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九月秋高,酷暑不再,气温适宜。趁陪老伴回老家小住期间,抽空儿去安阳参观游览了举世闻名的殷墟和殷墟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殷墟,即中国商朝(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的最后一个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並为考古发掘实物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先后历经500多年,跨17世(古代三十年为一世)31帝王。公元前1600年,商朝第一位君王商汤灭夏建商,都城设在“南亳“(今商丘南),后迁都于“隞都”(今郑州东南部的管城区)。此后数百年间,商朝都城又先后迁至相(今河南内黄县)、邢(河北邢台)、庇(河北定陶)、奄(今山东曲阜)等地。晚商时期(公元前13世纪后),商朝第19位君王盘庚于公元前1243年将都城由“奄“(曲阜)迁至““北蒙”,即“殷”(现河南安阳小屯),开启了晚商数百年盛世,直至商纣王败国被周灭亡。其间共有8代12位君王在“殷“居住生活统治,历273年,这里是晚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殷墟遗址被发现的典型标志是清光绪25年(1899年),在安阳小屯村出土了“甲骨文”。这是当时在史料方面引起轰动的重大发现。民国17年(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考古队进驻小屯村进行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了殷都宫殿宗庙建筑遗址、君王墓葬和祭祀遗址,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片(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实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1936年,在殷墟遗址又发现了大型甲骨窖藏坑(编号为:YH</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127),一次出土刻辞甲骨一万六千余片。后因中国时局陷于战乱之中,考古发掘暂时停止。直至1950年,新中国的考古研究院恢复了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几十年来,陆续又有许多重大发现。最终经考古发掘确定的殷墟核心区面积414公顷(6200多亩,414万平方米),缓冲区面积720公顷(约11000亩),整个保护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殷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中国20世纪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被确定为国家5A级景区。1952年11月,毛主席在河南视察返京专列途经安阳时,专门安排列车暂停视察了殷墟考古发掘现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文化遗产”一一殷墟标志牌</span></p> <p class="ql-block">殷墟大门</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发现地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出现的巨大的商代宗庙和宫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遗址挖掘呈现的商代车马坑</p> <p class="ql-block">商代都城大型宫殿遗址,有柱础一百多个,可见宫殿规模之大。</p> <p class="ql-block">殷墟核心区出土的司母戊鼎(本品为复制品)。1939年,处于殷墟核心区武官村的村民吴希增在耕地时发现挖掘出了(商朝)国之重器司母戊鼎,为了防止日寇掠夺,又重新埋入土中,后于1976年10月又被完整发掘。古代鼎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司母戊鼎在殷墟出土,进一步证明了殷墟在商朝的都城地位。司母戊鼎由青铜铸制,高1.33米、口长1.1米、口宽0.79米,总重833公斤,造型优美,比例协调,铸有铭文,工艺精巧,雄伟壮严,是己知古代最重最高大的青铜器,代表了当时最高级的青铜制造工艺。司母戊鼎原件现存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内,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禁止出境展出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视察殷墟遗址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妇好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1976年发现发掘的妇好墓是当时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妇好,是商朝第22代君王商高宗武丁的妻子、王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女军事统帅、杰出女政治家。去世后,葬在殷墟西部。妇好墓规模宏大,陪葬品青铜器玉器骨器近两千件之多,且有殉葬奴隶16人。></b></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妇好汉白玉全身戎装雕像</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葬坑及陪葬品殉葬奴隶骨骸</p> <p class="ql-block">妇好一一甲骨文写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甲骨文及甲骨文窖藏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甲骨文,是雕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古老文字,故名。“甲骨文”产生于晚商之前,最早由清末学者、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相传王懿荣因病在北京“鹤年堂“抓药,其中有一味“龙骨”。取药后王翻拣药物,发现“龙骨〞上刻有似篆非篆的划痕符号。凭着学者的敏锐,王很快意识到“龙骨不简单“。后来又发现了一些有刻痕的“龙骨“,其中有一片竟50多”字“。于是王懿荣重金回收这些龙骨加以研究,确认是商朝以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老文字(甲骨文)。后在对殷墟的发掘过程中,不断有刻有文字符号的龟甲兽骨发现出土,数量越来越多。