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摄工具:华为mate60pro+</p><p class="ql-block">文字:深小探</p><p class="ql-block">美国之行第十九天(下)-纽约</p><p class="ql-block">50、大都会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丹铎神庙</p><p class="ql-block">丹铎神庙是一座被整体搬迁至博物馆的、拥有超过2000年历史的真实神庙,也是大都会博物馆最具标志性的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丹铎神庙约建于公元前15年 - 公元前10年(罗马统治埃及时期),原址在埃及尼罗河西岸,靠近阿斯旺。20世纪60年代,因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神庙面临永沉水底的威胁。作为对美国协助保护努比亚遗迹的感谢,埃及政府于1965年将神庙赠予美国。神庙被拆解成800吨的石块,分装于640个集装箱运抵纽约。</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专门为其设计萨克勒展厅,通过一个宽阔的水池和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将自然光引入,照射在水面和神庙上。这种设计让你仿佛置身于尼罗河畔,感受神庙原始的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神庙外墙的浮雕上刻画着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凯撒像埃及法老一样向伊西斯(Isis)、奥西里斯(Osiris) 等埃及神明献祭的场景,这生动体现了当时埃及文化与罗马统治的融合。</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还进行了一个名为 “神庙着色” 的实验项目,使用投影技术在原浮雕上还原其古代可能拥有的鲜艳色彩。这也提醒我们,今天看似朴素的石头,在古代曾是绚丽的彩绘建筑。</p><p class="ql-block">在神庙旁边,矗立着一尊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的狮身人面像。这尊雕像是由大都会博物馆的考古队将碎片复原而成的,重约6吨,与神庙一同构成了古埃及文明的壮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狮子头战争女神</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彩绘人像</p><p class="ql-block">埃及。源自萨卡拉猫神庙遗址区,是古埃及人对死后世界的瑰丽想象之作。棺木脸部的绿色象征死而复活的奥赛里斯神,也代表孕育生命的尼罗河。宽领分十二层,外层吊坠精致,下方努特女神展翅守护,头顶金色太阳圆盘。</p> <p class="ql-block">…羚羊头</p><p class="ql-block">埃及第27王朝(公元前525-404年)。</p><p class="ql-block">这只羚羊的头部,镶嵌着雪花石膏和玛瑙的眼睛,代表了晚期动物雕塑的最佳状态。</p> <p class="ql-block">…镀金铜像戴安娜</p><p class="ql-block">创作者为雕塑家奥古斯都·圣高登斯,其原始位置在纽约第一座麦迪逊广场花园塔楼顶端。</p><p class="ql-block">戴安娜以单脚踮起脚尖的姿态站立,身体在一个动态的瞬间中保持着完美的平衡,仿佛即将旋转跃起。她手中的弓与箭强化了狩猎女神的主题。雕像优美的身材、简洁的线条和细长的比例,从各个角度观赏都颇具美感。</p> <p class="ql-block">…巴利亚多利德大教堂合唱屏风</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十八世纪。</p><p class="ql-block">这个屏风,是一件大型铁制屏风,它完美展现了西班牙18世纪金属工艺的精湛技艺。<span style="font-size:18px;">委托者为巴利亚多利德主教,</span>创作者为铁匠 Rafal Amezúa。属于铁制品,采用锤击、冷凿镀金等工艺,尺寸 约15.85米×12.8米。最初于1763年安装在巴利亚多利德大教堂的中殿,将唱诗班与高坛分开。</p> <p class="ql-block">…披着全套铠甲的中世纪战马和骑士</p> <p class="ql-block">…橡木涂漆登基处女和儿童</p><p class="ql-block">德国十三世纪。解说词说可能是德国人雷根斯堡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珀尔修斯与美杜莎的头</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十八世纪。作者卡诺瓦。</p><p class="ql-block">神话英雄珀尔修斯胜利地将他的战利品-美杜莎的头,呈现给世界。