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曾跟闺女聊天时说,外出多次经过山东,却没在山东旅游过。她上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庆节前夕,闺女告诉说,这次长假就去山东,到东营市观赏黄河入海口,到曲阜市 观赏孔府、孔庙和孔林,到泰安市去爬泰山、观赏岱庙,到济南市去趵突泉、大明湖和千佛山。还跟我们老俩说,长假期间车流量大,为避免遭遇拥堵,可能在保证行程安全通畅的前提下,择机出发。还有,出行的这几天雨水不断,要做好准备。老伴儿和我都同意闺女的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月二日凌晨三点,闺女驾车从社区出发,一家五口开始长假之旅。途中在两个服务区稍稍休息,七点五十到达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门口,闺女为我老俩交了车船费用后,大家就分头行动。我们乘着景区交通车,9点左右到了黄河码头附近的远望楼,购买了到河海交汇处的船票。浏览望远楼后,就从码头排队上船了。9点10分开船后,岸边多彩的美景让同船的游客们赞叹不已,我却在憧憬黄河入海的神奇景象。将近十点钟,游船在一片开阔水域减速调整位置,船工告诉说黄河口到了。我随着大家走出船舱在游船船头惊喜发现看到了渤海与黄河的交汇,还观察了附近的游船。也就是十几分钟时间,我们的船就返航了。上岸后,在望远楼坐上回程的交通车。此时雨下得紧了,我们也无心观赏沿途的风景,直接回游客中心与家人汇合去了。稍作休息后,乘车前往东营市区,入住汉庭万达酒店,下午休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月三日,早上七点出发,目标是三百五十余公里外的曲阜。十一点左右到曲阜全季酒店(三孔景区孔庙店)办理入住。从资料得知,“三孔”是孔庙、孔府、孔林的统称,是祭祀孔子、推崇儒学的核心圣地。始建于春秋时期,延续使用2400余年,代表中国古代宗庙、陵墓和官府建筑的典范: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午饭后,女婿在酒店带孩子,闺女带我俩徒步去游览的路上介绍说,孔庙孔府挨着,孔林稍远些,今天下午先去孔庙和孔林,明天上午去孔庙,游览过后我们去泰安市。聊着聊着就到了孔庙。近门后,我们沿着中轴线边听着讲解边拍照。路过一个侧门时闺女告诉说,这道门通孔府。参观了寝殿后我们就出了孔庙,打车去孔林,这时已近下午三点。闺女告诉,和妈妈已经来过就不去了。进孔林大门,办理了乘坐观光车购票手续后,就被工作人员安排上车。坐车观看了墓葬群,遇重要人物墓穴,司机师傅还做介绍。观光车停在洙水桥牌坊边,游人下车、过桥,通过墓门不久是孔子孙孔伋的墓穴,随着人流向里走,就是孔子独子孔鲤墓穴和孔子的墓穴。在往西 是纪念子贡为恩师孔子守墓的地方“子贡庐墓处”。顺原路返回,从孔林门口见到老伴儿和闺女。回酒店的路上,闺女说,明天上午去孔府就我一个人去,争取早点回来。第二天早饭后,闺女在酒店门口打了辆车把我送到孔府。雇导游我嫌时间太长,每到一处看看介绍板拍照,重点地方多停会儿,很快就到了后花园,按照指示方向出了后门,回到酒店快十点了。家人们已办好离店手续整装待发,我们启程赴八十多公里外的泰安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黄河口生态旅游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黄河口入海处。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建,区内拥有河海交汇、生态湿地、珍稀濒危鸟类、滨海滩涂景观和石油工业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这里是黄河入海的地方,雄浑的黄河与碧蓝的大海相拥,造就了河海交汇的旷世奇观。“河海交汇”、“新生湿地”和“珍稀鸟类”三大品位好、体量大、价值高的旷世奇观资源。是独特的、天然的、不可复制旅游资源。是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外孙与东营城市吉祥物“河东东”、“海营营”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象征黄河的“河东东”和象征渤海的“海营营”,创意来源于守护黄河的瑞兽麒麟和守护东方的瑞兽孟章,寓意黄河三角洲复苏的湿地生态环境和万物生长的生物多样性。(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湿地中一只白鹳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黄河、守护着湿地。</span></p> <p class="ql-block">胜利油田的工程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耸的灯塔与河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芦苇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胜利油田的工作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午十点左右到达河海交汇处,尽管老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光线较好,交汇的河海印迹很清楚。看到此景,不禁感叹:漂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拍到不远处的一艘游船停泊在河海分界处附近。</span></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曲阜明故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曲阜市中心的明代古城遗址。始建于1513年,专为护卫孔庙而建,以孔庙、孔府、孔林为核心,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城市格局与文化风貌。(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批中国历史名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曲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孔庙、孔林 、孔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孔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祭祀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多次扩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遗存,占地327亩,拥有九进院落和殿庑460余间,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作为“三孔”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时门,孔庙的礼制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清世宗钦定现名,名称源自《孟子》"孔子,圣之时者也"的论述,象征孔子思想契合时代需求。