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沈阳 中国锡伯族博物馆

左右逢缘

<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图文卢景鬰</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5000年的文化发展史,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延育分化,交融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随着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日渐昌盛的新中国形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的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国家统一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无论那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实践“大统一”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无论那个民族健鼎成尊,建立的都是民族国家,越是强盛的王朝吸呐的民族就越多,从而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壮大,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系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p> <p class="ql-block">  在锡伯族是我们的伟大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一样中的一员,也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锡伯族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更是同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的历史,锡伯族从北向南一步步南迁的过程,是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而西迁万里戎边英雄壮举,展开了各民族团结互助,文化交融互鉴的历史画卷,体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克服困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 在多元化交融汇聚的历史背景下,各民族逐渐形成包含大一统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部分。锡伯族也在保持民族性特殊的基础上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交相辉映,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永续发展,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密码”。</p> <p class="ql-block">  遵循历史的脚步,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今天,系统展示锡伯族在中华民族“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历史进程中展现出的绚烂文化和民族品格,将不断的激励人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志道弘毅,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锡伯族发源于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后迁至南迁,聚居在嫩江和松花江汇流处的伯都之内和淖尔门等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周边的蒙古,满,达翰尔,鄂温克,汉等民族不断的交流互动,交往融合,逐渐发展成明清之际的锡伯部族。</p><p class="ql-block"> 起源于东胡族系;东胡先秦,鲜卑汉,拓跋鲜卑魏晋南北朝,室韦隋唐辽宋金元,明清锡伯。</p> <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为防御蒙古准噶尔部努力东渐,加强东北防务,特科尔沁蒙古所属锡伯,卦尔察和达翰尔丁14458人悉数抽出,拣选丰富力强者为披甲,编入满洲上三旗,年四牛录(其中锡伯七十四牛录)分驻齐齐哈尔,伯都之内和吉林乌拉,从此锡伯人归附清政府,在八旗制度的束缚下,移驻各地驻防效力长达二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 西迁伊犁,乾隆二十九(1764年)为了加强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务,清政府从盛京及其所属诸城抽调部分锡伯官兵携眷西迁至伊犁驻防屯田,这是锡伯族的第二次大迁徒,史称“西迁”这次的西迁奠定了锡伯族分居东北和新疆的居住格局,并对锡伯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p> <p class="ql-block">  西迁的锡伯官兵到达伊犁后,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月,边防伊犁河南岸,定居下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惠远城位于伊犁河北岸,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修筑,后为河水所浸城墙倒塌,光绪八年(1882年)在城之东北仿旧城筑新城,仍称惠远城。</p><p class="ql-block"> 锡伯族发源于东北,后逐步南迁,明末清初隶属于科尔沁蒙古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p> <p class="ql-block">  锡伯族文化,锡伯族文化底蕴德厚,文化资源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锡伯族西迁戎边屯垦的伟大历史壮举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传承,充分体现了锡伯族忠于祖国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精神犹如血液一般融进了锡伯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并映射在锡伯族文化艺术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