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大事记》1969一1991

佳法影像

<p class="ql-block">《葛洲坝大事记(1969-1991)》由长江葛洲坝工程局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1993年内部出版,系统记录了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从筹备到竣工的全过程。全书以编年体形式梳理了1969年工程论证启动至1991年二期工程国家验收的关键节点,涵盖决策背景、施工技术突破、管理体制变革及社会影响等核心内容,是研究中国现代水利工程史的重要文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背景与决策脉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战略构想的起源:追溯至1919年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出的长江上游水闸方案,历经1953年毛泽东视察长江、1958年南宁会议确立“积极准备,充分可靠”方针,最终在1970年战备需求和华中地区电力短缺的双重驱动下,由湖北省向中央建议兴建葛洲坝工程 。</p><p class="ql-block">- 中央决策过程: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在批复中明确“赞成兴建此坝”,12月30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对外代号“三三〇工程”(纪念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三峡坝址)。周恩来总理四次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工程方案,提出“葛洲坝是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并在1972年果断决定停工整改,确立“一体两翼”枢纽布置方案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工程建设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施工筹备与初期探索(1969-1974)</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边政策的困境:受文革影响,工程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模式,暴露出地质勘探不足、设计深度欠缺等问题。1971年6月至1972年11月,周恩来总理四次主持会议,决定成立技术委员会重新论证方案,主体工程暂停施工 。</p><p class="ql-block">- 技术方案的突破:1974年,经22个月攻关,确立“一体两翼”设计(二江泄水闸为主流通道,两侧布置大江、三江航道),解决泥沙淤积、通航水流条件等世界级难题,该方案后被三峡工程沿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一期工程攻坚(1974-198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江截流壮举:1981年1月4日,采用“单戗立堵”法,仅用36小时23分完成截流,创造日抛投7.2万立方米的世界纪录。截流流量4800立方米/秒,最大落差3.23米,验证了长江建坝的可行性 。</p><p class="ql-block">- 首台机组发电:1981年7月30日,二江电站1号17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标志工程进入发电运营阶段。截至1983年,二江电站7台机组全部投产,总装机容量96.5万千瓦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二期工程与全面竣工(1982-199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航运体系完善:1984年三江船闸投入试运行,1990年大江航道完成4000-20000立方米/秒流量测试,三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彻底改善川江航运条件 。</p><p class="ql-block">- 国家验收与历史定位:1991年11月27日,二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历时18年的葛洲坝工程全面竣工。工程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年均发电141亿千瓦时,创造100多项中国水电施工纪录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技术突破与管理创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工程技术成就:攻克泥沙处理、深水围堰、大型机电设备制造等难题,二江电站17万千瓦机组采用直径11.3米的世界最大低水头转桨式水轮机,泄水闸最大泄洪量达11万立方米/秒 。</p><p class="ql-block">- 管理体制变革:从军队化管理的“三三〇工程指挥部”逐步转型为现代企业,1982年更名为长江葛洲坝工程局,1984年中标广西岩滩水电站,开启市场化竞争之路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历史意义与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峡工程的实战预演:葛洲坝工程为三峡积累了截流、通航、移民安置等经验,培养了一支“打硬仗”的队伍,邓小平视察时评价“搞好葛洲坝就是大成功” 。</p><p class="ql-block">- 经济与生态效益:截至2021年,累计发电近6000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8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亿吨;同时通过反调节保障三峡下游航运稳定,促进长江黄金水道形成 。</p><p class="ql-block">- 文化遗产价值:2020年葛洲坝工程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其蕴含的“水电报国”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地方卷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文献价值与版本现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史料权威性:本书依托工程局档案资料,收录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批示、技术方案、施工日志等一手材料,是研究中国水利工程决策史的核心文献 。</p><p class="ql-block">- 版本稀缺性:因年代久远且内部发行,目前实体书已绝版,部分内容可通过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官网、国家图书馆古籍库等渠道检索数字化副本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葛洲坝大事记(1969-1991)》以详实的史料勾勒出新中国水电事业从追赶世界到引领潮流的跨越,既是一部工程建设的“技术百科”,也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奋斗史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