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村记印

崔厚民

<p class="ql-block">  丹阳市全境地图(2009年版丹阳年鉴)</p> <p class="ql-block">  滕村在丹阳东南位置,2005年丹阳蒋墅镇并入皇塘镇,如今滕村应为丹阳市皇塘镇滕村。</p> <p class="ql-block"> 滕村位于丹阳东南,大运河南岸,312国道旁。当年我曾插队丹阳吕城虎墅村,距滕村也就8、9里,先后数次光顾过滕村。滕村是丹阳著名的古村之一,入选江苏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据元《至顺镇江志》,当时名为“滕庄保”,已有690年以上历史,至今已逾千年。该村是著名的耕读之乡,文脉绵长,姜宝、姜士昌父子进士、明代两朝尚书,他们在家乡置义田、建义庄、办义学,润泽姜氏族人及乡民,姜宝之后姜氏名人辈出,著作丰富,较好弘扬了书香门风。姜氏众多名人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星光闪烁,让古老的滕村流芳千古、闻名遐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滕村历史文化曾遭遇灭顶之灾,古建古物几近消逝,星光暗淡。从辉煌到没落,又从衰败到重振雄风,今天的滕村正在发生质的巨变,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再创辉煌。</p> <p class="ql-block">  航拍滕村,吕渎河静静地流经千年古村,滋养着这片土地,“尚书亭”屹立于河畔。长江三角洲一马平川的苏南平原,沃野千里,鱼米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天眷顾着古老滕村正焕发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吕渎河北起大运河吕城吕渎港,南至蒋墅鹤溪河,全长9.5公里。它流经我插队的虎墅村和滕村,滋润着两岸的沃土、滋养着两岸的人民。传说该河由三国吕蒙开凿,至今已1800多年,是吕城与蒋墅的水上通道,也是我们生产队到吕城镇粮库送公粮的船道。</p> <p class="ql-block">  滕村,吕渎河吕渎桥,始建于清代咸丰元年(1856年),清同治(1867年)重建,东西向石板桥。桥基、桥面皆青石砌筑,长4.7米、宽3.1米,现为丹阳市文保单位,入江苏省文化遗产名单。</p> <p class="ql-block">  滕村登云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由地方乡绅姜宝捐资建造,寓意“青云直上”。该桥因姜宝之子姜士昌连中举人、进士而命名。该桥为单孔石拱桥。2015年改造为宽7.9米的公路桥,仅存古石碑立于桥栏旁,成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  明代石碑《登云桥记》现立于桥侧</p> <p class="ql-block">  姜宝(1514一1593年)滕村姜氏第七世孙,1553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以博学刚正著称。在闽为官期间致力于教育革新,推动士风改革,严明义利之辨,使福建学风为之一变。但因朝中党争遭诬陷罢官十五年始得平反昭雪,一生几起几落。其子姜士昌于万历八年(1580年)考中进士,实现“父子进士”佳话。姜氏后人明清两朝共出进士10人(其中武进士2人)、举人19人、贡生52人,真可谓:诗礼传家、教韵流芳、科举连绵、人才辈出。姜宝退居滕村后,捐田、捐资拿出二千亩土地,让无地者耕种,建房给无房者居住,建学校办教育,他置义田、建义庄、办义学让广大贫苦族人及子弟有田可种、有学可上、有屋可居,扶贫济困、积善积德、造福桑梓的义举风范,流芳百世,滕村也被誉为”姜少保义庄”。</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丹阳云阳镇老西门大街仍屹立着一座花冈岩巨石三门牌坊:正仪坊,该坊面宽8.9米,通高5.8米,上刻凿“黼黻文明”,寓意肃整仪容,彰显礼制,是朝廷为表彰姜宝在滕村建立义庄所彰显的深厚功德而建,以铭记这位积善积德的一代臣子。</p> <p class="ql-block">  滕村“尚书楼”又称“姜少保坊楼”,原位于吕渎河北岸,为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皇帝为表彰姜宝致力于造福乡里而下诏赐建。该亭高逾10米,占地超6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原亭内挂置匾额四块,分别:“敬宗赡族”、“太史文字”、“中宪司成”、“父子进士”。</p><p class="ql-block"> 大约1969年夏收后,我随生产队到奔牛油米厂榨油(黑豆、油菜籽),途经滕村,远远就见一座高高的亭楼,在一马平川的田野和村舍中犹如“鹤立鸡群”。步入亭内,封闭式的亭楼,下有四门、上有四窗,底层四角柱础石上立着四根部分被砌在墙内的高大圆木柱,托举着雕花梁脊的亭顶,榫卯结构的建造工艺使之经年累月仍坚固如初。那时二楼隔板已拆毁,亭内更显敞亮,但亭内已空无一物。同行的村民说:这是古代的“接官亭”,建在河边专为朝廷大官回家接风的,我当时确信无疑。其实说它是“接官亭”应该也是当地村民对“尚书亭”的一种解读吧!接着他随手从地上拣起一块小瓦片,在木柱上下磨擦了几下,松手后小瓦片竟贴在木柱上,他笑看说:稀罕不?这就是“金丝楠木”哎!这是我第一次见识了这神奇而珍贵的木料,这就是方圆十里八乡都传说的滕村的“金丝楠木”亭?令人遗憾的是,再次经过滕村已不见此亭,被人为拆毁了!