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作者/褚晨光</i></b></p> 三结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伯褚思曾从小就很聪颖,很懂事理,邻里口碑不错。爷爷奶奶知道自己没有文化的难处和遗憾,所以执意要培养自己的儿子上学堂,出人头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苦难的旧中国,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背着书包去念书,一般都是有田地有商铺的大户人家,贫穷人家想到不敢去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伯所在的城内文庙学堂是清朝时代一个举人创办的。老先生是城里城外有名的知识权威,曾经在省城太原读过大学士。对学生的管束很严厉。从一年级开始一直教到六年级毕业。他的学生为数虽然不多,但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没有成就的学子却很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伯上到四年级的时候,已经是全班二十多位学生中的佼佼者了。和他齐名的有后来是孝义最著名的书法家王干成,另一个是后来赴延安参加八路军的田兴国。三个小男孩。心高志远,出言不俗,是老先生很器重的三个才子。什么“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都可以熟背如流。他们三人住在一条街上,总是结伴而行,形影不离。当时从文庙学堂流传社会对他们三人的美称是“清雅三公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个月光皎洁、天高气爽的秋夜,在褚家大院年轻的槐树下,一张八仙桌上摆放着葡萄、梨、石榴等水果,香烟缭绕。三位公子跪在八仙桌前,对着槐树,对着圆月,指天发誓。“不求富贵,当求真情。结拜弟兄,永不变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三位公子的家庭都是中上等人家。大伯家是以卖绸缎为主兼顾农业的半商半农的家庭。王家是开设钱庄,主要是兑换银子、钱票的行当,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储蓄所。田家是养车养马有几百亩良田的地主大家。在南关一条街上,都是响当当的人家。特别是生了这三个风流倜傥、才华出众的公子,更让人羡慕不已,赞不绝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三结义以后,褚家、王家、田家的大人也来往密切起来。形成了经济互相合作帮助的局面,在古老的县城内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后来的年代里,三位公子的生活道路迥然不同。在国家饱受外来侵略、阎锡山统治山西、古城解放、人民公社成立的岁月里,大伯从一个走南闯北的大商人落魄到一个种地的农民;王干成担任了孝义中学的历史教师,由于有一笔好毛笔字,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没有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受到迫害,在晚年他的书法成为当地百姓收藏的宝贝。田兴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直是共产党部队的文职官员。解放后,在北京军区担任师政委,后来离休在北京定居。</span></p> 掌门人的崛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伯褚思曾学业完成以后,水到渠成地就从爷爷手里接过了商铺、农田、家务管理等重任。原因很简单,因为爷爷没有文化,不识字,所以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个时候,我二伯、三伯都相继出生,褚家大院人丁兴旺。大伯把农田出租给村民去种,一门心思搞商业经营。在古城繁华街道上,开设了三处门店。一个是绸缎铺子,一个是日杂铺子,还有一个是烟酒铺子。在大伯的精心经营管理下,这几家店铺的产业和利润比爷爷那时翻了好几番。大伯出出进进都是坐着考究的轿子,在古城彰显着自己的身份和气魄,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人敢小瞧褚家这位年轻有为的少东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伯的婚事并没有太大的张罗,和别人家有个很大的区别是,大伯的婚姻不是父母包办,更不是什么指腹为婚,纯粹是和封建社会的旧婚姻旧陋习格格不入。说起大伯的婚事,大妈到现在都对爷爷奶奶的开明和理智佩服赞叹不已。大伯没有和那些名门望族结亲,他知道那些娇贵的小姐一没有吃苦的精神,二没有过人的智慧,三没有勤俭持家的品质。大伯找的对象是一位古城内很有名气的老先生的闺女,才貌双全,小巧玲珑,智商不在大伯之下。在后来的岁月里,我才明白为什么大伯家出了那么多大中专学生和研究生,这完全和大伯大妈的高智商遗传基因有直接的关系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我父亲褚思祺出生的那一年,东北“九一八”事件发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抵制日货的火焰从大城市一直燃烧到小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大伯以民族大义和民族自尊为己任。在古城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把自己商铺的所有日货焚烧销毁。县城的商人纷纷仿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日货的浪潮在孝义古城内一浪高过一浪。商人自发组织起了抵制日货商会,在古城最繁华的地段南门口搭起了大戏台一样的主席台。抗日商会成立救国宣誓大会时,古城所有的商人都聚集在主席台下,县长也应邀出席了大会。我大伯是抵制日货商会的会长,风华正茂、风流倜傥的大伯,站在主席台上,面对义愤填膺的群众,慷慨陈词,号召全体民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抗击日寇。“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大伯的动员讲话像火炬一样点燃了孝义古城人民反抗日寇侵略的熊熊烈火。</span></p> 八年抗战的烽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九三七年,北京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兵侵略中国。