通过这种动态的姿势,卡诺瓦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珀尔修斯理想化的身体上,它被从他的左臂上落下的悬垂所包围。人物拥有完整的肌肉和匀称的肩膀,臀部和四肢。蛇发女怪美杜莎因其将活人变成石头的能力而令人畏惧。在这里,Canova反转了这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石雕《圣母玛利亚和圣婴耶稣》</p><p class="ql-block">这是由整块天然白色大理石手工雕刻而成,这种石材硬度堪比钢铁,却能被艺术家塑出婴儿肌肤般的细腻质感:圣母衣褶的流动感,以及婴儿耶稣紧握葡萄的小手。</p> <p class="ql-block">…油画《在狡兔酒吧》</p><p class="ql-block">作者为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巴勃罗.毕加索。</p><p class="ql-block">此画创作于1905年,描绘了他在巴黎蒙马特区的狡兔酒吧内的场景,画中人物包括扮成丑角的毕加索本人、其情人热尔梅娜·皮乔特以及酒吧老板弗莱德·吉哈德。 作品名称中的“狡兔酒吧”源于巴黎蒙马特区著名的艺术聚集地,这里曾是20世纪初先锋艺术家的社交场所,毕加索、莫迪利阿尼等艺术家常在此交流创作。 </p> <p class="ql-block">…油画《女人的头像》</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巴勃罗.毕加索。</p><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蓝色时期”(1901-1904年)是其艺术生涯中重要的创作阶段,以冷色调蓝色为主,聚焦社会底层群体,代表作包括《蓝室》《穆斯克前的的吉普赛人》等。 </p> <p class="ql-block">…油画《梳妆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巴勃罗.毕加索。</p><p class="ql-block">画面中两位女性与孩童构成三角构图,梳发动作通过几何色块拆解重组,粗粝笔触下藏着对女性日常瞬间的深刻洞察。蓝白主色调呼应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忧郁,却用暖棕底色打破沉闷,像给苦涩生活加了一勺焦糖。</p> <p class="ql-block">…油画《演员》</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巴勃罗.毕加索。</p><p class="ql-block">此画创作于1904年至1905年,被认为融合了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元素,通过几何化的构图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忧郁气质。</p><p class="ql-block">2010年1月,该画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时,因参观者跌倒抓毁右下角,形成约6英寸裂痕。博物馆采用针灸工具等创新修复技术修复,但修复后作品价值仍被评估为损失约50%。 </p><p class="ql-block">2019年德国法院裁决,该画所有权归属大都会博物馆。此前有德国收藏者声称其曾叔父因纳粹迫害被迫出售此画。但因时隔太久(超过60年),法院认为申诉无效。 </p> <p class="ql-block">…油画《象鼻山》,也称《埃特尔塔的悬崖》</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法国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埃特尔塔被称为“法国第一海岸”,因莫泊桑形容其像伸入大海的象鼻子而得名,吸引了雨果、莫奈等众多大家前来采风。</p><p class="ql-block">莫奈用写实笔法描绘悬崖背光面,色彩厚重,而日光直射处温暖热烈,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他对光影的极致探索。</p><p class="ql-block">1883 - 1886年间,莫奈频繁到访埃特尔塔,常以色粉笔快速勾勒草图,记录色彩构想,部分作品更是现场写生完成。</p> <p class="ql-block">…油画《曼尼波特拱门悬崖》</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莫奈创作于1883年的经典作品,该画以诺曼底海岸埃特尔塔的曼尼波特悬崖为背景,通过光影对比展现岩石的立体感与动态美感。 </p><p class="ql-block">莫奈于1883年2月在埃特尔塔驻留期间创作了20幅描绘当地海滩与悬崖的画作,包括《阿瓦尔港》《阿蒙特港》和《曼尼波特拱门悬崖》。他通过捕捉不同时间段的光线变化,将悬崖的形态与光影结合,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展现了印象派“以光影塑造形体”的核心特征</p> <p class="ql-block">…油画《吉维尼睡莲》</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述了“盛开的睡莲”,在多云的水面上,睡莲的金色圆盘被紫色包裹。