作为孔庙建筑群的第二道大门,圣时门是孔庙唯一拱券式大门,依清代礼制仅皇帝祭祀与衍圣公出生时开启。(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弘道门是孔庙的大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清世宗雍正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书写匾额。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大中门,始建于宋代,原称“中和门”,明代扩建后更名为大中门,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的三门五间制式,门楣悬挂乾隆帝御书匾额,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精髓。大中门是曲阜孔庙的第四道大门,位于第四进院落,连接弘道门与奎文阁。(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同文门,孔庙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位于大中门之后、奎文阁之前,始建于北宋初期,原为孔庙正门,建筑形制为五开间独立门屋,两侧设有回廊,采用单檐黄瓦歇山顶与七檩三柱分式木架结构,其名初为参同门,取'与天地参同'之意,清初沿用此称,后因呼应孔子'书同文'的文化贡献,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更名为同文门,门匾由清高宗手书。该建筑金代降为二门,明代随孔庙南扩退居次要地位。(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是孔庙的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明昌二年(1191年)更名为“奎文阁”,现存建筑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建。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木结构藏书楼,它以三重飞檐、四层斗拱的独特设计闻名,曾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是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典籍和儒家经典的场所,象征孔子为文曲星的文化地位。(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鲁壁是孔子故宅的夹墙,因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世孙孔鲋将儒家典籍藏匿于此而得名。现存鲁壁位于孔庙的诗礼堂后,为明代仿建的灰墙,墙前竖有“鲁壁”石碑。 (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成门,位于泮池之后、大成殿之前,其名称源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象征儒家思想的至高境界;作为孔庙主体建筑,大成门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皇家规制,每组门扇饰有108颗门钉,体现最高建筑等级,兼具礼仪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杏坛,大成殿前的纪念性建筑,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象征儒家教育精神。始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现存主体为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建,是孔庙建筑群的核心地标。(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大成殿,</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孔庙中轴线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公元前478年,现存主体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是祭祀孔子的主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1994年随孔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寝殿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孔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后裔世袭衍圣公的居住地及官署,始建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占地约240亩,拥有厅、堂、楼、房463间,采用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学、西学、中路官衙与内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衙宅合一古建筑群,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作为“三孔”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人之门,位于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为明代建筑,门楣悬挂明代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象征儒家思想传承,平时仅开掖门,特殊场合开启正门以示庄严。(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光门是孔府建筑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因明世宗朱厚熜于嘉靖年间御赐"恩赐重光"匾额而得名。该建筑为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结构,高5.95米、长6.24米,顶覆灰瓦,檐下施一斗二升云拱,具有典型的明代前期建筑风格。作为孔府前院与内宅的隔绝屏障,重光门日常保持关闭状态,仅在皇帝驾临、祭孔大典、迎接圣旨及衍圣公家族重大礼仪活动时开启,其规制等级在孔府建筑群中居于首位。(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堂是位于孔府中路官衙区的核心建筑,为明代衍圣公处理公务、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及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堂是孔府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大堂之后,明代建筑。