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观吕祖谦生平,最让人惋惜的是他英年早逝。吕祖谦生于1137年4月9日,卒于1181年9月9日,享年45岁。如此短暂的生命,不只是他自己无法更好地享受生命乐趣,也是南宋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使他未能完成一些极具分量的著作,尤其是完成《大事记》的宏愿。 这是吕祖谦计划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他计划从上古写到五代十国。然而,到他去世时,仅写到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他同时撰写了《大事记通释》和《大事记解题》,对《大事记》中的事件进行解释和评论,这两部书也只写到与《大事记》正文相同的时间点。这部书的构思极其宏大,工作量巨大,是吕祖谦晚年倾注心血最多的项目之一。他的早逝是这部史书未能完成的最主要原因。不只限于此,吕祖谦的早逝也影响了他的思想影响力。他去世后,弟弟吕祖俭及学生们继承了他的思想并不断传播。然而他的朋友朱熹更长寿(1130年—1200年),活了71岁,比吕祖谦晚去世近20年。其间朱熹对吕祖谦的思想多有批评,而吕学缺少同样重量级人物抗衡,这也许是其后800年朱子学说独步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吕祖谦的早逝也是南宋朝野的重大损失,理学内部调和力量消失,走向分裂与僵化。吕祖谦是朱陆之间以及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调和者”,他去世后,理学内部失去了一个能同时被朱、陆双方敬重、能够促进沟通和理解的重量级人物。朱陆之间的分歧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缓冲地带,双方的争论更趋于针锋相对,学派门户之见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后世理学内部更深刻的分裂。钱穆先生曾评价说,吕祖谦若不死,南宋的思想史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学术氛围或许会更包容、更健康。</p><p class="ql-block"> 除了吕祖谦外,他夫人的早逝也让人扼腕叹息。吕祖谦前后娶过三位妻子,均早亡。原配韩招18岁结婚,23岁去世,做了五年多夫妻。续配韩氏是韩招亲妹妹,只做了两年夫妻,病亡时也年仅27岁。5年后,吕祖谦再娶芮氏,想不到不满两周年,芮夫人又产后暴病身亡,年方18岁。三位妻子生过三子二女,其中二子一女早夭,留一子一女承延血脉。</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特殊。查阅相关资料, 若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称帝)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12年退位)统计,历代帝王平均寿命约为39-41岁。而普通平民的寿命30岁上下波动,秦汉28岁,唐宋32岁,明清36岁。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最主要的当然是医疗卫生水平低,其中婴儿夭折率普遍达30-50%。</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眼光看,有些谬误的养生方法是造成身体损害,缩短寿命的因素。例如吃仙丹是帝王长寿的方法之一,而炼丹药的成分都含有汞(朱砂)、铅(玄黄)、砷(砒霜)成份,唐朝21帝中,6帝明确死于丹药中毒(太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僖宗),尸骨检测均含汞超标20-50倍。</p><p class="ql-block"> 另外,有些医治方法让人心痛。《胡适传》中讲述了这么一件事: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对家人很好。她的弟弟感染上吸血虫病,胡适的母亲服侍汤药,夜不解衣,可病情却不见好转。听乡间传说割股可以疗病,一天夜里,她便焚香祷告天地,用快刀从自己左臂上割下一块肉来,煎在药里。弟弟吃不下去,她又将肉烤焦,夹在锅巴中,让弟弟吃了。姐姐如此至诚,但和愚昧相结合,自然不可能起死回生,这就是当年安徽农村真实状态的写照。我小时候在老家也看到过,如果肚子疼就会去买个猪肚炖着吃,认为吃什么就可以补什么,治什么。如果幼儿哭个不停,就叫人画张符烧了喝水治病。</p><p class="ql-block"> 真正让人延长寿命的是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粗略地看, 西方在1850年前后主要靠公共卫生进步,将预期寿命从30岁提升至40岁。1850年代,伦敦改造城市下水道系统,合理排污,1854到1857年霍乱死亡率3年下降90%。1908年,新泽西州首次应用氯气消毒饮用水,伤寒发病率1年内暴跌76%。</p><p class="ql-block"> 到1950年前后靠疫苗抗生素等治疗技术进步将预期寿命从40岁提高到60岁,这些进步有:传染病防控,从大屠杀到可防可控。1796年爱德华·詹纳发明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20世纪挽救5亿人生命。1864年路易·巴斯德发明巴氏灭菌法,62-65℃加热30分钟,牛奶致病菌杀灭率大于99%,儿童腹泻死亡下降70%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青霉素,二战伤员死亡率从18%下降到1%。1955年乔纳斯·索尔克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球病例从35万/年(1988)下降至不到100例(2020)。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又叫小儿麻痹症的传染病尚在我国肆虐,我自己患的就是这种疾病。</p><p class="ql-block"> 外科与重症救治跨越生死线的技术突破:1846年实现乙醚麻醉首例无痛手术,截肢死亡率从60%下降到28%(美国内战数据)。血型系统+抗凝剂(1914),使血液可存储输血,将产后大出血死亡率从5%下降到0.3%。1986年开始使用心脏金属支架植入技术,使急性心梗30天死亡率从30%下降到5%。综合看,麻醉使复杂手术成为可能,抗生素解决术后感染,二者结合使手术死亡率从19世纪50%降至现代不到1%。</p><p class="ql-block"> 有研究专家认为,从吕祖谦的病症上看,吕祖谦似乎年轻时得过肺结核,40多岁时得“风痹”(风湿性关节炎),也有说是中风。有专家认为他三次丧妻也疑与肺结核病有关,因为肺结核病对年轻妇女、尤其是产妇有致命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过了近800年的1944年,链霉素问世,首例结核病患者治愈(美国护士治愈后存活至87岁)。1952年异烟肼上市,治愈率从40%上升到80%。1960年,利福平加入,形成6-9个月短程化疗(WHO标准方案),结核病从"绝症"转为可治愈疾病。</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阶段,到2000年前后依靠对慢性病管理,延长黄金生命期,将人的预期寿命从60提高到80岁,1957年发明降压药噻嗪类利尿剂,中风风险降低40%,延长预期寿命8年 。1922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成功提取动物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期从不到1年提高到接近常人。班廷以1美元价格出售胰岛素专利,强调“胰岛素属于世界”。1987年洛伐他汀上市,心血管死亡率降低30%,全球每年避免900万人死亡 。预防医学强调从治疗转变为前瞻防御:巴氏涂片(1928)宫颈癌筛查,晚期宫颈癌减少70%,治愈率大于90% 。1970年代CT/MRI使肿瘤早期诊断成为可能,肺癌5年生存率从4%上升至55%(Ⅰ期)。2003年开始使用基因测序新生儿遗传病筛查,苯丙酮尿症致残率从100%下降到5%。</p><p class="ql-block"> 这些发明共同推动全球平均寿命从1900年的31岁升至2021年的73岁,其本质是将"非正常死"转化为"自然衰老"。</p><p class="ql-block"> 遥想吕祖谦生活的时代我们为他的早逝而惋惜,也为自己生活在这个人均预期寿命大幅度提升的时代而深感庆幸!</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