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3 【字帖+书影】

刘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羲之与《怀仁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羲之圣教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生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卒于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虽出身豪门贵族,但仕途并不顺畅,因其性情洒脱不羁,加之当时政治环境复杂恶劣,到后来已无意官场。当他迁至绍兴任上,四年后即辞官归隐,于山水、释道、文章、书法之中寻找寄托。</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从小即师从当时极为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书,而卫夫人则是锺繇的弟子。加之家族中大多善书,如此好的条件,使王羲之小时候就打下极好的基础。长大后,王羲之博览前代及当时的书家名作,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做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整合、取舍、创造、总结,并且各体皆精,尤其于行书和小草上的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无可替代的意义。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艺术史上不可思议的高度,是历代书法成就最高者,是集大成者和一个覆盖此后书法史的“二王”书法体系的创造者,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怎么赞美王羲之都不为过。</p><p class="ql-block">自羲之之后,中国历代书法再也没有能真正超越其“二王”书法体系的了,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形成的二王书系,是后世书法艺术的营养之源。</p><p class="ql-block">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二王书系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然后形成相对的自家面目,但在质上还是未超出王羲之所给出的“规定”。例如:智永、虞世南、蔡襄、赵孟頫等得王羲之平和、圆润秀雅之风,王献之、欧阳询等得其劲健、硬朗之貌,李邕、米芾、王铎、黄庭坚等得其攲侧、跌宕、潇洒激越之姿。</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用他的一生将书法中的技法发挥到了极致,不论用笔的变幻莫测,还是结字的丰富完美,还是章法的生动和谐而顺通,都有取之不尽的内容。人们常说,一个《兰亭序》,十年前学是一个层次,十年后学是一个层次,青年时一个感觉,年老时又一个感觉,一辈子也难解尽其中的玄机。王羲之在他的作品中将矛盾的对立统一用到了极致,其作品中处处有方圆、大小、正侧、俯仰、疏密、收放、虚实、疾徐、松紧等等丰富的变化,而又近乎完美的和谐。可以说,王羲之书法是书法史上无法企及的高度,是天才和天才所处时代创造出的永恒的辉煌,他是永远的书圣。</p><p class="ql-block">《怀仁集圣教序》,这是一部集字作品,也是学习王羲之书法最重要的范本。此作的产生有两大背景:第一,王羲之书法在其生活年代即为人顶礼膜拜,至唐初时更是为身为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最大限度的推崇,使王羲之的书法在唐初达到天下共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对王羲之流传下来的墨迹,哪怕是只言片字,也如宝贝一般珍藏。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甚至不择手段地在全国搜罗王羲之书法真迹,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即是派人用近乎无耻的手段骗到的。据记载,当时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法有2290幅,真可谓蔚为大观矣!正因为这样,普通学书人要想一睹王羲之书法之风采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以王羲之书法真迹作范本来学习更只是人们遥远的梦!但皇帝酷爱的东西当然也希望天下人也一样喜爱,并与他产生共鸣,于是将真迹刻碑传世就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了。第二,唐太宗也是一个极力推崇佛教的皇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成功是一件令举国欢腾的“胜朝盛事”,皇帝欣然亲自为所译圣经作序文,并要广播天下,万世流传,刻碑就是最好的选择了。然而,至高无上的文章须用最好的书法来表现,王羲之书法自然是唐太宗的首选,也只有书圣之书才能够配得上。同时,将书圣之书传播于天下也是皇帝所想的,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书圣早已作古,集书圣之书成文的办法就被创造出来了。显然,深谙书法之道的唐太宗是知道其中的难度的。因为书法中的字都是行文中自然而生的,离开原来的位置生硬地组合在一起,就极难和谐了,尤其是书圣的字是增之一分嫌多,减之一分嫌少,稍稍动一下,书圣书法的风神可能尽失。事实上,从唐开始,后世集王字作品也非常多,但大多无可观之处。经过一番慎重仔细的考察,皇帝最终任命居长安弘福寺的僧人怀仁来完成这一伟大的使命(为什么会选择怀仁,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当另作研究),并将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真迹供怀仁做母本。怀仁果不辱圣命,以近20年之功,完成了这一杰作。集字之难,难在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笔势的走向,字与字之间的和谐,行文章法的生动流畅,并且在整体上还得尽量还原书圣书法高贵、蕴藉、典雅的风神,而神鬼莫测的自然变化更是普通的剪辑拼凑不能解决的。在集字中有些字可以原字照搬,很多字还须几个字裁剪后再拼在一起,以当时的手段之局限实在是难啊!所幸的是怀仁做得相当精彩!这是后世学习者的大幸,也是书法史的大幸。从此,《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就成了行书学习的首是经典,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集字碑帖,说破天也不是书圣真迹,当下真迹三等四等了,不如《兰亭序》自然,其格调、品位不高,其所蕴藏的内容、可学习的东西远不如《兰亭序》及其他王羲之手札丰富。