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月下旬,齐鲁大地炎热渐退,一丝秋的凉意袭来。几位好友相约,践行心心念念的山东之旅,傍晚动车从闽中出发,晨曦中就抵达山东聊城。</p> <p class="ql-block"> 西周初年,周王将周公和姜太公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齐居泰山之阴,鲁居泰山之阳。春秋战国时期,两国基本控制了今山东地区,随着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齐、鲁两国文化逐渐融合为一体,“齐鲁”也由国家概念向地域概念过渡,成为山东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孟子等众多圣哲诞生于此。山东自然风光秀丽,有五岳独尊的泰山、云海缭绕的崂山、层峦叠嶂的沂蒙山等山脉,也有黄河、大运河等河流,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绵延3500多公里,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风景优美。山东美食丰富多样,鲁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首。作为杏坛后人,来山东游美景、拜孔子、登泰山、看运河、临蓬莱、扬奥帆,心旌摇曳而乐陶。</p> <p class="ql-block"> 从聊城车赴济南短短二小时,广袤的齐鲁大地有了初步的印象。说话间就到济南,首先踏上的是济南的百花洲,北宋文学家曾巩任齐州太守时,在此修筑百花堤、百花台,百花洲因此得名。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曾在百花洲建白雪楼隐居。百花洲在济南市历下区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内,是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明湖隔路相望,是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韵味的集中承载地段。</p> <p class="ql-block"> 大明湖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济水注》中便有记载。景区内人文景源丰富,有“一阁、三园、三楼、四祠、六岛、七桥、十亭”之说。</p> <p class="ql-block"> 大明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汇聚之地,唐代诗人杜甫曾留下“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清代刘凤诰作、铁保书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更是成为济南城市文化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纵观大明湖,杨柳依依、荷叶田田,楼台亭榭阁廊星散,游船穿桥过岛,丽人三五成群,湖光山色人甜景胜。</p> <p class="ql-block"> 导游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对齐鲁大地感情特别深厚,娓娓动听的解说,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得透彻,享誉中外的济南趵突泉,堪称天下第一泉,这泉也成了济南的经济之泉,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 走进趵突泉景区,一坛青青翠竹怀抱着一块太湖石,据说这石能吞云吐雾,很有灵气。</p> <p class="ql-block"> 一泓碧水,倒映垂柳,红花点缀,一方石刻“鸢飞鱼跃”乃清光绪年间,福州龚葆琛书题。</p> <p class="ql-block"> 漱玉泉是趵突泉群中水位最高的泉池之一,李清照故居就坐落在其旁边。</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北宋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章丘区)人,是宋代婉约词派代表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以及与丈夫离别后的哀愁,词风轻盈委婉,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则多悲叹身世,融入家国之痛,词风沉重哀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两人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p> <p class="ql-block">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脍炙人口、耳目能详,把李青照纤纤女子的铮铮铁骨刻划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历史悠久,其记载可上溯至商代。《春秋·桓公十八年》中就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泺”即趵突泉。北宋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正式命名为“趵突泉”。清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将趵突泉御封为“天下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公园内名胜古迹众多,有泺源堂、观澜亭、来鹤桥等明清以来的建筑。此外,还有漱玉泉、柳絮泉、金线泉等名泉。</p> <p class="ql-block"> “激湍”石碑是一块珍贵的“双御碑”,石碑正面为康熙御笔“激湍”二字,背面则是乾隆二临趵突泉时所题的《再题趵突泉作》诗。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初七,乾隆重游趵突泉并拈香祈雨,随后命人将其题诗刻在康熙御题“激湍”碑的背面,形成了祖孙两代皇帝手迹同存一碑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的形成,归纳起来为:济南的南边是地势较高的泰山余脉,北边是地势低洼的平原,这种南高北低的斜坡地形,为地下水的流动提供了天然的动力;济南地下有一层厚厚的、质地坚硬的石灰岩,水流在地下能不断溶解岩石,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溶洞和暗河,就像一个天然的地下水库;当这些地下水流到济南城区时,遇到了一种比较松软的岩石,叫做辉长岩,这种岩石不像石灰岩那样容易被水侵蚀,于是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把地下水挡住了。被挡住的地下水越积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压力超过一定限度,地下水就会沿着石灰岩的裂隙,冲破地面,形成我们看到的趵突泉。</p> <p class="ql-block"> 从洞天福地,沿趵突泉周边的廊亭台榭,环绕一周,细细品味这神奇的趵突泉,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柳枝垂飘,泉水柔涌,这里还是旅拍的好地方,不时会遇见风姿绰约的俏美人。</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泉池呈现为长方形,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这三个出水口,最大日涌水量可达16.2万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 在趵突泉北岸,人们为纪念舜帝的两位妻子娥皇与女英而建立了娥英祠。祠门正中悬挂着吴富恒题写的“娥英祠”牌匾,两侧楹柱上有徐北文题的对联“琴瑟友之钟鼓乐,凤凰归矣潇湘吟”。</p> <p class="ql-block"> 祠内正中并排端坐着娥皇、女英两尊塑像,塑像上方悬挂“孝友齐家”的牌匾。祠内的东、北、西三面墙壁上,绘有舜及娥皇女英事迹的壁画,祠内两侧还摆放着舜的父亲瞽叟、继母壬女、弟弟象和妹妹敤手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的水很甜润,接一壶清泉泡一杯茶,只有品过清泉才能说你来过济南、到过趵突泉。</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趵突泉景区内,随处可听泉水汩汩,板桥泉中锦鲤戏水,正是源清流洁。</p> <p class="ql-block"> 园中有园,泉复见泉,济南有七十二泉,这里可见半数。</p> <p class="ql-block"> 一屏石刻记载了济南趵突泉公园的扩建历程,使景区名迹荟萃、面貌一新洵为海内外最佳胜境。</p> <p class="ql-block"> 济南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她始终走在反帝反封建和人民解放的前列。</p> <p class="ql-block"> 济南惨案纪念堂,1928年5月3日到5月11日,日本为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对济南城内军民进行屠杀的事件这就是著名的济南五三惨案,为铭记这段悲痛的历史而建堂以纪。</p> <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开始第二次北伐,迅速击败奉系军队,进入山东境内,逼近济南。日本为维护其在山东的利益,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于4月下旬派遣日军第6师团五千余人从青岛登陆,入侵山东。</p> <p class="ql-block"> 5月1日,北伐军进入济南,日军在商埠及交通路口设置工事,阻止中国军队通行,并蓄意寻衅。5月3日,日军与北伐军发生冲突,随即展开无差别屠杀,还冲入国民党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公署,将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等18名中国外交人员尽数捆绑毒打,除一人侥幸逃脱外,其余人员全部被杀害。</p> <p class="ql-block"> 5月4日,蒋介石命令中国军队停止还击,并派人与日军谈判。日军提出无理要求,蒋介石妥协退让,命令北伐军退出济南。5月8日,日军在炮火掩护下进攻济南城,11日占领内城,随后大肆奸淫掳掠、烧杀抢夺。</p> <p class="ql-block"> 济南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全国学生掀起反日抗议运动,中共发表反日宣言与“告山东民众书”,揭露日军罪行。南京国民政府诉诸国联与国际舆论,但未取得实质性成果。直到1929年3月28日,国民政府与日方签订《济案协定》,日军才答应从山东撤军。抗战胜利后,济南惨案的始作俑者酒井隆在1946年9月30日被押赴南京雨花台执行枪决。</p> <p class="ql-block">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攻克了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济南城,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济南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的第一座大城市而闻名遐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