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与守护:一场突如其来的春寒,让刚抽芽的茶树岌岌可危。就在众人焦灼万分时,双珠处的灵光竟化作无形的屏障,护住了最珍贵的茶芽。 传承与考验:危机过后,吴翁开始正式收徒传艺,强调“心净手稳”的制茶之道。然而,“珠露香”的名声也引来仿冒者,如何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口碑,成了新的难题。 <b><font color="#167efb">一、春寒突至,珠光护新芽</font></b><br> 那年惊蛰方过,本该是春暖花开时节,岂料北风突袭,一夜之间午子山披上了银霜。 黎明前最寒的时刻,老茶农吴翁披衣起身,踏着冰碴赶往埋珠的茶陇。 远远地,他竟看见两道珠光如明月般悬在茶丛上空,光华流转处凝结成一道透明的光幕,恰似一把琉璃伞罩住方圆十丈的茶田。 "快看!贵妃显灵了!"随后赶来的茶农们纷纷跪拜。但见光幕外的茶芽已被霜刃摧折,垂头丧气; 而光幕内的嫩叶却青翠欲滴,叶缘那圈特有的绯红纹路在珠光映照下愈发鲜艳。 更奇的是,当朝阳初升、霜雪消融时,受护的茶丛间飘起缕缕暖雾,仿佛还留存着某个永恒的春天。 事后吴翁在光幕边缘拾到几片凝霜的茶叶,焙制后竟带着别样的清冽。他将其命名为"护珠春",每年只制三两,专赠乡中长者。 <b><font color="#167efb">二、吴翁收徒,传艺先传心</font></b> 谷雨过后,七十三岁的吴翁在望茶亭前设下茶席。三名青年跪坐席前:木讷的阿禾擅控火候,灵巧的阿泉精于揉捻,细心的阿岚最懂辨香。 "今日起,你们须记三句话。"吴翁将山泉注入紫砂壶,"心净手净,茶方净——采茶前须斋戒三日; 心诚手稳,茶方稳——焙茶时要如待初生婴孩;心明眼亮,茶方亮——辨茶需通晓天地时序。" 他领着弟子走到贵妃埋珠处,指着那块青石碑道:"这里的茶树,永远只采朝阳初升时的露水芽; 这里的杀青,永远要用陈放三年的松木;这里的揉捻,永远要默诵《茶经》第七章。" 最后取出三片竹简,刻下三条铁律:杀青不过焦,揉捻不过度,烘焙不过火。违者当即逐出师门。 <b><font color="#167efb">三、坊间仿冒,以香识真赝</font></b><br> 随着"珠露香"名动四方,市面忽现数种仿茶。有商贾甚至将普通绿茶熏以香花,装在刻有"珠露"字样的漆盒中售卖。 这日阿岚从市集带回三包仿茶,吴翁当即在望茶亭开设辨茶课。 真品在瓷盏中舒展时,会呈现"三香分明":初泡如空谷幽兰,再泡似槐花蜜甜,三泡竟转作雨后新竹的清气。 而仿茶要么香气混杂,要么三泡后便索然无味。 "真正的珠露香,叶底永远带着贵妃簪上的那道金线。"吴翁教弟子们对着日光细看。 又在所有正品包装的绵纸内侧,用特制茶汁暗绘"午子"二字,遇热方显。这个秘密直到百年后仍在茶人间口耳相传。<br> <b><font color="#167efb">四、文人题咏,茶名入诗行</font></b> 深秋时节,一位被贬往蜀地的老翰林路过西乡。此人曾在长安任起居注官,亲见贵妃品茗的风华。 当他在望茶亭饮下"珠露香"时,忽然老泪纵横:"这茶香...竟与当年大明宫中的香气一般无二!" 墨迹在亭壁洇开时,茶农们静静围观:"玉环已随白云去,珠魄犹护午子青。 一品洗尽长安尘,始信茶中有至情。 "此后慕名而来的文人渐多,他们发现用珠露香研磨的墨汁写字,字迹会隐隐泛着珠光。于是西乡茶又添新名——"谪仙墨"。 望茶亭的梁柱渐渐题满诗句,吴翁特意请人拓印成《茶亭诗帖》。 其中最动人的仍是那首:"当年金簪落处,今朝翠浪千重。谁言美人无觅,且看云间茶丛。" 守正与创新:在吴翁的带领下,徒弟们学会了以香辨真,用“三香分明”的标准和隐秘的“午子”暗记,守护了茶的品质与信誉。 <p class="ql-block">风雅与远方:文人墨客的题咏,更为西乡茶增添了风雅的气息。“一杯洗尽长安尘”的诗句,让“珠露香”的美名传遍四方,也为下一章的水患考验埋下了伏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