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吟诵】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苏轼‖子厚吉他吟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六月二十日夜渡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代.苏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span></p> <p class="ql-block">△【吟诵】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苏轼‖李效愚先生湖湘吟诵</p> <p class="ql-block">🄱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赏析</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题为《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人在被贬谪海南岛后,于某个夜晚乘船渡海时写下此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豁达态度。 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描绘了夜晚渡海时的景象。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时近三更;连绵大雨和狂风终于停止,天气转晴。这里的“苦雨终风”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暗喻了诗人此前在政治上的困境和磨难。然而,即使是再大的风雨,也终会过去,天空终会放晴,这给了诗人以希望和信心。 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进一步描绘了天空和大海的景象。云开雾散,月光皎洁,这美景无需人工点缀;天空和大海本来就清澈明亮。这里的“天容海色”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他认为,无论经历多少磨难和困苦,人的内心都应该保持清澈明亮,不被外界所染。 颈联“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诗人借用孔子和黄帝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孔子曾有乘桴浮于海的意愿,但未能实现;而黄帝则能乘龙升天,听仙乐飘飘。诗人自比孔子,虽有渡海之志,但未能像黄帝那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既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敬仰,也流露出一丝遗憾和无奈。 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表示,即使多次经历生死边缘,被贬谪到偏远的南荒之地,他也不感到悔恨。因为这次渡海之旅的奇特经历,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里的“九死南荒”既是对过去苦难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坦然面对。而“兹游奇绝冠平生”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经历的珍视和赞美,也展示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寄寓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通过巧妙的典故运用和生动的描绘,苏轼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悲壮又豪放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情感和志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注释</b></p><p class="ql-block">参横斗转:指北斗七星横斜,表示时间已晚。 苦雨:久下不停的雨。 终风:持续的风。 鲁叟: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这里代指孔子的思想或文化。 乘桴:乘小筏,这里指孔子的思想文化。 轩辕:黄帝的名字,这里代指黄帝时期的文化。 奏乐声:指黄帝时期的音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