那是七十年代初,人们都说是当地干部早已对那四根二人合抱的金丝楠木觑觎已久,在那个无法无天的动乱年代,拆除一个封建遗物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听闻附近海军航空兵罗墅湾机场的部队首长在发现飞行航标“尚书亭”被拆毁后,十分震怒并到地方政府进行责询。动乱年代被损毁的珍贵古建、文物数不胜数,令人心痛!</p><p class="ql-block">(记忆中,“尚书亭”木圆柱,因大部分被两面墙体砌挡,当时目测估计大慨五、六十厘米粗,所以原来文章中我写的是“一人合抱”,今查看有关资料,滕村“尚书亭”木柱需“两人合抱”,约直径一米多啊!这么粗的金丝南楠木,自然环境下要长800年以上,真是十分稀有、万分珍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在地里干活,经常看到解放军空军的飞机呼啸着从头顶掠过,机身上的红色八一标志清晰可见。那是1959年我国仿照苏联图一16轰炸机研制的“伊尔轰六”。我们村南不远有座三脚铁塔,顶上有个红白相间的桶状物,村民们都晓得那是机场飞行的航标,乡亲们都知道滕村醒目的“尚书亭”也是空军训练的航标之一。清楚的记得1969年12月,我曾随吕城新河大队宣传队到罗墅湾机场慰问演出,近距离看到一架架停在掩体“机窝”里罩着伪装网的飞机。</p><p class="ql-block"> 1968年秋“复课闹革命”,市革会派驻我们省镇中的“军宣队”队长就是罗墅湾海军航空兵的一位政委。我四叔在职时是青岛沧口海军航空兵学校的教员,他曾几次到过罗墅湾机场。</p><p class="ql-block"> 另据《丹阳吕城镇志》:“1959年7月,常州飞机场(军用)在吕城东北部(原运河镇东部)动工建设,至1963年竣工。吕城、运河共迁出10个自然村,驻军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海军航空兵某师。” 听村民说:我插队的生产队当年有多名社员参加了机场建设,有一位女青年还是“民兵铁姑娘突击队”队长。</p> <p class="ql-block">  如今只能见到当年”尚书亭”的地基、石驳,和通向吕渎河的石阶,当年我们生产队为砌猪圈几次到滕村买过乱砖,曾在此停船装运。</p><p class="ql-block"> 由于滕村历史久远,姜氏及后人多为官、商、地主,用当地人的话“阶级高”的家庭多,在特殊年代这个群体命运多舛,原本青砖黛瓦,马头墙高耸的深宅大院多被拆毁,古建文物基本被损毁殆尽,解放后曾作为粮库使用的古建“姜氏宗词”一“余庆堂”(建于1575年)也未能躲过一劫,仅存遗址。那年月,我眼中的滕村已是满目疮痍,断壁残垣,破败不堪,以至一箩筐几毛钱的乱砖任你挑拣。</p> <p class="ql-block">  滕村在姜宝、姜士昌之后,又出了位名士,即姜志礼,滕村姜氏第九世裔孙。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姜志礼赴京会试蟾宫折桂,步入仕途,后补衢州知府,升大理院评事。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出任泉州知府。赴任时正值泉州遭遇特大地震,据史书:泉州城内的楼、铺、雉、堞倾圮殆尽。另据《泉州府志》:“(姜志礼)知泉州府,以正人心,厚风俗为务。重伦常,祟节义,尊高年、尚有德,引多士,恤无告,严包糴,禁投献,剔衙蠹,惩总牙,给隶糈,时兵饷。民有不幸者,从容教之,教之不驯,乃绳以法。” 为使震后泉州尽早回归正常秩序,姜志礼在上任后想尽一切办法:一方面在社会上提倡仁义,尊崇道德,怜恤那些鳏寡孤苦之人,安抚民心;另一方面严肃吏治,打击贪腐,保障兵饷,起到稳定局势作用。不料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又地震了。数次地震让泉州万安桥等遭到极大破坏,姜志礼组织人马,竭尽全力修缮洛阳桥、青帝宫(泉州东岳庙)、清净寺(清真寺)等建筑。泉州洛阳桥等著名古建能保留至今,姜志礼功不可没,姜志礼曾撰写《重修万安桥记》。姜知府的善举,乡绅撰文称颂,百姓祀之于生祠。如今当你行走于洛阳桥上,你是否也能听到桥在轻声诉说姜知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芳流万古》石匾为姜知府亲题</p> <p class="ql-block">  泉州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宋嘉祐四年(1059年)将原洛阳江修建的浮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跨江石桥。是现存最早跨海梁式石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提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库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中国古代“四大古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  姜志礼石雕像原供奉于姜同节祠内</p> <p class="ql-block">  姜志礼石雕像曾移置泉州“西川甘雨”亭中。</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姜氏后裔姜建新、姜锁保、姜红辉各捐资60万元,在众人努力下,滕村重建了“姜少保坊楼”(尚书亭)。新建后的外形呈台基式的二层坊楼,楼宇高耸,飞檐凌空,翘角嵯峨,坊楼上下布置姜宝事迹展览图板,供游客参观,尚书亭再次成为滕村重要的文化地标与景观。