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缭绕 倚楼看镜

鸿雁

<p class="ql-block">余音缭绕。倚楼看镜,此意与谁论,一水,一湖,一楼。</p><p class="ql-block">十月五号返回北京,岳阳楼值得玩味的情境依然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亭台楼阁,诗词歌赋,传奇人物,神奇故事又想记录在我的文章中。</p> <p class="ql-block">李白岳阳楼上巧对联</p><p class="ql-block">话说岳阳楼建好后,吕洞宾经常飞来光顾。那日,吕洞宾变成一个年轻儒生,在岳阳楼上流连。只见湖水浩淼,水天相接,显得极为旷远恢宏。君山岛时隐时现,仿佛湖中仙女,湖面点点白帆随风漂荡,消失天际……吕洞宾陶醉其中。</p><p class="ql-block">不禁心中一动,他来到一块石头前,运用神功,手指”唰唰唰"地舞了几下,随即金光四射,石头上就显现奇怪二字:“二”。“二”,是什么意思呢?消息不径而走,一时岳阳楼门庭若市,人们纷纷猜测,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来。</p><p class="ql-block">乾元二年(759)”诗仙”李白与友人登楼,友人说起石刻的传说,李白略一沉思,道:“风、月'两字无边岂不是风月无边'?吕仙出了下联, 想让人对上联。我已对出上联。你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句子描写眼前景致,岂不是精妙绝伦?!” </p><p class="ql-block">夏十二等人大为叹服,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请李白将这幅对联题写下来。如今,人们来到岳阳楼,还可以看到李白亲笔书写的这副对联。 </p><p class="ql-block">巴陵大盗窃雕屏</p><p class="ql-block">道光年间(1821-1850),岳州来了一个姓吴的知县。这吴知县喜欢附庸风雅,舞文弄墨,一到任就被岳阳楼悬挂的十二块紫檀《岳阳楼记》雕屏所吸引。 </p><p class="ql-block">不久,吴知县找人临摹《岳阳楼记》雕屏进行仿制,并将岳阳楼上的真雕屏偷偷换下来。三个月后吴知县告“病”还乡,从水路离开岳州城。船行至洞庭湖九马嘴时突然阴霾密布,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吴知县所乘之船掀翻在湖里,雕屏也沉入湖底。</p><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附近的百姓发现,每到傍晚时分,九马嘴的湖底便射出道道金光,甚是壮观。直到有一天,有个老渔民出湖打渔,突然捞上来十二块紫檀木雕屏,湖中才恢复往日的平静。 </p><p class="ql-block">老渔夫打捞到宝物的事惊动了当时桐城学派的文学家吴敏树。 吴先生见到雕屏,不禁大惊失色:“这不是《岳阳楼记》雕屏吗?”当即从渔夫手中买下。北伐战争以后,当地政府重修岳阳楼,从吴敏树子孙手中购回这套真屏,悬挂在二楼。 </p><p class="ql-block">吕洞宾三醉岳阳楼</p><p class="ql-block">传说唐朝岳州有个姓方的太守,这年五月十八日是他的六十寿诞,他想趁机大宴三天,四海扬名,搜括民财。请帖发出后,许多有名人物都答应来贺寿,听说吕洞宾也要来时,更觉得身价倍增。 </p><p class="ql-block">太守设宴第一天,岳阳楼湖滨静僻树荫下,一身着蓝布衣衫,头上纶巾反戴的人与三个渔夫席地饮酒谈笑,酒葫芦上刻“洞庭秋”。连连喝采声吸引楼上的方太守,厉令手下赶人。设宴第二天,岳阳楼下依然一片欢腾。方太守大怒,筵席草草收场。 </p><p class="ql-block">酒席散,贵客题诗祝寿。财主贾百万题:"远望君山一大坨,不知谁家牛屎屙。如果不是泻肚子,为何一次屙这多?”众人哭笑不得。一醉汉跌跌撞撞走过来,把酒葫芦放在一旁,铺开白纸写下: </p><p class="ql-block">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p><p class="ql-block">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p><p class="ql-block">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忽然有个人高喊:"他是吕神仙,他就是吕洞宾呀!”方太守拨开众人打躬作揖,说:”大仙驾到,多有得罪。"吕神仙背着酒葫芦,踏波踩浪径直往湖中君山飘然而去。后人在他同百姓喝酒的地方修”三醉亭”。</p> <p class="ql-block">余味不绝。观湖赏景,此意谁知,一水,一湖,一楼。</p><p class="ql-block">十月八号,窗外下着小雨,浏览旅游登上岳阳楼拍摄到的图片,岳阳楼之大观值得我的两个小外孙回味,随记录于此,日后好观之。</p><p class="ql-block">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8日于北京记录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