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拜谒北京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故居一一一一2025年金秋北京偷闲游之十

长安回首者

<p class="ql-block">  10月6日中秋节,我在参观了位于护国寺街口的梅兰芳故居之后,又步行一公里多,来到后海拜谒了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故居,算是过节给自己的一份犒赏。</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在北京的故居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北沿,原是一座王府花园。这是一处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庭院,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大学士明珠府邸,乾隆时易为和珅别院。故居门前碧波涟漪,堤岸杨柳轻扬, </p> <p class="ql-block">庭园内松柏苍翠,绿草如茵,古朴的建筑坐落于假山与湖水之间。湖水环绕,山石嶙峋,绿树浓荫,花香四溢。</p> <p class="ql-block">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纳兰性德也曾经生活在这处园子里。嘉庆年间为成亲王府,清末为醇亲王府花园,就是溥仪的父亲载丰的花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从1963 年到1981 年5 月29 日逝世,在此生活和工作了18 年。1981年10月,宋庆龄故居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1982年5月29日,宋庆龄故居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分为原状陈列展、宋庆龄生平展以及庭院三部分进行开放展览。</p> <p class="ql-block">1961年,由总理周恩来亲自筹划,藉醇亲王府花园,葺[qì]旧更新,新建一座仿古式两层主楼,做为宋庆龄在北京的寓所。1963年4月,宋庆龄乔迁于此。</p> <p class="ql-block">原状陈列展是将宋庆龄生前生活、工作、学习过18年的场所封存,保持原状, </p> <p class="ql-block">包括小客厅、小餐厅、卧室兼办公室、书房、小厨房及康乐棋等。</p> <p class="ql-block">院中主楼内所展出的陈设,一如宋庆龄生前起居原状,此处也是名人故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庭院南、西、北三面均有土山,土山内侧有由后海引入的活水,绕园一周。其中南湖为较大的一处水面。</p> <p class="ql-block">原王府花园内濠[háo]梁乐趣、畅襟斋等一组清代建筑,现已恢复宋庆龄生前原状(大客厅、大餐厅)。</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群以西的一中西合璧两层楼的主体建筑是宋庆龄的寓所,现代建筑为钢混结构,为宋庆龄生前工作和生活之处,建筑面积210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建筑群与南湖之间为草坪,草坪上设有旗杆,悬挂2号国旗。</p> <p class="ql-block">南湖南岸有明代两层楼建筑称南楼。南山东侧有箑[shà]亭;西侧有听雨屋。</p> <p class="ql-block">园内有重点保护古树23株,有长廊迂回曲折,纵贯南北,连接南楼与北建筑群,长廊中有恩波亭(纳兰性德时期渌[lù]水亭原址)。</p> <p class="ql-block">庭院明清两代古建为砖木结构,楼台亭阁,王府风格,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19日,宋庆龄故居将庭院中纳兰性德生活过的两间东房修葺一新,并取名“初见园”。</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有一个比较大的鸽子棚,她酷爱养鸽子不只是因为她喜欢这种文雅的飞禽,主要是因为纪念爱人孙中山,因为孙中山先生生前非常喜欢鸽子,他把鸽子看作是和平的象征,为祖国的和平与富强而奋斗。宋庆龄爱鸽子,每天亲自喂它们、看着它们,就像又回到自己爱人身边一样。她学会鸽子的叫声,鸽子一听到就都飞回来。她去世后,这群鸽子一直留在花园里,咕咕鸣叫着,总共有100多只,恋恋不舍,不肯离去。</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1893—198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是20世纪的伟大女性,是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夫人。 </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去世后,党和政府对故居进行了全面修整,保留和恢复了宋庆龄生前工作、生活原貌,以其原状进行陈列,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文物、资料,筹办了“宋庆龄同志生平展”。</p> <p class="ql-block">故居生平事迹展览馆展出宋庆龄一生的历史照片和文物资料300 多件,其中以下几组照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向世界宣传艰苦卓绝的中国抗战,宣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英勇斗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她致力于战时医药救济和儿童福利工作,在抗日根据地建立起国际和平医院的医疗网,向全世界募集医疗器械、药品、现款及其他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敌后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这台宋庆龄故居馆藏的X光机,是1939年新加坡华侨捐助的,经水路运抵香港,准备运往延安。但由于当局的封锁,加上设备本身体积又大又重,迟迟难以运抵。1944年,宋庆龄在重庆请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帮助解决。史迪威将军对宋庆龄非常敬佩,也非常同情中国共产党,他同意用美军军用飞机将医药物资运往延安。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由于设备体积庞大,无法装入机舱,史迪威将军下令改装舱门,才将这台设备运往延安。这台X光机是当时总人口达九千万的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第一台且是仅有的一台,救治了许多抗日战士和将领,直到八十年代初,仍能使用,而且性能良好。1982年,由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作为文物捐献给宋庆龄故居。</p> <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8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宋庆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宋庆龄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当时她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劝她不用亲自参加授予仪式,或者在仪式上不用亲自发表讲话,可以提前录音。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但她不仅坚持参加仪式,并发表了20分钟英文讲话。她说:“我接受这一学位,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把它看作是“对中国人民的尊敬和友谊的象征”,看成是“对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在建设我们人民共和国的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的敬慕和友好的象征”。宋庆龄为中加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自己最后的贡献,21天之后就去世了。这套博士服是她参加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仪式时穿着的。</p> <p class="ql-block">新文物库依西侧大墙而建,宋庆龄生平展在新建文物库一层,2009年竣工。北京宋庆龄故居是收藏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的博物宝库、研究宋庆龄生平事迹和思想的机构、弘扬宋庆龄精神的阵地、增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同志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自1982年5月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观众几十万人次,举办国内外交流活动百余场,正在成为收藏孙中山和宋庆龄文物的博物宝库、研究宋庆龄生平事迹和伟大思想的权威机构、弘扬宋庆龄精神的坚强阵地、增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视频为宋庆龄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所作得讲话。</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直属事业单位,中心位于北京后海宋庆龄故居。主要负责宋庆龄故居的管理、维护、宣传、研究工作。</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的西府海棠是清醇亲王府花园中的古树,<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府海棠胸围250厘米,树高6米,冠幅9米,</span>据北京市园林局专家考证,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并被评为北京“最美十大树王”,成为北京海棠树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海棠被誉为“国艳”,西府海棠为海棠中的上品,每逢四月上旬到中旬开花,起初花蕾是粉红色的,随着花蕾的绽放,花色逐渐变浅,最后花朵成纯白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到了秋天,海棠树结满了金黄色的果实,吃起来有些酸涩,主要用于观赏。宋庆龄生前在海棠花盛开的时候,经常邀请友人来院内赏花。在果实成熟的时候,宋庆龄用它制作海棠酱,分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品尝。</p> <p class="ql-block">原来宋庆龄居住的这处园林是当年周总理选择的,在周总理中南海西花厅的住所,也有两株西府海棠。这两处海棠,同时开花,同时结果,正体现了同气连枝、共盼春光的深远寓意。</p> <p class="ql-block">我从国家名誉主席故居出来,看见有市民就在故居对面后海边休闲,下水游泳;有一年是冬季来的,看见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婆竟然下水冬泳,滑冰。</p> <p class="ql-block">我想,国家名誉主席乘车出去开会,透过车窗一定会看见这些安居乐业,生活丰富多彩的老百姓,也一定会为自己一生不计个人得失,为国为民,为国家能稳稳地走在民主与法制的治国之道而感到问心无愧和慰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