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十朋与圣女尖</p><p class="ql-block"> 南宋年间,乐清地方有一位书生,名叫王十朋,来到邻县的楠溪江口一座高山尖寺院里读书。有一天黄昏,王十朋正读得入神,外面传来一阵阵“叽呀、叽呀、”的织布声,觉得很奇怪,就放下手中的书,走出书房,朝着织布的方向走去,没走多远,看见前面有一座茅屋。他进去一看,里面有位姑娘坐在织布机上,正在织着大红绸。</p><p class="ql-block"> 王十朋好奇地问:“姑娘,你给谁织红绸?” 姑娘停下活笑着对王十朋说:“我是给一个叫王十朋的书生织的,他读书用功,人很忠厚,有状元之份,我在这里替他赶织红袍呢!”王十朋听后觉得奇怪,她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是否同名同姓。</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就回书房只顾自己勤奋读书。第二年,王十朋赴京赶考,在考场,写出一手好文章。殿试时,出口成章,对答如流。黄帝见王十朋才华出众,龙颜大悦,又审阅了他的文章,句句珠玑,就提御笔,钦点他为头名状元。</p><p class="ql-block"> 这时,王十朋突然想起高山尖上那位姑娘说的话。他回乡后即先到高山尖上拜访那位织红绸姑娘,可是一到山顶,不见姑娘踪影。为纪念这位织绸姑娘,王十朋就将高山尖命名为“圣女尖”。由于圣女尖风景秀丽,如今已改为胜美尖。谷尚宝先生曾赋诗曰:“状元昔日攻经文,朗朗书声震北辰。面壁十年感圣女,高山深处隐龙麟。”</p> <p class="ql-block">南宋状元王十朋读书的妙有寺旧址</p> <p class="ql-block">音频:民间故事:王十朋与圣女尖</p> <p class="ql-block"> "布衣状元"朱墨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朝的时候,永嘉楠溪花坦出了个远近闻名的才子,名叫朱墨癯。虽出身贫寒,但他天资聪颖,从小酷爱读书。农耕之余,常在花坦村前的溪滩边以沙为纸,折柳枝为笔,勤学苦练,终于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京城开科取士,朱墨癯怀着兴奋的心情上京赴考。从考场出来时,他非常自信这次定能高中,就住在旅馆中等着放榜的好消息。主考官看了他的答卷,只见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心中暗自称奇,准备将他列于榜首。由于太欣赏这篇文章,主考官情不自禁地将卷子随手放入了自己的袖筒里带回了家,放在枕头底下,打算晚上好好批阅,明天再带回去。</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天,皇榜出来了。朱墨癯挤在人群中看来看去,可是上面居然没有自己的名字。他不相信,就去问主考官。主考官呆了一下,才猛然想起他的答卷还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呢。榜文放了,已没有补救的余地了,只得歉意地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很美,我把它放起来忘记了,很对不起!这样吧,三年后再来”。</p><p class="ql-block"> 朱墨癯並不灰心,继续努力,为争口气,到处寻找学子,传授知识。有一年早稻成熟时,朱墨㿑跟着四个后生到永嘉场一户姓王的财主人家割稻。这家财主有个儿子名叫王瓒,聪明好学,他看到朱墨癯有才学,愿意拜他为师。到了这年的八月十五,王瓒早早起来,带上礼物,高高兴兴地到花坦拜访朱墨癯。这一天,朱墨癯与王瓒促膝谈心,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晚饭后,他们又说了一会儿话,朱墨癯让王瓒休息,刚送他上楼,自己就下楼去了。王瓒掌着灯,寻遍四周不见床榻,整个房间除了一个能放十来石稻谷的大谷桶,什么也没有,不觉心中纳闷:"先生难道叫我睡大谷桶,这不是分明看不起我么?