尽管这位近八十岁的艺术家不愿意放弃最近的画作,但他以市场的眼光制作了这幅风景画和三幅相关的画作,并告诉他的经销商加斯顿和乔斯·伯恩海姆,他正在热情地工作。伯恩海姆兄弟很快买下了这四重奏。</p> <p class="ql-block">…油画《向日葵》</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创作于1881年,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幅画描绘了一束向日葵被随意地放在地上,背景是他的花园。光线柔和,色彩自然,笔触轻盈而破碎,是典型的印象派风格。</p><p class="ql-block">该作品通过光影对比和色彩实验展现了向日葵在自然光下的微妙变化,画面以黄色、绿色、红色等色调为主,花瓶与花朵的色彩互动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莫奈在《向日葵》中运用了独特的光影表现手法通过大笔触和色彩叠加呈现向日葵的立体感。花朵的黄色调由浅至深变化,花瓶的红色与绿色叶片形成冷暖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他巧妙地将光影效果融入画面,例如花瓶从顶部到底部的颜色过渡(绿色渐变为红色)反映了物体受光变化。</p> <p class="ql-block">…油画《睡莲池塘上的桥》</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1893年,莫奈,一个充满激情的园艺家,在吉维尼的财产附近购买了一块带有池塘的土地,打算建造一些“为了眼睛的乐趣,也为了绘画的主题”,结果是他的睡莲花园。1899年,他在池塘上建了18个木制人行天桥,完成了12幅画,包括这一幅,那个夏天。图片的垂直格式,在这个系列中不寻常,突出了睡莲和它们在池塘上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油画《冬季早晨时的干草堆》</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莫奈像个执着的光的猎手,从1888年秋到1889年初春,为这堆干草堆画了24幅“写真”!就像我们用手机连拍捕捉夕阳西下的变化,他则用画笔记录了同一草垛在不同光线下的“七十二变”,这幅冬季早晨的版本,就是其中独特的一抹色彩。</p><p class="ql-block">在他的画笔下,这草垛像撒了一把把彩色的糖豆,莫奈用纯色色点并置,让金黄、橙黄悄悄融合,连地上的影子都透着紫黄对比,他可不是在画干草堆,是在玩一场光影和色彩的游戏。</p><p class="ql-block">凑近点看,这些短促厚重的笔触,像莫奈用画笔在画布上跳踢踏舞,日光下的草垛表面,有种一闪一闪的感觉。这就是他创造的“视觉颤动”效果,让干草堆仿佛在阳光下呼吸。</p> <p class="ql-block">…《鲁昂大教堂》</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1892年莫奈在教堂对面时装店二楼支起了14幅画架,像追光的侦探般捕捉教堂从晨曦到黄昏的30种"表情",连噩梦都是蓝色玫瑰窗。1892年他在对面时装店二楼支起14幅画架,像追光的侦探般捕捉教堂从晨曦到黄昏的30种"表情",连噩梦都是蓝色玫瑰窗。</p><p class="ql-block">1895年,蒙纳在巴黎的杜兰德-勒内尔画廊展出了他的十二幅教堂画。</p><p class="ql-block">去教堂广场露天咖啡座点杯浓缩,坐在莫奈当年写生的视角,看阳光给圣罗曼塔楼的浮雕"打高光",说不定能捡到大师同款光影魔法。</p> <p class="ql-block">…油画《白杨树》</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这幅画诞生于1891-1892年,是莫奈23幅白杨树系列中他最钟爱的一幅。莫奈在借来的平底船上搭建“浮动工作室”,以低矮角度将四棵白杨化作垂直色柱,突破传统透视,天空与水面的倒影形成奇妙几何关系。没有明确阴影和轮廓线,暖黄树叶与蓝紫树干交织,捕捉不同时刻光线变化,7分钟就要换画布,堪称“光影魔术师”的现场记录。</p> <p class="ql-block">…油画《狮子的晚餐》</p><p class="ql-block">作者为亨利·朱利安·费利克斯·卢梭。</p><p class="ql-block">他是法国卓越成就的画家,也是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被称为“原始派画家”或“天真画家”。尽管从未离开法国,他通过植物园观察和想象构建热带丛林场景,成为其标志性创作主题。</p><p class="ql-block">40岁辞职专职绘画,初期被嘲讽为“税务员画家”,晚年获毕加索等先锋艺术家推崇。</p> <p class="ql-block">…油画《米利特后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荷兰后印象派画家。