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避暑之旅 - 成陵景区

衷晟

<h5>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 40 公里,是祭祀成吉思汗的地方。</h5> <h5>1227 年成吉思汗去世后,其两个儿子窝阔台和拖雷等他的画像和部分遗物供奉在宫帐内,形成成吉思汗灵宫。1266 年,忽必烈在元大都建太庙 “八室”,钦定祭祀制度,成吉思汗白宫被称为 “乃蛮查干斡耳朵”,即 “八白宫”。</h5> <h5>15 世纪中叶,守护成吉思汗宫帐的鄂尔多斯部南移,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帐)随之迁至鄂尔多斯,与这里的成吉思汗祭灵白宫汇合。1649 年,成吉思汗后裔额璘臣将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圣物,从黄河南岸的伊克召迁移至郡王旗中部,安奉在巴音昌呼格河畔,此地被称为 “伊金霍洛”(意为圣主的院落)。</h5> <h5>1939年初,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赴重庆期间向国民政府建议将成吉思汗灵柩迁至青海省西北部柯尔洛果贝子旗以避开战乱,蒋介石同意并且委任沙王和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等为起灵致祭官,沙王为主祭官,奉移经费从国库拨发。成吉思汗陵移至甘肃省兴隆山,1949 年又移至青海省塔尔寺。1954 年,内蒙古人民政府派迎陵团将成吉思汗陵请回故地,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拨款新建陵园,1956 年建成。</h5> <h5>成吉思汗陵园门牌楼,是进入成吉思汗陵园的标志。形状为绿草中立起的乳白色毡帐,牌坊式大门上端悬挂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石雕牌匾。</h5> <h5>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是金黄色的琉璃瓦,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 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h5> <h5>中间正殿高达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覆以黄色琉璃瓦,高23米。</h5> <h5>据《黑鞑事略》所言:“(蒙古人)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铁木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据史书记载,蒙古族王公贵族死后,遗体被装入凿空的粗木之中深埋地下,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子骆驼,然后放马将留有子骆驼血迹的地面踏平,再派兵守护 ,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蒙古族丧葬习俗的特点之一。与萨满教的肉体与灵魂分离观点是紧密相联的。按照蒙古民族的习惯,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 - 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根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h5> <h5>1227 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战役中去世后,遗体采用密葬的方式下葬,无迹可寻。成吉思汗陵,算是衣冠冢,是祭祀成吉思汗的地方。达尔扈特人是蒙古族中专门为成吉思汗守陵的部落。达尔扈特是蒙古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至今为止,达尔扈特人已经忠诚地为成吉思汗守灵近八百年,人口现有人口大约两千人。</h5> <h5>成吉思汗陵的对面是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与成吉思汗陵是两个独立的景点。</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