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两三事

宦民

<p class="ql-block">  我这辈子,父亲对我影响最大,他给了我挺直的脊梁,又给了我柔软的心房。而今细想,父亲给予我的,何尝不是人性中最珍贵的两种质地:如山岩般坚硬的尊严,如溪流般温润的善良。</p><p class="ql-block"> 关于父亲的记忆,从我睁开双眼认识这个世界开始,便如影随形。他的存在本身,就像一部关于生命如何在困厄中保持人性的哲学书。</p><p class="ql-block"> 我记事起,我的生活就笼罩在父亲的军事化管理之中,我们三兄妹的作息比部队还齐整。母亲笑他是“把兵营搬回家”。</p><p class="ql-block"> 父亲教导我们,从来不讲什么体系章法,却有着泥土般的鲜活与顽强。他的严厉背后,藏着更深沉的良苦用心。他要求我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待人接物,规矩不能乱。他更常告诫我们:“活可以干得累,但腰杆不能弯;东西可以得不到,但做人底线不能丢。”</p><p class="ql-block"> 九岁那年,为了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全家从省城迁往山区,此时的我就像一只莽撞的土拨鼠,对山区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与惊讶。</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天,在几个大孩子蛊惑下,我们一起去村民自留地里偷红薯,可我们中间没人认识长在地里的红薯是什么样子。结果我们蹲在自留地扒拉半天,只翻出满地胡萝卜秧苗。村民举着锄头追来时,大伙作鸟兽散,我却腿肚子转筋跑不动,被村民攥着衣领拎到父亲跟前。</p><p class="ql-block"> 听完缘由,父亲突然一脚把我从屋里踹飞到门外,那一脚不仅把我踹得眼冒金星,也把告状的村民吓跑了。</p><p class="ql-block"> 踹飞后醒来的我被父亲攥着手腕往村民家走。站在村民面前的父亲态度诚恳:“孩子不懂事,我替他赔礼道歉。”</p><p class="ql-block"> 父亲将赔款如数交到村民手里,回家的路上,他没骂我,只是指着天空上的月亮说:“人活一世,腰杆得直。错了就认,该担的责,再沉也得扛。”</p><p class="ql-block"> 月光漫过他微驼的背,我忽然懂了,正直不是不犯错,是敢把自己摊在太阳底下晒。</p> 六十年代的三兄妹 <p class="ql-block">  父亲那如山岩般的刚正,是给外人看的规矩;而他把最柔软的善良,则全部留给了家人。</p><p class="ql-block"> 听母亲说,1958年,外公被错划“右派”流放偏远农场,他孤身一人在农场实在活不下去,几年下来,借了不少债,由于无力偿还,这才与外婆和盘托出,外婆能有什么办法,全家十几口人的生计都没着落,只能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父亲得知后,将压箱底的所有存款交到外婆手里。</p><p class="ql-block"> 母亲后来每每提起,仍会眼眶湿润:“他三岁失去双亲,十五岁参加革命。在他心里,我爸妈就是他爹娘。”</p><p class="ql-block"> 父亲用行动展现了他善良的深度和纯粹。这份善良超越了血缘,更可理解为,善良与感恩不是施恩图报,是把别人的难处,放进自己的心尖上焐热。</p> 外公外婆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山沟生活像“闷罐子”般困窘与压抑。当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吃饱是最大难题,父</span>亲却总能找到解决办法。他说,既然无法“开源”,那就在“节流”上下足功夫。他用不屈的身躯给全家人带来希望的光与惊喜,院角搭鸡棚,屋后垦荒坡,最绝的是打家具。他从零学木匠。半年后,屋里立起一套崭新家具:方桌棱角分明,衣柜门严丝合缝,连床头的雕花都是他照着画报描的。母亲说,那些夜晚,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锤一锤凿木头,火星子溅在皱纹里,像撒了把星星。</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家具仍陪伴着母亲,榫卯依旧紧密,只是漆色已斑驳。它们静静地立在时光里,见证了一个生命如何在物质的贫瘠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苦日子打骨血,用</span>双手创造尊严,在付出中对抗命运的无常。每一道刨花的痕迹,都是他对生活不屈服的诗行。</p> 六十年代全家福 <p class="ql-block">  父亲只读过两年私塾,却对知识怀着近乎虔诚的敬重。他把自己吃过的亏,都酿成了最朴素的智慧。“只有装在脑子里的知识,才能一辈子给你撑腰。”他总这样对我们说。他深信,知识是为困顿的人生撬开一丝缝隙的唯一利器。可惜生不逢时,弟弟妹妹最终高中毕业只读了技校。而我,在一九七八年那个特殊的年份,抓住了恢复高考的机会。当录取通知书送到父亲手上,他反复摩挲着那张薄薄的纸片,眼眶微微发红。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个一向刚强的男人,流露出如此柔软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想起父亲。他留给我的,从来不是优渥的物质条件,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饿了不偷,难时不弃,穷时不贱;善良不是刻意的悲悯,是把别人的痛,酿成自己的光。更是在困顿中不弯的脊梁,在艰难时不灭的善意,在命运面前永不低头的尊严。</p><p class="ql-block"> 其实,生命的真谛不在于逃避命运的颠簸,而在于在颠簸中依然保持人的样子。有尊严地站立,有温度地活着。这是父亲用他的一生,教给我最深的哲学与生命宣言。</p> 父亲的第四代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两三事》是一篇回忆父亲的抒情散文,在写作手法、文学技巧处理和情感表达上,着实让我花了不少心思。</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文章结构上,我开篇用比喻总领,中间通过偷红薯、资助外婆、做家具等具体事件展现父亲品格,结尾升华主题,这种叙事让文章结构完整。</p><p class="ql-block"> 其次,在写作手法上,我最善长对比和细节描写,比如父亲严厉与柔情的对比,做家具时的火星子比喻等,这种写作手法符合散文特点。</p><p class="ql-block"> 第三,由于受字数限制和具体故事偏多,使得推动故事情节与深化主题的“冲突”与“包袱”等重要写作手法无法充分展开。尽管我把“偷红薯”和“打家具”进行了详细描写,而其他故事略写,形成文章的“主次分明”,但结果又有了平铺直叙落入议论文陷阱的嫌疑感觉,另外“文眼”的处理手法也没达到预期效果。</p><p class="ql-block"> 第四,但不管如何,该文仍不失为是一篇情真意切、思想深刻的佳作。它通过精湛的细节描写、精妙的比喻和富有哲思的议论,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正直、尊严、善良、坚韧与智慧的父亲形象。虽然在叙事节奏和个别细节的处理上尚有微瑕,但瑕不掩瑜,它无疑是一篇能够打动人心、引发深思的优秀散文。其最成功之处在于,它让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父亲,更是一种在苦难中淬炼而成的人性光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