</p><p class="ql-block">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1886年,他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1888年,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创作《阿尔的吊桥》;同年与画家保罗·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89年创作《星月夜》。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一说,两个年轻人不小心走火开枪击中),年仅37岁。</p><p class="ql-block">为了1890年1月的这幅作品,梵高用一张米利特的第一步的照片将其转移到了画布上。</p> <p class="ql-block">…油画《鸢尾花》</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文森特.梵高。</p> <p class="ql-block">…油画《天空下的柏树》</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他用厚达数毫米的颜料堆叠柏树,像给画布铺上立体毛毯,触摸感堪比树皮的粗糙纹理,与《星夜》的轻盈笔触形成鲜明对比。柏树在画中如同燃烧的绿色火炬,坚定向上突破画布,而周围的云和山却如流水般流动,动静之中藏着梵高对生命的执着。这幅1890年的作品,诞生于梵高生命的最后阶段,扭曲的形态和浓烈的色彩,是他用画笔呐喊出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油画《读书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梵高在10年创作生涯中,完成了864幅油画、1037幅素描和150幅水彩画,平均每4天就诞生1幅作品,这份狂热如同他画中燃烧的黄色背景,热烈得让人心跳加速。他曾说:“我对绘画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只有站在画架前面作画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p> <p class="ql-block">…油画《花卉静物》</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画面以明亮的绿色为背景,衬托出粉色和白色的花卉,色彩对比强烈却又和谐统一。这种大胆的色彩运用,是梵高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仿佛能让观者感受到花朵蓬勃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梵高标志性的厚重笔触在这幅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笔都充满了激情与活力。花瓣、花叶的纹理通过笔触的堆叠清晰可见,就像用颜料在画布上“雕刻”出花朵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油画《麦田》</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梵高用旋转的笔触把普罗旺斯的麦田画成了“会跳舞的波浪”,翠绿的橄榄树像燃烧的火焰,金黄与深蓝碰撞出比阳光更热烈的生命力。这是他经历职业挫折和精神困境后,自学形成独特风格的见证——画里不止有风景,更有他对生命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油画《一双鞋》</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梵高为了这幅画,专门去买了旧靴子,还在雨天穿着它们四处走动,只为让鞋子自然形成真实的褶皱和磨损感,这份对艺术真实的执着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这双鞋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这样描述它:从磨损的鞋口能看到劳动的艰辛,鞋里凝聚着田垄上步履的坚韧,还沾着湿润肥沃的泥土,仿佛能听到大地的召唤。它就像一个沉默的故事讲述者,诉说着主人的生活与情感。</p> <p class="ql-block">油画《女人采摘橄榄》</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这是梵高在1889年至1890年间于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疗养期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之一,他至少画了三个版本。这幅画不仅是梵高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也深刻反映了他晚期的精神世界和对生命、自然的思考。</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在橄榄园中,农妇们弯腰采摘橄榄的日常劳动场景。梵高并未刻意美化或戏剧化这一场景,而是捕捉了劳动中最自然、最朴实的瞬间,体现了对劳动者和田园生活的深切同情与敬意。