的确,由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在行文上的自然流露与变化产生的章法内涵与韵味的确与王羲之其他作品要少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此作最大的缺憾,故本书在章法上未作讲解。但《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数很多,有2400多字,对于笔法及单字的字形结构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这是王书其他作品远不能比拟的。现在更多学习王书的人主张将《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兰亭序》与其他王书手札集合起来学习,我认为是最明智的办法。但《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学习是一辈子都不能偏废的,既是高境界的追求所必须,也是打下笔法、字法坚实基础的保证。除《兰亭序》外,王书其他行书经典还有《丧乱帖》、《得示帖》、《平安帖》、《二谢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等,皆为手札墨迹本,为后世钩摹,应是配合《怀仁集圣教序》临习必不可少的王书范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笔画练习 </b></p><p class="ql-block">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也就是说,行书其实是没有完全独立规范的,是兼具楷书和草书内容的书体。故此,要捕捉住行书笔画的规律,就有一定难度,很显然,我们要借助楷或草的笔画规律才能方便一些。事实上,所谓的标准行书是没有的,楷书成分多的,称行楷;草书成分多的,称行草。纵观本帖,虽然有不少草书的写法,但基本上应属行楷,虽然笔画写法千变万化,但很明显多数还是以楷书做基础的。据此,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楷书的八类笔画的规律来归纳分析本帖中的笔画写法。当然,具体到运笔的过程时,行书也有很多与楷书大大不同的地方,技法技巧上要丰富复杂得多。例如,在行笔速度及笔势笔意上应有行书独立的感觉和要求,这其中就自始至终贯穿着草书中的呼应引带与连接,所有的笔画都可理解为在楷书基础上,为了快速和连带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变化,既有楷书的稳重、静穆、规整,也有草书迅疾、生动、强烈的动感。就是有些笔画的形态和楷书相近,但也不能完全用楷书的笔意去运笔,要有承上引下的行书笔意和笔势。明白了这些,在临写时就能把握住在本帖中线条的基本特征,不至于线条过于凝滞或简单飘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常用偏旁部首的练习</b></p><p class="ql-block">与楷书不同的是,由于行书中很多笔画是连在一起的,单纯的以楷书的分类形式来练习行书中的笔画,只能解决一部分的运笔问题。事实上,在行书中,很多偏旁部首是一笔完成的,但都有着复杂的线条,组成的单个笔画已基本上看不出来了。而且在一个字的结构中,这个偏旁照样占据半壁江山,同样也要遵循结构规律。另外,很多偏旁部首在行书中都有较大的变形,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借用草书的写法,形成与楷书规范中差别较大的写法,这些写法是行书技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行书实际是由一个个这样的部分组成的,所以,将常用偏旁部首写准写熟练,是行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练习。在本帖中,很多偏旁部首的写法可以有好多种,作为初学者、掌握其中一到三种写法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b></p><p class="ql-block">在王羲之的传世名帖中,多为手札书信之类,虽帖帖精彩,但字数都不太多,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从中窥见王字笔法的内容。笔法再多变,也有一个主调贯穿始终,我们可以从用锋方法、从八类笔画的内容寻找到规律。至于结构,想用字数很少的字推演出多数字,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再来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虽不是羲之亲写,但多数单字是从唐太宗搜罗的王羲之手稿书信中直接集出来的,部分没有原字的,怀仁也将其结构组织得相当准确自然,并不失王字风采。所以,本帖于我们而言,结构字形才是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在行书中,由于笔画的连带,字的结构在保持楷书基本规则的基础上,产生极强的动感。其结构外形更是发生极大的改变,可谓千变万化、情态各异。如仅仅是在楷书基础上生硬连接是绝对不行的,由此衍生出一些行书的结字方法和原则,更有一些特定的约定俗成的写法。在本帖的学习中,我们总结的一些结字规律只是抛砖引玉,更主要的是对一些具体的字形反复练习、记忆、感受、积累,在自己的大脑里积存大量的、清晰的字形图像,做到下笔有根据,而不是信笔为体。本帖即是给我们提供了最经典的图像范例,而且数量很多,每一字在形体上是精准自然、神采飞扬。从一定角度说,行书的结体要大大难于楷书,其内容更丰富、更繁复、更多变,写准不容易,写出神采就更难了,不下硬功夫是不行的。在行书的学习中,《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可以成为我们用笔结字永远的营养之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有一种很厉害的临帖方法,一旦学会,事半功倍!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如何临帖?</b></p><p class="ql-block">学习书法,最有效的方法除了临帖还是临帖。“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句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察”即观察、审视之意,“尚精”则强调观察时必须精细入微、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的精髓往往蕴含在细微之处,如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结构的疏密、欹正,章法的布局等,只有通过精细的观察,才能真正领悟其奥妙。</p><p class="ql-block">如何才能精细的观察呢?</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启功先生的临帖4字要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静、近、慢、准”</b></p><p class="ql-block">其中的“近”字我们做出了解答:将字帖放在离下笔处更近的位置,这样可以更好地看清笔画轻重和细节,达到精临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在临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问题:</p><p class="ql-block">临帖时,视线在字帖和纸面间频繁切换,眼睛累了位置还没找准</p><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看清了一个笔画,低下头准备写,刚才记住的位置、角度、长度... 