,听着巷子里传来的潮州大锣鼓,忽然觉得,这座古城的美,从不是冰冷的古迹,而是活着的烟火——是牛肉火锅的鲜甜,是潮剧的婉转,是广济桥上,每一个人脸上的笑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三站:汕头西堤·小公园的时光褶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潮州到汕头,不过半小时车程。我按着导航,找到了西堤小公园——这里不是真的公园,而是一片百年前的骑楼街区,因中心有一座圆形的凉亭,被老汕头人称为“小公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停好车,我走进街区,瞬间像穿越了时光。骑楼的外墙有些斑驳,露出里面的红砖,窗户上的雕花铁艺虽已生锈,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中心的凉亭是西洋风格,白色的柱子上爬满了绿萝,几个老人坐在凉亭里下棋,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啪嗒”声,和远处的鸟鸣混在一起,格外安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沿着骑楼间的小巷慢慢走,发现很多店铺还保留着老汕头的样子:“老香黄”的招牌挂在门口,玻璃罐里装着深褐色的老香黄;裁缝铺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正在缝补一件旧衬衫;还有卖“猪肠胀糯米”的摊贩,糯米的香气从蒸笼里飘出来,勾得人直流口水。我买了一份猪肠胀糯米,糯米里裹着花生、虾米和猪肉,咬一口,咸香软糯,满满的都是老汕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到街区尽头,有一座老邮局。木质的柜台、绿色的邮筒、墙上挂着的旧地图,都保留着上世纪的模样。柜台后的人笑着说:“先生,要不要寄一张明信片?这里的邮票还是老样子,盖的邮戳也是‘西堤小公园’的。”我选了一张印着骑楼的明信片,写下“此刻在汕头,遇见了时光的温柔”,寄给了远方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四站:汕头南澳岛·蓝海与堵车的双重浪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去南澳岛的路,是一场“痛并快乐着”的旅程。还没上跨海大桥,就遇上了堵车——长长的车队像一条巨龙,在公路上缓缓挪动,仪表盘上的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却一点也不着急,打开车窗,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进来,远处的海平面隐约可见,连堵车都变得浪漫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终于上了南澳大桥。这座桥横跨在海面上,白色的桥身像一条丝带,连接着大陆与海岛。我开着车,看着窗外的海水从浑浊的黄色,渐渐变成浅蓝,再变成深蓝,最后竟像一块蓝宝石,映着天空的白云。桥的尽头,南澳岛的轮廓渐渐清晰,绿色的山、蓝色的海、红色的灯塔,像一幅色彩明快的油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过了桥,沿着环岛公路行驶,风景越来越美。左边是连绵的青山,右边是无垠的大海,海风把头发吹得乱飞,我却忍不住把车窗开到最大,让海风吹拂着脸颊。忽然看见路边有一个观景台,我停下车,跑过去——眼前的海水竟分成了两种颜色:近处的海水是浅蓝,远处的海水是深蓝,交界处像一条清晰的线,仿佛上帝不小心打翻了两个颜料盘。我举着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却觉得无论怎么拍,都拍不出眼前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午时,我去了青澳湾。这里的沙滩是白色的,像撒了一地的碎钻,海水清澈见底,能看见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我脱了鞋,踩在沙滩上,沙子细软得像棉花,海浪一次次漫过脚踝,带着微凉的温度。远处的海面上,有人在冲浪,彩色的冲浪板在浪尖上跳跃,像一群快乐的小鱼。我坐在沙滩上,看着太阳慢慢落下,把海水染成了粉紫色,忽然觉得,早上的堵车都值了——原来最美的风景,从来都需要一点等待,就像这蓝海,要穿过长长的车队,才能遇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晚上,我住在岛上的民宿。民宿就在海边,推开窗就能看见大海。我坐在阳台上,听着海浪拍岸的声音,看着远处的灯塔一闪一闪,忽然想起白天堵车时的心情——原来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抵达,而是路上的每一个瞬间:是堵车时的海风,是跨海大桥上的蓝海,是沙滩上的日落,是此刻,海浪与灯塔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五站:漳州南靖·云水谣的诗意栖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南澳岛到南靖云水谣,车程四个小时。当我驶进云水谣景区时,瞬间被这里的风景惊艳了——天空蓝得像一块透明的蓝宝石,白云像棉花糖一样飘在天上,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近处的村庄错落有致,一条小溪从村庄中间流过,溪上的石拱桥爬满了青苔,几个孩子在溪里玩水,笑声清脆得像风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停好车,沿着小溪边的鹅卵石路走。路边的老榕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得要几个人才能合抱,树枝垂下来的气根像帘子一样,遮住了阳光。导游说,这棵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云水谣的“守护神”。我走到树下,摸着粗糙的树皮,忽然看见树干上挂着很多红丝带,上面写着“平安”“健康”“幸福”——原来,这棵古树不仅守护着村庄,还守护着人们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溪边有很多民宿,都是土楼改造的,白墙黑瓦,古色古香。我选了一家靠溪的民宿,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小溪和老榕树。老板是个年轻人,给我端来一杯自己泡的茶:“先生,尝尝我们云水谣的铁观音,山上种的,没有打农药。”