</p><p class="ql-block">梵高后期作品中运用了强烈而富有表现力的对比色:土地是温暖的橙色、赭石色和红色,充满了炙热的能量;天空是漩涡状的、浓郁的深蓝色,与温暖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充满张力的氛围。</p><p class="ql-block">采摘者的衣服点缀着白色、红色和绿色,在背景中显得格外突出。这是梵高“用色彩表达自我”理念的完美体现,他笔下的自然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梵高标志性的短促、扭曲、漩涡状的笔触充斥了整个画面。无论是土地、橄榄树的枝叶还是天空,都被这种充满动感的笔触所覆盖。这使得整个场景仿佛在流动、在呼吸,充满了内在的激情和律动。橄榄树的枝干扭曲盘旋,仿佛承载着巨大的痛苦或挣扎,也与艺术家当时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产生了共鸣。</p><p class="ql-block">画面被地平线分割,前景是劳作的农妇,中景是茂密的橄榄树林,远景则是起伏的山峦和漩涡状的天空。这种构图既展现了空间的深度,又将观者的视线聚焦于人物的劳动上。</p> <p class="ql-block">…油画《小艾琳》也称《康达维斯小姐的画像》</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比利时艺术家雷诺阿(Theo Van Rysselberghe)。</p><p class="ql-block">他出生于比利时根特,是佛兰德艺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接受传统绘画训练,后受修拉、印象派及新印象派影响,开创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其作品以大胆的色彩运用和分散的笔触为特点,尤其在肖像画中融合了光影效果,成为该领域先驱。 </p><p class="ql-block">雷诺阿六岁的侄女在大理石壁炉架旁摆姿势,在时尚的日本悬挂卷轴下摆姿势。小女孩天真无邪,自我控制,在几何,结构化的设置中保持自己。这幅肖像是艺术家在点彩主义技术中的第一幅作品,大胆的图案背景和精致的面部上展示了他对方法的掌握,巧妙地变化着笔法。当他在1890年展出这幅画时,评论家们赞扬了他为点画派带来的自然主义和情感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油画《马赛港》</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法国新印象派点彩派创始人保罗·西涅克1906年的杰作。</p><p class="ql-block">他用无数纯色小点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海港图景,近距离看是密密麻麻的色点,远看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海面和错落的帆船,就像用彩色马赛克拼出的海港风光。西涅克运用色调分离理论,把红与黄、蓝与橙等颜色按光谱顺序排列,让色彩像波浪一样扩散,既保留了光影变化又有秩序感。他是先在实地画水彩写生,再回到工作室转化成油画,将科学观察和艺术表现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油画《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法国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点彩画新印象主义的代表</span>乔治.修拉。</p><p class="ql-block">该画描写了人们在塞纳河阿尼埃的大碗岛上休息度假的情景:阳光下的河滨树林间,人们在休憩、散步,垂钓,河面上隐约可见有人在划船,午后的阳光拉下人们长长的身影。这幅画主要采用了点彩画法,画面宁静而和谐。</p> <p class="ql-block">…油画《马戏杂耍》</p><p class="ql-block">作者为乔治修拉。</p><p class="ql-block">修拉通过展示马戏团杂耍(人造光下的夜间室外场景)和模特(室内日光场景)展示了他技术的多功能性。这是修拉的第一幅夜间绘画。</p> <p class="ql-block">…油画马克萨斯群岛《大溪地风景》</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作者曾一度受到质疑,但经过重新检查,它是高更在他第一次大溪地逗留期间画的一组风景之一,展示了小人物和热带绿色植物中的小屋。这幅画中有与这对夫妇和马有关的图画,证明了艺术家对当地细节的敏锐观察。这是高更于1939年捐赠的第一幅进入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油画《两个女人》</p><p class="ql-block">作者为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高更著名的“大溪地”系列作品之一。这幅画诞生于1902年,是高更去世前一年的作品。此时他的画风日趋梦幻,色彩丰富饱满,呈现出极具异国情调的原始主义。