他疑惑地提着灯走到谷桶边,这时,他才发现桶里面贴满了一篇篇用小楷写就的文章,让他眼睛顿时一亮。就站在那里,躬着身子细细观看起来,看着看着身不由己地爬进了桶里,一篇篇锦绣文章,让他越读越着迷,一直到了天亮。</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朱墨癯见了王瓒,便微笑着问:"王公子,昨晚休息得好么?"王瓒心领神会:"先生,睡桶一宵,胜读十年圣贤书啊,多谢先生了。” 于是,朱墨癯收王瓒做了学生,把那个大谷桶也送给了他。</p><p class="ql-block"> 从此,朱墨癯悉心点拨这个得意门生。王瓒也不辜负先生的教诲,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终于学业有成。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王瓒高中榜眼,做了京官,为他的老师争得了荣誉。王瓒在京做官时,保秦皇上,推荐墨癯的文才大略。皇上便召他进京授职。但墨癯只在乡安居, 不愿出山。皇上称赞墨癯是一个"布衣状元",并御笔赐书,题为"溪山第一"。后裔朱腆建牌楼,并悬挂匾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朱墨㿑学生王瓒在老师家睡稻桶默读诗文,后科考中榜眼。原载《永嘉县民间故事》)</p> <p class="ql-block">感悟:</p><p class="ql-block"> 《王十朋与圣女尖》《“布衣状元”朱墨㿑》二篇民间故事,记述古代楠溪江流域学子成才的事迹。一个是邻县学子王十朋来到位于永嘉县楠溪江口胜美尖山上的寺庙里认真读书,准备参加科考,结果中了状元。另一个是花坦村名叫朱墨㿑的学子,才学超众,参加科考成绩名列前茅,但因故未能中榜,回家乡当教师,培养出几个有名人才,后被皇帝称赞为“布衣状元”。以上二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理想远大,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无论干什么事,如中状元做官也好,回家教书也好,都能取得好成绩,成为有用之才。</p> <p class="ql-block"> 枫林古街圣旨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朝成化年间,枫林廿四坪徐尹沛的父亲,中年丧妻,续娶包岙村陈氏为继室。前妻已生一子,这时已娶媳成家,媳妇对后娘敬如亲娘,婆媳关系十分和睦。陈氏后娘生下三子,未等长大,两老先后双亡。尹沛的父亲临死前怕三个小儿子年幼,长子长媳照顾不周,便将大儿子尹沛和媳妇叫到床前,嘱咐他们好好照顾三个小弟弟。尹沛夫妻恭听父命,对三个小弟弟比父亲在世时更加爱护,送他们求学、帮他们娶妻,尽了长兄之责。</p><p class="ql-block"> 后来兄弟分家,尹沛夫妻没存一点私心,农具、家具、粮食等搭成四股均分,把好田好屋让给三个小兄弟,瘠田破屋留给自己。这些事处理完了,尹沛夫妻又抬出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桶白银,和兄弟们平分,三个弟弟坚决不依,说:"大哥大嫂把我们抚养成人,帮我们成家立业,已是感恩不尽,况且银子是大哥大嫂辛辛苦苦积蓄起来的,应归大哥大嫂所有。"</p><p class="ql-block"> 尹沛夫妻说:"父母早亡,长兄带弟,是应尽的责任。家中积蓄理应四兄弟共享,决不能由我们独得。"四人推让不下,结果决定将这银抬到温州府衙,要求知府发落。</p><p class="ql-block"> 温州知府刘逊心中好生奇怪,就叫他们各说理时,尹沛接着说:"老爷,就让我们四股均分吧!"他们在大堂上你推我让,还是推让不下。知府叹了一口气说:"人家争财不让,而你们兄弟却义重如山,真叫本府难作决定。"这时,三个弟弟对尹沛说:"大哥,我们这样推来推去也不是办法,可否将这银献给公家,以做公益之用呢?"尹沛点头称是。知府见他们兄弟如此仗义,只好暂允。</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年,宪宗皇帝派一个姓陈的按察使来温州私访,他到了乐清县东,见虫灾严重,农作物普遍歉收,饥民遍野,他就与温州刘知府商议,欲回京奏知皇上请求赈灾;但路途遥远,来回需费不少时日,难救这燃眉之急。