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之巅,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这里古柏成荫,气势恢宏,有“天下第一陵”的美誉。作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黄帝陵祭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游客探寻中华文明根源的重要目的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帝陵,中华文明的摇篮,寻根祭祖的圣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帝手植柏,属柏科侧柏属,又名轩辕柏、龙柏,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景区轩辕庙院内,树高19.4米,树围8.58米,树龄约5000年。黄帝手植柏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享有世界柏树之父、中华名木之首、中华第一柏的美誉。黄帝手植柏经历五千年沧桑巨变,以特有的风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丰厚的内涵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较高的生态、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彰显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强大生命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帝脚印石是陕西省黄帝陵轩辕庙馆藏的汉代石刻文物,主体为青石材质,长0.52米、深2厘米的巨型足迹雕刻。该文物1956年出土于黄陵县郭村汉代遗址,1965年移存至轩辕庙正殿前西南侧陈列。作为黄帝神格化的实物载体,其巨大尺寸隐喻黄帝"创文字、定算术、合音律"的历史功绩,现存位置与黄帝手植柏、碑亭共同构成陵庙核心景观。清明节期间,游客延续投掷硬币祈福的传统习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挂甲柏:是柏科侧柏属植物,现存于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左前方。树干粗壮遒劲,表面密布纵横斑痕及钉孔状洞孔,树形高大似巨伞矗立。该树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凯旋后,将盔甲挂于树干留下甲痕得名,亦称“将军树”。清明前后气温回升时,树干渗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阳光照射下晶莹如珍珠。其斑痕形态被赋予象征民族坚韧精神的寓意。现围有铁栅栏保护,树下立碑记述渊源,与黄帝手植柏同为庙内著名古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帝陵的香港回归纪念碑位于诚心亭北面东侧,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题写碑名,于1998年4月5日竖立。碑高3.5米,宽1米,背面刻有香港书画家梁溪方(方召麟)书写的碑铭,记录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华民族繁荣的期盼。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后,由香港各界人士立碑纪念,1998年4月5日正式落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帝陵内的澳门回归纪念碑位于轩辕庙内诚心亭西北侧的古柏下方,与香港回归纪念碑并排而立。该碑由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题写,于2000年4月5日清明节竖立,标志着澳门回归祖国后对黄帝的敬仰与对中华文化根源的认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碑文记载了澳门回归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一国两制”政策下特别行政区与祖国血脉相连的关系,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毛泽东祭黄帝陵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圆地方",造型独特的建筑风格里,蕴含古人智慧结算晶,彰显出东方美学独特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子长安”编钟:编钟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象征和代表,是中国礼乐之重器,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编钟在古代用于宫廷演奏之中,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庄严、肃穆、权威、神圣。每逢祭祀、朝见、征战等国家重大活动,都会演奏编钟。编钟艺术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高的音乐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子长安”编钟依据陕西省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时期编钟、编镈为原型,按照周朝礼乐制度“天子宫县”规范铸造,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制最高、音域最广的一套天子级别编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全套编钟总长2155厘米,总高290厘米,共111枚,音域为七个八度又一个小二度,各钟均一钟双音,所有音区十二律齐备,可旋宫转调。钟体铭文为《周颂》《大雅》乐律等。编钟立柱造型为上古时期神兽之王“犼”,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子长安”编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的编钟称号,五项国家专利。2024年重阳节由著名教育家、西安外事学院创办人黄藤先生捐赠给黄帝陵,长期陈列于轩辕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孙中山先生在祭文中颂扬黄帝“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强调黄帝作为人文始祖对世界文明的奠基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保生柏:树高17.0米,地围9.3米,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树龄约5000年。保生柏因其位于保生宫旧址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与华夏中医始祖“医圣”天师岐伯在此谈经论道,形成“养生、养心、养性”《黄帝内经》的主要精髓,开启了中医药学、养生学之先河,被人们视为健康长寿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帝内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