1936年3月,考古人员对小屯村进行发掘时发现了甲骨文窖藏坑,一次性出土甲骨一万七千余片(编号:YH127)。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档案库”,是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几十年来,对殷墟遗址发掘共出土甲骨十六万片。经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其中1/3已被识读,並确认甲骨文单字四千余个。龟甲兽骨记事刻辞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战争宗教祭祀农业历法天文气象占卜等等,林林总总,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其中以占卜卜辞最多(约为十万片),商朝几乎是无事不卜。2017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b></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一一“妇好”</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一一祈福的“祈”</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一一“洹水”(穿过殷墟遗址的一条河)</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一一“福”</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一一“龍鳯”</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汉字一一十二生肖对照表</p><p class="ql-block"> 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按序排列为: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p><p class="ql-block"> 午马末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新馆)正门上方镶嵌的立匾甲骨文馆名“大邑商”。</p> <p class="ql-block">1936年,考古工作者发现挖掘的甲骨文窖穴(原址复原),一次出土甲骨文一万七千多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甲骨文碑林及碑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甲骨文碑林位于殷墟遗址“殷墟博物苑“内,车马坑遗址东侧。是由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王宇信和中国先秦史专家、“夏商周历史断代”工程负责人杨升南等从十多万片甲骨文中精选的30片(应为31片)较完整龟甲片,照其原形按比例放大镌刻在石片(石碑)上,一面刻甲骨文原文,一边刻翻译的汉字,集中竖立于殷墟遗址东北部,形成“碑林“。此外,在殷墟博物苑西北侧还建有“甲骨文碑廊”。殷墟遗址甲骨文碑林及甲骨文碑廊是众多游客的访问打卡地。</b></p> <p class="ql-block">殷墟遗址甲骨文石碑碑林,31通鎸刻于双面甲骨文和翻译汉文的石碑,分两排矗列于“殷墟遗址车马坑”东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31通甲骨文石碑两面甲骨文和翻译汉字对照图</b></p> <p class="ql-block">除殷墟遗址在东北部建有碑林外,在遗址西区还建有一座碑廓。即是将认真遴选出的数十片甲骨文的原文和译文镌刻成石碑,镶嵌在L形廊道的墙壁上。十分壮观!常有一些古文字爱好者在石碑前伫立观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殷墟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为展示百年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安阳殷墟遗址的考古挖掘和对甲骨文及商文化的研究成果,殷墟遗址于1987年在宫殿宗庙遗址处设立“殷墟博物馆苑”(即“殷墟博物馆”)。占地面积仅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也只有区区1500平方米,主要展出遗址发掘出土的甲骨文、玉器、青铜器、陶器、骨器等重要文物。2024年,国家在殷墟遗址以东数百米,安阳河(洹河)由北向东转弯处建成了“殷墟博物馆(新馆)”。新馆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约260余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布展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8个展厅,其中3个基本陈列厅(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4个专题陈列厅(殷墟车马坑遗址、殷墟花园庄甲骨特展、殷墟花园庄亚长墓专题展及商王朝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专题展)和1个数字展厅,共展出珍贵文物4000多件,其中含110多片较完整的甲骨文片。殷墟博物馆新馆馆名为“大邑商”,甲骨文馆名“大邑商”镌刻在镶嵌于新馆上方的立匾中央。</b></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新馆外境(上图)及殷墟博物馆新馆甲骨文馆名“大邑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殷墟博物馆的部分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妇好墓的“司母辛鼎”。鼎高</p><p class="ql-block">80厘来,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重138公斤。器形优美,工艺精巧,並铸有铭文,被誉为“青铜器”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亚长牛尊,长40厘米,高23厘米,重7公斤多,青铜铸造,水牛造形,是一种酒具。出土于商代将军亚长墓。</p> <p class="ql-block">刻辞牛肩胛骨板,出工于殷墟花园庄甲骨窖藏坑,为商代晚期制品。骨长24.5厘米,宽约20厘来,骨面刻甲骨文单字93个,骨片下方镶嵌有绿松石饰件。</p> <p class="ql-block">“刻辞卜甲”,一板完整的镌刻甲骨文卜辞的龟甲,出土于殷墟花园庄甲骨文窖藏坑。龟甲长19.2厘米、宽12厘米,属商代武丁中兴时期(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文物,为甲骨文实物遗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