好像瞬间模糊了一半。</p><p class="ql-block">宝贵的练字时间,很大一部分浪费在反复寻找、确认、调整视线焦点上。专注力被频繁打断,还没练几个字,已觉心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行书范本介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人(今山东),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的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并精研各种书体,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书法风格,有“书圣”之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卷原题为"唐摹兰亭”,因卷上钤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印,所以称“神龙本”。由唐代书家冯承素所摹。现藏故宫博物院、《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著名书迹。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二人在兰亭举行“修禊”宴会上,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写了诗序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笔法、章法都很完美,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真本被放到昭陵作为殉葬品,流传的只有摹本和刻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卷摹写最精,笔法的雄秀,墨色的浓淡,行款的疏密都很自然,最能保留原迹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碑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现存西安碑林。《圣教序》碑上的字是唐代僧人怀仁花费了多年精力,从王羲之许多墨迹勾摹,汇集而成的行书珍品。碑刻精工,字中的破锋、牵丝也都忠实地表现出来,再现了原来墨迹的面貌,不失为集字的成功之作。其用笔方圆兼备,点画多姿,清劲道丽,体态妍美,气韵生动,穷极变化、后人称之为“百代之模楷”,历代学习王羲之行书的书家,都以此碑作为范本。由于《圣教序》是集字成篇的,虽然经过精心安排,但从行气上看,不及《兰亭序》流畅自然。所以,在掌握笔法、结构之后,可结合《兰亭序》,参照临习。初学行书者,应先临此碑,可以把握住良好的行书法度,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选学其它碑帖,就能够得到较快的进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三、王珣《伯远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珣(350-410)字元琳,小名法获,山东临沂人,官至尚书令,出身于名门望族,是王导之孙,王洽长子,三世均以书法而著名。</p><p class="ql-block">《伯远帖》是王珣所书尺牍。乾隆丙寅年入于内府,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养心殿书房,称为“三希堂”。这是《三希堂帖》得名的由来,其中《快雪时晴帖》是唐人摹本,《中秋帖》是米芾临本,只有《伯远帖》是至今最早的晋代人墨迹。其行笔峭劲遒丽,流畅自然,极能表现出晋人笔法,为世人所重视。</p><p class="ql-block">《伯远帖》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四、李邕《岳麓寺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邕(675-747),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初为谏官,历任郡守,官至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他的书法学王羲之和王献之,并能脱去二王束缚自成一体,用笔劲坚沉厚,体势侧,擅长用行楷书碑,后世多有效法,《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书,现存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此碑是李邕的行书佳作。笔力雄强、浑厚劲健、气势磅礴,字体长短、大小、轻重、密、斜正、变化丰富,别有意趣,在欹侧中存平正,在雄浑中有妍丽。如清梁 𪩘 所说:“北海书纵横而整齐”。明董其昌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这一比喻描绘了李邕书法艺术的形象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五、颜真卿《祭姪文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他是开元时的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增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人称“颜鲁公”。颜真卿是唐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其家世学渊博,工于尺牍文字,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深得张旭笔法,以浑厚端庄、气势开张代替了笔法劲俏、结体道劲的二王书法,古法为之一变,创立了新的书风,世称“颜体”。</p><p class="ql-block">些文是颜真卿为其兄颜杲卿的第三子季明写的。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颜真卿起兵讨伐时,季明守常山,寡不敌众,城陷被俘,不屈被害,颜真卿无比愤怒写此祭文。每字每笔都饱含感情,哀思勃发,顿挫抑扬,奇伟豪岩、气势浩大不拘绳墨,如天然造成,无意于工而自工,此帖是颜真卿最杰出的行书作品,为历代书法家所尊崇。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评价为“天下第二行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六、杨凝式《韭花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凝式(873-954)字景度,陕西华阴人。他是五代的著名书法家。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长于歌诗,善于笔札,因佯疯纵诞,被人称为“杨风子”。