</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滕村启动了古村落和古地名文化保护,继2020年成功成为江苏省第四批传统村落,镇江市第一批传统村落,2022年滕村获镇江市和江苏省两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2020年《丹阳滕村姜氏族谱》成功续修,让村民对家族文化有了认同感。在原姜氏祠堂旧址上,姜氏宗族筹集资金,重建了气势恢宏的姜氏宗祠“余庆堂”,占地3000多平方米,前后三进,红墙黛瓦,屋宇巍峨,飞檐翘角,成为传承滕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为教育后人,滕村还努力打造名人文化,特别对于红色文化进行传承,发掘英勇跳崖的著名抗日女烈士江真(姜祥珍)事迹,弘扬王表(姜浩南)、姜泰南、姜沛南等红色文化故事,修缮姜氏红色名人故居,建设成为滕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江真烈士,原名姜祥珍,1923年生于丹阳蒋墅乡滕村一个书香门弟,5岁父亡,家道中落,9岁母家去世,从此失去生活依靠,到常州投靠姨母生活并上小学。1938年受其堂兄姜沛南影响,毅然投身革命。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冬任晋察冀边区行唐县宣传部干事。1943年在河北行唐县反“扫荡”斗争中,为掩护群众转移,只身故意引开鬼子,跑向山头,面对追上来的敌人,为不被俘虏,舍身跳崖壮烈牺牲,时年20岁。江真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她的英雄事迹鼓舞了抗日军民,也写进了今天的《行唐县志》,教育着一代代后来人。</p> <p class="ql-block">  王表(姜浩南)烈士,江苏丹阳蒋墅乡滕村人。早年在常州、湖北等地工厂学徒,受滕村共产党员姜泰南影响,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35曾回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建立农会,出刊《农友报》,开办农民夜校。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湖北希水县委委员、书记,地方武装司令。1942年任中共鄂大工委书记。于1946年中原突围中遭叛徒出卖被捕,与战友三人被活埋,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革命兄弟:姜泰南(又名蒋立1916一2001年)、弟姜沛南(又名蒋萍1919一2012年),兄弟俩出生于丹阳滕村名门望族姜氏商绅家庭。早年外出求学,“九一八”事变后,姜氏兄弟曾在学校、家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姜泰南1937年到大别山参加新四军,并加入共产党,历任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1946年受中共华中分局城工部派遣,改名蒋立,从解放区回苏南工作,任镇(江)丹(阳)武(进)三城特派员。行前华中分局代理书记谭震林面示:利用家庭关系在国民党心脏地区开展地下工作。姜沛南在其兄影响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是中共地下党员。1946年改名蒋萍,创办《正报》,以灰色面貌通过合法斗争宣传民主思想,伸张正义,反映底层民众的疾苦,为弱者鼓与呼,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成为苏南地区重要舆论阵地。上海解放后,兄弟俩和《正报》社同志均由组织委派调沪工作。蒋立随三野解放军和华东局进入上海,参加上海军管,任上海劳动局第三处处长。蒋萍等《正报》人马奉调沪创办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劳动报》。兄弟俩皆为人民解放事业洒过血汗,也为建设新中国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丹阳正报创刊週年纪念全体同人合影”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1947年),二排左二为蒋萍(姜沛南)。</p> <p class="ql-block">  晚年姜泰南(左)姜沛南(右)</p> <p class="ql-block">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母亲、婆婆是丹阳吕城镇人,亦是滕村姜氏后人。</p>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施一公到丹阳吕城省亲,我吕城好友朱进的妻子与施一公是表兄妹,这是施一公与他们夫妇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滕村,以姜宝等众名人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中,滕村走上了转型之路,以文化的振兴带动文物、非遗、生态的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得到发掘、彰显、提升,以传统优秀文化和科技农业相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已初见成效。相信不久将来,滕村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田园,成为百姓宜居而向往的美丽乡村。</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