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p class="ql-block">来毛泽东农民讲习所参观,更能充分理解这句话。当年六期讲习所,教导出的学生回家乡后,积极发动人民,掀起了革命的高潮,很多人都能在领导农民活动时起到带头作用,不少人在革命的过程中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只为完成救国的信念,得到人民的纪念。也有不少人功成名就,建国后身居高位,继续为国为民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去到黄捕,首先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众多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拥簇到孙中山先生的身旁。</p> <p class="ql-block">回顾旧中国的历史,心情非常沉重。</p><p class="ql-block">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赔款,鸦片,重税,贪污,压在中国人身上的又何止三座大山?</p><p class="ql-block">天祐中华,无数仁人志士,舍身取义,忘死奋斗,为中国的光明,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牺牲一切。</p> <p class="ql-block">狱中题壁</p><p class="ql-block">清·谭嗣同</p><p class="ql-block">望门投止思张俭,</p><p class="ql-block">忍死须臾待杜根。</p><p class="ql-block">我自横刀向天笑,</p><p class="ql-block">去留肝胆两昆仑。</p> <p class="ql-block">《绝命诗》</p><p class="ql-block">近现代·秋瑾</p><p class="ql-block">秋风秋雨愁煞人,</p><p class="ql-block">无计冲冠逐胡尘。</p><p class="ql-block">囹圄犹知九州恨,</p><p class="ql-block">黄泉多少鬼雄邻。</p><p class="ql-block">乾坤待有光复日,</p><p class="ql-block">断头莫笑女儿身。</p><p class="ql-block">他年豪杰诔枯冢,</p><p class="ql-block">报我江山第几春。</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创立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被誉为“国父”。他毕生致力于救国救民,其思想与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p> <p class="ql-block">宋教仁遇刺事件</p><p class="ql-block">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发生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宋教仁遇刺事件发生于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奉袁世凯电召北上的宋教仁在上海北站检票口突遭枪击,22日凌晨不治身亡。接下来案件的破获,出乎意料的顺利;幕后黑手是袁世凯身边的亲信。</p> <p class="ql-block">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孙中山先生要求袁世凯到南京就职并且定都南京。同时,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变为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但袁世凯根本没有到南京就职,因此南京的议员们不得不同意政府迁往北京。</p> <p class="ql-block">8月25日,在宋教仁的努力奔波下,中国同盟会与其他几个团体改组成为国民党,准备参加第一届中国国会两院议员大选。1913年,袁世凯依照《临时约法》在全国实行选举。1月,国会两院选举结束,以同盟会为主干的国民党取得大胜。</p> <p class="ql-block">1913年1月10日,袁世凯下达正式国会召集令,命令所有当选的参众议员,于同年3月齐集北京。3月19日,袁世凯又通电全国,宣布于4月8日举行国会开会礼。3月20日晚,作为在大选中胜利的国民党代表,宋教仁应袁世凯之邀,从上海赴北京商议国家大事。3月20日10时,宋教仁及前来送别的国民党重要人物黄兴、于右任等到达车站;10时40分,当宋教仁在大家的簇拥下走向检票口时,一声沉闷的枪响过后,宋教仁捂住腹部,痛苦地说道:“我中枪了。”整个站台顿时大乱。</p> <p class="ql-block">这时,只见一人拼命逃离站台奔向出口,其间连着摔了两跤,之后沿着车站铁栏向东逃脱。混乱中,黄兴等人护送宋教仁到车站外,拦住一辆车,由于右任送宋教仁到沪宁铁路医院,其余的人留下来希望能抓获凶手。而此时,整个站台上竟没有一名巡警。击中宋教仁的子弹从他的右肋穿到腹下部,伤及小腹及大肠。医生割开伤口,从他的身体内取出子弹。子弹尖小,推测为新式勃朗宁手枪。3月22日凌晨,宋教仁不治身亡。</p> <p class="ql-block">凶手缉拿归案后,武士英承认1913年2月来到上海,认识陈玉生,于3月19日在陈玉生带领下来到应桂馨家里。3月20日,他与陈玉生再次来到应家看了宋教仁的照片,然后带着手枪前往火车站。刺杀成功后,他乘坐人力车逃到应家与陈玉生见面,并得到应桂馨夸奖。</p><p class="ql-block">以上人等,皆听洪述祖指挥。</p> <p class="ql-block">黄花岗起义,是革命党人1911年4月在广州举行的起义,又称广州起义、广州三·二九起义。</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p> <p class="ql-block">广东名人</p> <p class="ql-block">北伐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北伐纪念碑位于广州市长洲岛济深公园内,1929年2月由黄埔军校代理教务长何遂主持修建,采用花岗岩建造,整体高7.49米。碑体正面镌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主铭文。</p> <p class="ql-block">该纪念碑曾因战乱受损,1984年完成修复工程,1988年增建梯级平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红色旅游线路的核心参观点。</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由碑座、方柱形碑身和方锥形碑顶组成三级结构。底座边长4.7米,碑身正面嵌有长2.27米、宽1.05米的青石板铭刻烈士名单,采用砖砌石米批荡工艺建造。碑顶呈四棱锥形,顶端雕有国民党党徽图案,整体坐北朝南,四周种植青松翠柏。</p> <p class="ql-block">碑身东侧镌刻何遂手书"为民牺牲",西侧题写"捐躯救国",南、北两面标注立碑时间"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敬立"。碑座四面以阴刻楷书记载烈士姓名籍贯,包含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人。基座背面刻有何遂撰写的铭文:"平岗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p> <p class="ql-block">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简称黄埔军校。