主要用于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考试礼学、乐学童生,是体现孔府政治与文化功能的代表性场所。(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戒贪图,是孔府内宅门处的一幅明代壁画,绘于照壁或屏门之上。壁画以传说中的神兽“犭贪”为主体,其形象集多种动物特征,因贪得无厌葬身大海。衍圣公将此图绘于内宅门,并立家规警示子孙戒除贪欲。该壁画现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思想。(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避难楼,是位于孔府东路的一座明代建筑,正式名称为奎星楼(或奎文楼),始建于明代,兼具金库与避难功能,俗称“避难楼”,设计融合了防御机关与文化寓意,是孔府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特色结构之一。(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前上房是孔子嫡系后裔长期居住的府第,具有接待至亲、举办家宴及婚丧仪式等功能,现存为明代建筑风格。 (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堂楼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的故居,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的二层楼阁,是孔府内宅的核心建筑之一,兼具居住、会客功能,并保存大量文物,展现了清代衙宅合一的建筑特色。(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西楼属于孔府西路建筑群,包含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建筑。该区域以教学和居住功能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学堂与住宅结合”的特点。 衍圣公夫人娘家客人来访时居住的地方,现案清末民初时期的陈设复原。(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五间,是衍圣公的读书处所,清末改为女佣住宅或仓库。后五间、旧称“枣槐轩”,位于孔府中路建筑群的末端,紧邻后堂楼和后花园,是九进院落中的最后一进。(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花园,又名铁山园,位于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部分,是衍圣公家族休憩赏景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年),历经李东阳、严嵩及乾隆皇帝三次大修,融合北方轴线布局与江南园林元素,以“五柏抱槐”奇观和名花异卉著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三孔”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柏抱槐,位于后花园南部的自然奇观,由五株明代古柏环抱一株清代槐树形成,兼具生态奇特性与儒家文化象征意义。(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花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孔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称至圣林,位于曲阜市鼓楼北街,始建于东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1961年3月4日,孔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遗产名录。(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洙水桥,横跨洙水河,是孔子墓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面呈拱形,桥中央额坊刻“洙水桥”三字。“洙水桥”三字没有落款,据说是严嵩所书,并无史据,只是根据其年代相近而进行的一种推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墓门始建于金代,具体年代无考。根据《阙里文献考》记载,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由孔子五十九代孙孔彦缙重建,现代资料多采用此说法。 (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享殿,位于墓门后,孔子墓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孔伋墓。前碑刻“沂国述圣公墓”,为明代立石。孔伋(公元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孔鲤墓,前碑刻“泗水侯墓”(明代立)。孔鲤(公元前532年—前483年),子姓,孔氏,名鲤,字伯鱼,孔子独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一生虽无建树,但他尊礼守纪,胸襟豁达,留下了“孔鲤过庭”的典故。(摘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孔子墓</span></p><p class="ql-block">孔子死后,其弟子将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初为“墓而不坟”。秦汉时期,将其高筑,后经历代修葺营造,孔林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封土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1443年(明正统八年)黄养正书。后碑篆书“宣圣墓”为1244年(元乃马真后三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1961年,孔林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孔子墓在内的曲阜三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子贡庐墓处,位于孔子墓西侧,是纪念孔子弟子端木赐(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的历史遗迹。据《史记》记载,孔子逝世后众弟子守墓三年,唯子贡因思慕情深续守三年,总计六年。明嘉靖二年(1523年)由御史陈凤梧建屋三间并立碑,现存建筑为灰瓦硬山顶三间房,前有“子贡庐墓处”石碑。(摘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