精于行草书,得欧阳询、颜真卿的笔法,并加以变化创造。书法淳古淡雅,简洁新奇,他在洛阳住的十几年中,他的题记几乎写遍了所有的寺庙墙壁。明代董其昌评论他“笔势雄杰,有二王,颜柳之妙,可称书法之豪杰。”他的书法深得世人推重。</p><p class="ql-block">此帖是杨凝式的代表作品,在楷书基础上,略加变化,笔法自然,折转随意而不失法度,凝炼沉着而又清新畅达,字间、行距都比较大,章法非常疏朗,气韵风致,别具一格,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神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七、蔡襄诗札墨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人。他的书法学颜真卿,并深得王羲之笔意,其书极工,为当时第一,宋仁宗尤其喜爱他的书法。历来评论他的书法是,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宋代苏轼说:“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书断》中说:“君谟真行草皆优人妙品。笃行博学,卓冠一时,少务刚劲,有气势,晚归于淳淡婉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诗札墨迹为蔡襄行草书札精品,用笔稳健自然,结体谨严婉丽,轻重变化圆转自如,姿媚清秀中含沉厚骨力,颜体特征非常明显。(图273、27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八、苏轼《黄州寒食诗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他是北宋文人,精于书画。他的书法取法颜真卿,杨凝式,而具独特面貌。黄庭坚曾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意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他用笔粗犷厚重,字形浑朴中见俊秀。</p><p class="ql-block">此帖为苏轼的行书之冠,字形扁斜,大小、长短、轻重变化很大,用笔挥洒自如,粗犷道劲,跌宕多姿,整个布局轻重交替,大小穿插,虚实相间,对比强烈而又协调统一,节奏分明,气韵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九、黄庭坚《松风阁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兼书法家。历任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郎。书法中行书尤佳,取法于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等人,尤得力于《瘗鹤铭》。其书法面貌强烈,用笔放纵,侧险取势,郁朴苍劲,往往无意求工,而合于法度。康有为曾说:“宋人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神韵绝俗。”黄庭坚很善于学习,他曾谈到自己得笔法时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人峡见长年盖浆,乃悟笔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此帖是黄庭坚的行书精品,笔力雄健,笔势婉通,得折钗屋漏之妙,点画波折明显,结构上中心紧缩,外势放纵,厚重而又洒脱,豪宕而奇伟,正如有人体会的,看他的诗与字;能使懦者立,能让弱者强,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十、米芾《苕溪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芾(1051-1107)初名散,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居太原,后迁襄阳,晚年住润州(今江苏镇江)。他是书画学博士,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又因个性狂放,又称“米颠”。能诗文,擅书画,精于鉴别,好收藏名迹。其行草书取法前人所长,尤其得力于王献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功力深厚,格调高迈。苏轼称米书超妙人神,并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他在《海岳名言》中自己评说:“人称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博取众长,自成一体,此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所书,用笔丰姿多变,超逸沉着,结字紧严而拓展,沉着痛快有天真自然之趣。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说此帖所书“运笔潇洒,结构舒畅”。《苕溪诗》是米芾传世墨迹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十一、赵孟 頫《东坡诗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吴兴)人。工诗文,善书画。篆、隶、真、行,草书,无不妙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他的行草书主要得力于二王,专以古人为法,面目变化很多,对后世有极大影响。他写字很快,马宗霍《书林纪事》中说:“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帖可以代表赵孟頫行书的一种面貌。其用笔清新俊逸,圆转流畅,轻快自然,功力纯熟,结体严谨,姿态矫健,平稳中有放纵,放纵又不失法度。笔致温润,意态从容,并非软弱无力。学书者最好在打下一定行书基础,有一定书写经验之后,再来临习“赵体”行书,否则,容易失去骨力,产生软弱之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十二、文征明《西苑诗》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征明为名,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曾官至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擅长诗文书画,绘画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上早年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习宋元笔法较多,特别是更多地吸收了米芾、黄庭坚、赵孟𫖯笔意,也多取法晋代王羲之的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卷墨迹是文征明八十五岁时作,共七律十首。诗中描写的是宫城西御苑(今北京的三海)景色。笔力遒劲,古雅挺健,方圆兼施,姿态多变。苍古中见秀雅,节奏分明而又出于自然。此帖现藏故宫博物院,是文征明晚年的杰作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