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荒坡妆成绵绣

北疆牧人

写在落实种树种草政策40年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坐落于鄂尔多斯高原南端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如诗行,交通便利却未失宁静。昔日风沙肆虐之地,如今柠条成簇,沙柳连片,杨柳依依,松林苍翠,草木葱茏间鸟语啁啾,牛羊悠然穿行于绿浪之间。村庄不过二十户人家,清晨浓雾如纱轻揭,暮色里夕阳熔金,炊烟袅袅升腾,勾勒出一幅古老而温润的田园画卷,年复一年,静静铺展在大地的胸膛上。</p> <p class="ql-block">村东的圪梁之上,一片地势平缓的林地静静伫立,红砖房舍掩映其间,红瓦覆顶,白墙环院,宛如大地上的诗意栖居。房前开阔地带松柏挺拔,杏树含春,林木成行,绿意盎然。野鸡在林中婉转啼鸣,野兔于草丛间轻捷穿梭,为这方静谧添上灵动生机。院外荒草萋萋,一排大杨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枝叶摩挲,仿佛低吟着四十年来的风雨与荣光,见证着从荒芜到繁盛的每一次呼吸。</p> <p class="ql-block">1984年,土地承包的春风拂过北国大地,唤醒了沉睡的山野。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大通过《关于大力种树种草的决议》,将适宜林草经营的土地交还农牧民手中。政策如雨润心田,我的父母怀揣希望,在这片贫瘠却充满可能的土地上,开启了他们毕生的绿色征程。他们以双手为笔,以汗水为墨,誓要为荒坡披上锦绣衣裳。</p> <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父母用网围栏圈起三百余亩荒地,誓将黄沙变绿洲。1985年春,他们种下第一茬柠条与沙打旺,栽植杨柳树苗,开启了漫长的造林之路。几年间,荒山渐染新绿,成果初现。然而过程何其艰辛——他们起早贪黑,携干粮饮水,风雨无阻。树苗靠人力一株株运至坡上,父亲挥镐挖坑,母亲弯腰点苗,春日风沙扑面,汗水浸透衣衫,却从未停下脚步。那是一段用脊梁扛起绿色希望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1996年,草原畜牧业示范项目启动,家庭牧场建设提上日程。我们这一代接过父辈的锄头,在他们打下的林草地基上续写新篇。打机井、建百平米住房、三百平米棚舍,开发六十亩饲料地,架设三相动力电,配备水泵、粉碎机与喷灌系统,养殖六十只小尾寒羊,昔日荒坡开始孕育产业生机。然而命运多舛——1998年基地被租赁育肥小尾寒羊,2003年转养奶牛却中途停建,设施荒废,令人扼腕。</p> <p class="ql-block">2009年2月27日,我们终于收回基地使用权。此后三年,虽有食品公司临时租用养牛,终究难复昔日气象。而我们并未退却,自2009年起,在围栏内接连打出三眼机井,着手更新林相。逐年起除老化的杨树与柠条,改植油松、樟子松与山杏,累计植树逾二百亩。电力不足、管道破裂频发,抽水常在深夜进行,只为保树成活。从整地到栽植,从浇水到锄草,每一步都浸透辛劳,却也磨砺出坚韧意志,终换来心中一片绿意升腾。</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两代人接力耕耘,这片林草基地历经两次造林更替——从最初的杨柳柠条,到今日的松柏山杏,树木两度更迭,绿色层层递进。如今乔木参天,绿荫如盖,微风过处,叶声簌簌,仿佛大地在低语,讲述着荒坡如何被妆点成锦绣的漫长旅程。每一圈年轮都刻着坚持,每一片叶子都映着初心,这是时间与汗水共同谱写的生态诗篇。</p> <p class="ql-block">蓝天如洗,白云悠悠,绿林如海,生机盎然。阳光穿过树梢,洒下斑驳光影,林间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我们虽不再常居于此,但这里早已超越故土的意义——它是血脉的延续,是记忆的归处,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牵挂。一份耕耘,一份付出,终得一份收获与欣慰。替荒坡妆成锦绣,非一日之功,却是一生之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