刘知府就将尹沛兄弟仗义疏财之事照实说了。于是二人决定,先将尹沛所献之银,购大米数百石,运往乐清救急。一面表奏皇上请求旌表尹沛兄弟,宪宗接奏,即下旌表之旨。</p><p class="ql-block"> 传旨京官和刘知府一行人来到枫林中央街,但见鸣锣放炮,鼓乐喧天,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山人海。传旨官读毕旌表圣旨,刘知府又命尹沛负责建造一座庄严雄伟的圣旨门,把"圣旨"匾额嵌在上面,门楣上书金色的旌表全文。从此,凡是文官到此,必须出轿;武官到此,必须下马,以表敬意。</p><p class="ql-block"> "圣旨门",这座庄严的牌楼,千秋万世传颂着尹沛兄弟的尚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望兄亭与送弟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宋后期,苍坡村的第六代世祖,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李秋山,次子叫李嘉木。兄弟俩务农为业,勤劳持家。后来兄弟俩各自成家立业。大哥李秋山分居到霞坞(今方巷村),弟弟李嘉木仍住苍坡老屋。虽然分居,兄弟俩的心却仍贴在一起,犹如山上扁豆藤缠藤,池中白藕根连根。若一日不见食而无味,睡而不甜。他们白天干罢农事,晚上总要聚在一起,拉家常,话桑麻,谈古今,共攻读,风雨无阻,天天如此。正是:"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p><p class="ql-block"> 一天,李秋山吃了晚饭,到苍坡弟弟李嘉木家里去串门,他们一直谈到深更半夜,晓月斜挂,还是依依不舍。哥哥要回家时,天将破晓,虽然只有一里多路,但荒村野径,冷落萧条,时有怪鸟凄啼,嘉木不放心让哥哥一个人回去,就送他到方巷。而嘉木要回苍坡,秋山更舍不得弟弟一个人走,也送他到苍坡来,两人你送我,我送你,一直送到了天亮,兄弟俩常常如此,送走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后来,他们觉得长此相送,耽误光阴,便商量好在各自的住地造一亭阁。嘉木在苍坡村建了望兄亭,秋山在方巷村造了送弟阁。每当夜里兄弟分别时,只要回家的一方到家后在自己的亭阁里举灯划三圈,对方见了也这般的回三圈,说明彼此平安,然后各自回家休息。</p><p class="ql-block"> 如今。岩头镇苍坡村的东头和方巷村的西头,各有一座造型精致的亭阁,这就是有名的望兄亭和送弟阁。望兄亭的柱子上有联云:"平川日丽嘉禾秀;仁里风高俊彦多。八百余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苍坡村的望兄亭和方巷村的送弟阁,依然耸立在两村村头,他们兄弟俩的深情依然让后人传颂。</p> <p class="ql-block">感悟:</p><p class="ql-block"> 《望兄亭与送弟阁》《枫林古街圣旨门》二篇民间故事,记述的是兄弟之间的友情。一个是古时苍坡村有一户人家,二兄弟长大后分住二个村,夜间来往,互相交谈,亲密无间,但夜间长期来往不方便,就在村口建造亭阁,以点灯为信号,报告各自平安回家。另一个是枫林地方一个长兄除了精心照顾几个后娘生的弟弟外,平时积累的钱财不贪心分给弟弟,兄弟间相让不下,即捐赠给灾民。以上二个故事说明,兄弟姐妹之间不能争名夺利,应该弘扬团结互助的高尚风格,传承优良的好家风。故事中记述的友谊和尚义精神值得今人学习借鉴。</p> <p class="ql-block">点击声频:望兄亭与送弟阁</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永嘉县民间故事》(徐耘天、汪凌霄编著)</p><p class="ql-block">《楠溪江景点民间故事》(谷尚宝编著)</p><p class="ql-block">《楠溪江风采》(旅游编)(黄方波编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