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土:泥泞中的坚韧与希冀

西部号外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文/福安</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秋收的脚步已悄然临近,天空却像被顽童戳破的棉絮,连阴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执拗地不肯停歇。田埂间的阡陌小路,早已被这连日的雨水泡得软烂如泥,一脚踩下去,浑浊的泥泞便争先恐后地顺着鞋缝往里钻。莫说大型的农耕机械,就连平日里灵活穿梭的小推车,此刻也深陷泥潭,寸步难行,徒留一片令人心焦的狼藉。<br> 回溯这一年,土地上的日子啊,满是颠沛与无常。四月五月,本该是玉米苗破土而出、舒展腰肢的好时节,老天却吝啬得不肯降下一滴甘霖。干裂的土地上,稀疏的玉米苗勉强探出头来,个个蔫头耷脑,全然没了往日的蓬勃生机。七月流火,酷暑难耐,父辈们又顶着如火的烈日,扛着沉重的水管,在滚烫的田垄间来回奔波,一勺一勺地为饥渴的玉米苗浇灌生命之水。汗水早已浸透了他们的衣衫,在黝黑的后背上凝结成一道道刺目的白色盐渍,那是辛劳最真实的印记。 原以为熬过了酷旱,十月金秋便能迎来丰收的喜悦,可一场连绵十数日的秋雨,又将这份沉甸甸的希望浇了个透心凉。成熟的玉米棒子浸泡在积水中,渐渐发潮、霉变;就连六月时节埋下的花生种子,也似在这错乱的时序里昏了头,竟在十月的湿冷泥土中,冒出了几株不合时宜的嫩绿新芽。这错位的生机,看得人心里一阵发酸。时节失序,风雨失调,在这片古老而多情的土地上,最受伤的,永远是那些世代“靠天吃饭”的农民。 父辈们,一辈子与土地为伴,他们以辛勤的汗水为墨,以手中的锄头为笔,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上,书写着最朴素也最执着的生命篇章。春天,他们弯腰弓背,将希望的种子小心翼翼地埋进泥土的怀抱;夏天,他们顶着炎炎烈日,除草、施肥,悉心照料每一株禾苗,如同呵护自己的孩子;秋天,他们迎着萧瑟的寒风,收割沉甸甸的果实,将一年的辛劳兑换成仓廪的充实。泥土的芬芳早已深深浸染了他们的衣衫,岁月的犁铧在他们脸上刻满了沟壑纵横的痕迹,粗糙的手掌上,老茧层层叠叠,那是与土地和农具千百次亲密接触后,颁发的无言勋章。<br>他们一生俯身泥土,拼尽全力地劳作,并非为了自己能过上多么富足安逸的生活,而是想为孩子们编织一双有力的翅膀。他们省吃俭用,将口中的余粮、身上的暖意,尽数留给孩子,供他们读书、上学,只盼着孩子们能走出这片世代养育他们的黄土地,去看看外面那更为广阔、精彩的世界,不用再像他们一样,被土地牢牢束缚,过着“看天脸色”的日子。他们的愿望如此朴素而纯粹:唯愿儿女前路有光,即使遭遇人生的风雨,也能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只有真正在这片靠汗水滋养的土地上生活过的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钧重量。一年到头,天不亮便下地,直到夜幕四合、星斗满天,才拖着灌了铅似的疲惫身子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忙碌碌,起早贪黑,可换来的,往往不是预想中的丰收喜悦,而是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正比,是现实给的一记记耳光。春天满怀憧憬地播下希望的种子,夏天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寸生长,到了秋天,却可能因为一场不期而至的天灾,让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最终收获的,只有满心的辛酸与无尽的无奈。<br> 常听人说:“种地若能发家,农民将无地可种。”这句略带戏谑的话语里,藏着多少对农民的心疼与深深的无奈。可即便如此,即便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又有谁能轻易动摇他们深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土地情结呢?每年秋收过后,看着地里的一片荒芜与萧瑟,他们总会长吁短叹:“明年少种些,太折腾了,实在是干不动了。”可到了第二年春天,当第一缕春风吹绿了田野,当冻土消融、万物复苏,他们又会不自觉地扛起那把熟悉的锄头,走向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明年少种些”,终究成了他们对自己最常说的,也最容易食言的“谎言”。 <br> 连阴雨还在不知疲倦地下着,烂泥地里,他们弯着早已不再挺拔的腰,一株一株地薅着被水泡得发胀的花生,冰冷的泥水浸透了单薄的裤腿,冻得双腿麻木刺痛;玉米地里,他们冒着如丝如缕的冷雨抢收玉米,雨水顺着饱经风霜的脸颊往下淌,和着额头渗出的汗水,模糊了视线,也模糊了岁月的轮廓。可就算这样,他们也只是偶尔直起腰,用粗糙的手掌揉一揉酸痛欲裂的腰杆,胡乱抹一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然后带着一丝疲惫却又无比坚定的笑容说:“没事,今年就这样了,明年,继续种!”那笑容里,有无奈,有疲惫,有辛酸,却更有着对这片土地深入骨髓的眷恋与矢志不渝的执着。 每次回乡看着他们佝偻的脊背,看着他们那双布满老茧、总是沾着新鲜泥土的手脚,无数个深夜,我都在深深的愧疚中辗转反侧,忍不住一遍遍地自问:我们长大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怀揣着梦想离开了家乡,在繁华的城市里追逐着所谓的远方,却把年迈的父母独自留在了这片承载了他们一生喜怒哀乐的土地上,让他们继续承受着大自然的风雨洗礼和无休止的艰辛劳作。他们从不愿给我们增添哪怕一丝一毫的麻烦,一句轻描淡写的“不拖累孩子”,便独自扛下了生活中所有的风风雨雨和肩头的千钧重担,让我们那些苍白无力的安慰,在他们的坚韧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可笑。 粗茶淡饭最能滋养人的身心,树高千尺也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根。父辈们守着的,从来都不只是一块简单的田地,那是我们所有人来路的坐标,是我们无论走多远、飞多高,都永远回得去的故乡。那片土地上,镌刻着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承载着父母沉甸甸的牵挂,更凝聚着一份血浓于水的责任与深情。这份守望,跨越了悠悠岁月,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心中最温暖也最坚实的力量源泉,指引着我们即便身处异乡,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