茶香袅袅,入口甘醇,我坐在窗边,看着溪里的鸭子游来游去,听着远处传来的鸟鸣,忽然觉得,这里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写照——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山水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午,我沿着小溪往深处走,遇见了一个正在溪边洗衣的老人。她穿着蓝色的土布衣裳,手里拿着一根木槌,“砰砰”地捶打着衣服。看见我,她笑着打招呼:“先生,来玩啊?我们云水谣的水,可清了,洗的衣服都香。”我走过去,蹲在溪边,看着清澈的溪水从指缝间流过,水里的鹅卵石清晰可见。老人说,她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每天都来溪边洗衣、洗菜,“这溪水,养活了我们整个村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傍晚时,我又回到老榕树下。此时夕阳正斜照在树上,树叶的影子落在地上,碎成一片斑驳。几个村民坐在树下聊天,孩子们在旁边追逐打闹,小溪里的水潺潺流淌,远处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我举着相机,拍下了这一幕——没有华丽的风景,却满是生活的诗意。原来,云水谣的美,从来不是刻意的雕琢,而是自然的馈赠,是人间的烟火,是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六站:南靖·永定·土楼里的家国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云水谣,我驱车前往南靖土楼和永定土楼——这两座“东方古城堡”,是我这次旅行最期待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是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因为四座圆形土楼围绕着一座方形土楼,被人们称为“四菜一汤”。车子驶到山脚下,我抬头望去,瞬间被震撼了——五座土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间,黄色的土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屋顶的瓦片像鱼鳞一样整齐,远处的青山像屏障一样环绕着土楼,竟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走进最大的一座圆形土楼,里面竟像一个小小的村庄——一圈房屋围着中心的祠堂,房屋的一楼是厨房和客厅,二楼是卧室,三楼是储物间。走廊里挂着红灯笼,几个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看见我,热情地招呼我:“先生,进来坐坐,喝杯茶。”我走进一户人家,主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他指着土楼的墙壁说:“先生,你看这墙,是用黄土、糯米、红糖混合着夯筑的,几百年都不会倒。”我摸着墙壁,果然坚硬如石,心里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南靖到永定,不过一个小时车程。永定土楼比南靖土楼更大,最有名的是承启楼——它是一座三环圆形土楼,直径有七十多米,里面住着三百多口人,被称为“土楼王”。我走进承启楼,站在中心的祠堂前,抬头望去,三环房屋层层叠叠,屋顶的瓦片像涟漪一样向外扩散,阳光从天窗洒下来,照亮了祠堂里的匾额,“承前启后”四个大字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位住在土楼里的老人给我讲了承启楼的故事:这座土楼建于清朝,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经历过地震、洪水,却依然完好无损。“以前,我们全族的人都住在里面,一起吃饭、一起干活、一起抵御外敌,就像一个大家庭。”老人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现在虽然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但每年过年,大家都会回来,土楼里又会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承启楼时,夕阳正落在土楼的屋顶上,把土墙染成了暖橙。我回头望,看见土楼的窗户里透出灯光,像一颗颗温暖的星星。忽然觉得,土楼从来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活着的家国故事——是三百多年的风雨同舟,是一家人的守望相助,是无论走多远,都能让人找到归属感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归途:山河万里,皆入襟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七天的自驾之旅,在永定土楼的暮色中画上了句号。我开着车,沿着山路缓缓下山,后视镜里,土楼的影子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群山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路,我见过丹霞赤壁的雄奇,也见过广济桥的烟火;见过南澳岛的蓝海,也见过云水谣的诗意;见过土楼的厚重,也见过每一个陌生人的温柔——是丹霞山撑船老人的叮嘱,是潮州牛肉店老板的热情,是南澳岛堵车时的海风,是云水谣洗衣老人的微笑,是土楼里老人的茶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风景,这些人,这些故事,像一颗颗珍珠,被时光串成了项链,挂在记忆的脖颈上。我知道,这场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打卡多少景点,而是遇见多少温柔;不是拍下多少照片,而是记住多少感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车轮碾过夜色,远处的城市渐渐亮起灯光。我打开车窗,风里带着家乡的味道,心里却满是山河的温柔。原来,最好的旅行,从来不是逃离,而是遇见——遇见更好的风景,遇见更好的人,也遇见,更温柔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河万里,皆入襟怀。这场粤闽自驾记,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岁月里,最温暖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