画中两位女子神情神秘,屋外还有一只略有所思的狐狸,为画作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油画《塔希提少女》</p><p class="ql-block">作者为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高更用平涂的橙红果实与苹果绿腰裙碰撞,像把彩虹揉碎了撒在画布上,这抹热带炽烈感。画中少女没有欧洲古典美人的纤细,反而像青铜雕塑般粗壮有力,这是他故意用“野蛮”对抗文明的“小心机”!</p><p class="ql-block">在塔希提的77幅作品里,66幅主角是女性!她们既是岛上的居民,更是高更逃离欧洲的“精神救生圈”。</p> <p class="ql-block">…《敬神节》</p><p class="ql-block">作者为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画中塔希提女子的红裙像火焰般热烈,背景的蓝绿植物则充满原始生机,高更用这种鲜艳对比表达对“原始纯真”的向往。画中既有塔希提土著元素,又有基督教的神圣感,是高更对异域文化的想象与重构。</p> <p class="ql-block">…油画《两个塔希提妇女》</p><p class="ql-block">作者为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画中两位塔希提女性,一位手持果盘,一位捧着野花,采用古埃及壁画式的平涂手法,棕赭肤色与鲜亮裙装形成强烈对比,这就是高更独有的“景泰蓝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这是高更厌倦了欧洲都市生活,带着对原始艺术的向往来到塔希提岛,创作的这幅画是他对印象派客观主义的反叛。</p> <p class="ql-block">…油画《灰、红、黄》</p><p class="ql-block">作者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马克·罗斯科。</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其代表作之一,它用黄色、灰色与红色的矩形色块,在画布上谱写了一曲视觉的交响乐!</p><p class="ql-block">黄色像正午阳光般热烈,灰色带着沉思的温柔,红色则藏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罗斯科用这些色块当“音符”,像作曲家编曲一样,让你从狂喜滑向沉静,体验人类情感的过山车。</p><p class="ql-block">这些色块的边缘,像雾一样晕开,罗斯科故意不让颜色“站队”,让它们悄悄融合,就像我们复杂的心情,从来没有绝对的黑白分明。</p><p class="ql-block">这幅画足足有2米多高,站在它面前,你会被色彩“包裹”,就像掉进一个温暖的梦境——罗斯科说,这样才能让你抛开杂念,和自己的灵魂对话。罗斯科要求悬挂高度需使画作下沿离地6英寸(约1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画《意大利老妇人》</p><p class="ql-block">作者为法国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此画是德加早期代表作之一,创作时年仅23岁。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意大利老年女性的形象,展现了对外光与色彩的探索。画面以深色背景衬托人物,光线处理上运用了印象派擅长的光影技巧,人物面部表情和服饰细节体现了对现实人物的观察力。 </p><p class="ql-block">作为德加早期转型期的作品,《意大利老妇人》既保留了学院派绘画的严谨,又融入了印象派的光影实验。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其从历史题材向现代生活题材转变的重要标志,反映了19世纪欧洲绘画中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趋势。</p> <p class="ql-block">…雕塑《14岁的小舞者》</p><p class="ql-block">作者为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德加在1881年的第六届印象派展览上展出了这尊雕塑的原始版本。最初为蜡质雕塑,内部有铁丝和木制骨架支撑。蜡原是着色模拟肉,穿着织物紧身胸衣,短裙,和芭蕾舞鞋,顶部是马鬃假发绑在后面丝绸丝带。德加的模特是巴黎歌剧院的芭蕾舞学生,名叫玛丽·凡·歌特姆。</p><p class="ql-block">德加去世后,其继承人授权将原作翻铸成28件青铜版本,分别收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这些青铜雕像通常配有真丝缎带和木质底座,以还原最初展览时的样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国行自9月3日上海出发至9月23日回沪,总行程21天,去和回实足2天在飞机上,另有2天是美国国内飞行途中,1天拉长途,所以在美国的实际游览天数是16天,如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