</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p> <p class="ql-block">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曾辞去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p> <p class="ql-block">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p> <p class="ql-block">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p> <p class="ql-block">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校歌歌词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p> <p class="ql-block">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武汉国民政府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p> <p class="ql-block">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后来成为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暂时解散。</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蒋介石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当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p> <p class="ql-block">1924~1949年,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学校停办,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若包括台湾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机构设置:军校由六个部门组成,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p> <p class="ql-block">平定商团叛乱是黄埔军校建校以来的第一战。1924年秋,英国汇丰银行广东分行买办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组织反动武装商团军,自任总长,策划商团军叛乱,妄图推翻革命政权。孙中山平定了商团叛乱。</p> <p class="ql-block">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商团军向参加双十节游行、反对商团的民众开枪,发动了武装叛乱。14日,孙中山下令蒋介石指挥平定商团叛乱,各部悉数归蒋指挥。孙发电文给蒋“立即起义杀敌绝无反顾”。当夜,黄埔建校以来的第一仗正式打响。</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率领黄埔学生及各军将商团分割包围,并施以火攻。日出时,革命政府军队攻占西关商团总部,商团军溃败。黄埔弟子军初显威力。16日,商团正式乞和,政府下令通缉陈廉伯等人。缴获的武器,被用于武装黄埔教导团。</p> <p class="ql-block">1925年12月1日,《赤心评论》杂志第12期刊登了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p><p class="ql-block">一、本校为养成革命军干部军官,完成国民革命起见,特续招入伍生,施以军事预备教育。</p> <p class="ql-block">二、入伍生期限六个月,期满后甄别及格者,升入本校为学生,修习军事学术,一年毕业。</p> <p class="ql-block">三、投考者须于八月二十五日以前,持二寸半身相片三张,中学或与中学相当之学校毕业文凭,及党证或各地区党部之介绍书,分赴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本校驻省办事处”,上海“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报名(党证报名时验发还,文凭试毕发还)。</p> <p class="ql-block">A.年龄: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内。</p><p class="ql-block">B.学历: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p><p class="ql-block">C.身体: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p> <p class="ql-block">D.思想:中国国民党党员,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党党员之介绍者。</p> <p class="ql-block">A.学历试验:按旧制中学修了之程度出题,求笔记之答案。</p><p class="ql-block">B.身体试验:准陆军体格检查之规定,分身长、肺量、体重、目力、听力等项。</p><p class="ql-block">C.性格试验:用口试法,观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推断,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p> <p class="ql-block">建校之初,不招女兵,直到1927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公开向全国招收女生,200多名中国女兵迈进了黄埔军校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副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p> <p class="ql-block">黄埔三杰</p><p class="ql-block">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当时的排列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三人。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团员,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p> <p class="ql-block">共产党军官</p><p class="ql-block">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赵一曼(女)、赵尚志等等</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p> <p class="ql-block">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黄埔三杰四凶五虎八大金刚核心成员</p><p class="ql-block">黄埔四凶:邓演达、恽代英、高语罕、张治中(被右派攻击的左派教官)。</p><p class="ql-block">八大金刚: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蒋介石嫡系将领)。</p><p class="ql-block">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早期军校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五虎:历史记载存在多种说法,常见版本包括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继承、卫立煌(非黄埔系),但该称谓与黄埔关联存疑需进一步考证。</p> <p class="ql-block">救国救民,不畏牺牲,</p><p class="ql-block">将星闪耀,英雄辈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