日寇的铁蹄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践踏。苦难的中国人民陷入了血雨腥风的灾难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褚家是商业大户人家。自然也就成了当地支援抗日救国军和八路军的秘密力量。日本鬼子进驻孝义古城以后,大伯把二伯和三伯通过商人的关系网络,送到了天津市当了经商的伙计,躲过了黄协军抓壮丁的浩劫。我父亲年龄尚小,还是个不到读书年龄的儿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后期八路军反击日寇、抗日战争接近全面胜利的那些岁月里,褚家竭尽财力支援八路军的部队。特别是八路军指挥部驻扎在距褚家只有咫尺的花楼上的时候,褚家几乎成为了八路军部队的宿营地和后勤部。八路军战士吃住都在褚家大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伯每天忙里忙外,为八路军筹集医药和军用商品。所有古城的商业大、小户人家没有一个不捐款捐物的,人民支援八路军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这时候,褚家由于为抗日救国部队仗义疏财,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产业逐步败落下来。兑九峪的商铺转手出卖;一百亩良田收缩到二十多亩;古城内的三个商铺也合并为一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年,大伯和好多商人长途跋涉去了上海,用手中所有的大洋购买商品,准备借举国纪念<font class="meipian-red">抗日战争</font>的胜利的机会,大赚一把。有的购买绸缎,有的购买药品,有的购买香烟,有的购买茶叶,绝大多数商人都把眼光盯在日常生活用品上。而我大伯聪明过人,他以很低的价格把上海批发商行库房内积压的所有汽灯都买了下来。当时被那些不理解的同行笑话了一番,说我大伯是不是脑子有了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商品通过水路和旱路艰难地运回孝义古城以后,已经快接近中秋节了。在这年中秋节,国民党县政府为了大张旗鼓地纪念<font class="meipian-red">抗日战争</font>的胜利,要求孝义古城街道上的所有商店、住户人家门口和古城的所有古建筑、牌楼、学校、村工所、作坊等,都必须悬挂明亮的汽灯,把黑夜变为白昼,以示国家和人民从黑暗走向了光明。那时候,电灯在孝义古城还没有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下,商人们才明白了我大伯的预测谋略和商业眼光,对大伯羡慕敬佩不已。这年,据大妈回忆,褚家的经济靠卖汽灯的收入又有了转机,但比抗战前还是差了很多。</span></p> 父亲的学业和婚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解放初期,褚家的产业和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退缩,但是,门风仍然是大家的气魄。二伯和三伯从天津回来后,都相继和本城的两家大户人家的闺女结了婚。我父亲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是遥遥领先。爷爷和大伯在我父亲的学习上态度是一致的,就是无论怎么样都要培养父亲完成学业,为褚家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父亲初中毕业以后,正值国家扫盲时期,号召学生考师范,注重培养一大批教师。百废待举的祖国急需文化教育人才。父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考取了山西省平定师范。一人背着行李就坐着马车出发了。在三年的师范学习生活里,父亲刻苦认真,成绩总在全班名列前茅。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师范毕业以后,父亲在亲戚的撮合下,和在汾阳师范毕业的母亲结合成婚。那时候,生活很艰苦,在介休、孝义、灵石三县合一的年代里,父亲和母亲被国家调任到介休师范任教。父亲由于工作积极肯干,在很短时间里就担任了师范学校的教导主任。三县分开以后,父亲和母亲又回到了孝义。父亲在县教育局进修学校担任教导主任,母亲在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小学校任教,一干就是一辈子,直到二老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生活坎坎坷坷,人生风风雨雨。我在大妈家的一夜是不眠之夜,是承载厚重历史故事的一夜。当我第二天要离开这古老苍凉的褚家大院时,心里突然有一种对褚家大院及其这个大院里的所有人萧然起敬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褚晨光1960年生于孝义市老城桥南村,毕业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四级高级警长退休。现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孝义风采》刊物主编助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孝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瑶圃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兼老年大学分校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孝义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法律讲师团副团长;《小马烽》刊物执行编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承蒙关爱,谢谢分享。😜</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编辑/GMF</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图片/网络</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特别声明:本文通过美篇功能插入了背景音乐、照片和图案。如您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以便及时调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