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文历史自然。#山西古建文化游。</p><p class="ql-block">拍摄制作/云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因为喜欢一个人,因为读过一本书,便开启了山西古建文化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永安寺</b></p> <p class="ql-block"> 浑源永安寺,亦称永安禅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北鼓楼北巷。该寺也是当地的水陆法会道场。坐西北朝东南,两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存有山门、天王殿、传法正宗殿,东、西两侧存有东配殿、西配殿、东垛殿、西垛殿。寺内现存文物建筑物7座,传法正宗殿为元代建筑,其余均为清代建筑,传法正宗殿四壁满布明代壁画,面积为305.4平方米,元代、清代碑碣各1方。</p> <p class="ql-block"> 山门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式屋顶,开列三门,正中门面高大,两旁各有一砖雕拱门。</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式屋顶,青灰筒板瓦布顶。</p> <p class="ql-block"> 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被大火烧毁。元朝初年,永安军节度使高定捐资重建永安寺。元延祐二年(1315),高定之孙高璞捐建了永安寺主殿—传法正宗殿。明洪武十六年(1383),永安寺修葺一新,成为州属僧众管理机构的驻所。顺治五年(1648),浑源城被兵火摧毁,殿舍大部被毁。康熙初年,当地人士捐金修缮永安寺,而后又经历多次修缮。800多年来由创建之初单一的佛教寺院逐渐发展成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及丰富民俗信仰与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综合性古代寺庙历史文化遗产,积淀了当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观念和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p> <p class="ql-block"> 大殿匾额“传法正宗之殿”为元代著名书家玄悟大师(即昭文馆大学士雪庵李溥光)所题。</p> <p class="ql-block"> 传法正宗殿为元延祐二年(1315)原构,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平面长方形,前设月台、石阶,采用传统的木骨与斗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殿内满堂水陆画、建筑彩画及殿顶五彩琉璃均保存完好。大殿为单檐庑殿顶建筑,殿顶以黄色琉璃瓦覆盖,瓦顶筒板布瓦覆盖,前坡为黄琉璃筒瓦,山面及后坡为黄、绿、蓝琉璃筒瓦杂色相间,正脊施脊筒子,端设大吻,中央置宝刹。戗脊端设戗兽,岔脊端坐仙人,其后立走兽3枚。殿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四椽栿前端伸至斗拱之上截成方形,后端插于金柱之上。前檐明间及两次间设隔扇门,后檐明间设板门,其余部位均砌造檐墙。</p> <p class="ql-block"> 大殿由16根檐柱与4根金柱组成,柱顶卷杀,殿内施减柱造,当心间顶部设天宫楼阁式藻井(藻井顶部为八角形,中心为井底盖板,两层斗拱叠置承托。中层为天宫楼阁下加斗拱承托,底层又施以斗拱),其余部位为彻上露明造。斗拱分布于四面檐柱之上,一周共设34朵,补间斗拱除明间为2朵外,其余皆为1朵。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里转双抄计心造做法,昂为琴面昂,并有假华头子,瓜子慢拱均为隐刻,耍头为蚂蚱头,稍间转角铺作与补间铺作做成鸳鸯交首拱,整体形状简洁古雅,保留了元代斗拱的基本特点。</p> <p class="ql-block"> 传法正宗殿虽历经多次维修保护,但仍然完整地保存了其原有结构形制、建筑风貌、材料工艺和别具特色的营造技法,是研究中国晋北地区早期木构建筑技术史的重要经典实例,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的清代重彩水陆壁画是永安寺的核心文化所在,共绘有各种人物882身,汇集儒、释、道三教造型,以传教的形式展示天、道、人的关系。壁画内容和悬空寺三教殿以及永安寺大殿绝脊中所反映内容均为“三教合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殿东壁的“化生天道图”上层由北向南第一至第十组内容,这幅长卷共绘水陆诸神84尊,讲述天藏王菩萨引领无色界四空天众、色界禅天众、大梵天王、欲界上四天主并诸天众、功利帝释天主并诸天众、东方持国天王众、南方增长天王众、西方广目天王众和北方多闻天王众等诸神远离三途苦果,消除一切业障,享受喜福的因缘故事。而天藏王菩萨是元代上等社会信仰萨满教中“天神”的化身,是统领日月山川风雨雷电一切神灵之主,在水陆壁画诸神中有着至高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殿东壁的“道化十方图”上层由北向南第十一至第十七组、东壁中间层、南壁殿门东侧上层和南壁中间由东向西第一组内容,这幅长卷约24.57米,共绘水陆人物193尊,画中讲述了北极紫微大帝、太乙诸神五方五帝、日月光天子、金木水火土星真君、罗睺、技都等诸神从迷茫中觉醒,脱凡胎入神道后远离恶习,从而呈现出身体康泰、长生不老的相貌。</p> <p class="ql-block"> 殿北壁绘十组明王图像,这组图像共37尊人物、14尊瑞兽,它们分别为不动明王、无能胜明王、大力明王、步掷明王、马头明王、德迦明王、降三世明王、大笑明王、甘露军咤明王、大轮明王,依据佛教密宗理论,诸佛可显化为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三种身形,其中明王为佛的教令轮身,所谓教令轮身即菩萨受佛之教令而化现为忿怒威猛形相,以摧伏邪魔,由此可见,明王所呈现的是忿怒威猛的相貌特点。这10尊明王怒发冲冠,多头多臂,身骑虎、象、狮、龙等猛兽,手持法器,表现出惩治恶人时的忿怒形象。</p> <p class="ql-block"> 殿西壁的“厚德载物图”上层由北向南第一至第十四组内容,共绘水陆人物72尊,这十四组长卷描绘了五岳神众、四海龙王众、江河淮济四渎诸龙神众、五湖百川诸龙神众、波池井泉诸龙神众等诸神在持地菩萨和后土圣母的庇佑下添加福德,使水陆通畅、车船平安、风调雨顺,一切呈现和谐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寺内还有面积186.912平方米的元代壁画(明、清均有补绘),大型水陆法会“永安祈福图”,全寺壁画计有儒、释、道各类人物895尊,计135组水陆故事,形成八幅长卷,绘画工整有序、工笔重彩、沥粉描金,历经沧桑依然妍丽多彩、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殿内明间梁架间有木雕天花藻井,四周为悬塑天宫楼阁,结构玲珑,精巧美观。</p> <p class="ql-block"> 大殿大木作减柱造法、梭柱造法、小木作上昂造法、庑殿顶假错推山造法及隐刻梭状翼行拱等独特的营造技艺。是历代文人雅士赋诗题咏的宝地,更是研究晋北地区古代寺庙选址与寺庙古典园林历史所不可或缺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 东西配殿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青灰筒瓦盖顶。东、西垛殿各三间,硬山顶,青灰筒板瓦布顶。</p> <p class="ql-block"> 永安寺以其宏大的建筑、精美的壁画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研究金元时期建筑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千百年来成为浑源古城及周边地区广大民众每逢岁时节令举行庙会活动来感恩过往、乞求福报、憧憬未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是承载古老祭祀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是国内外的重要历史文化游览研学胜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悬空寺</b></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现存的的建筑主要在明清时修建,这一时期的悬空寺处于鼎盛时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又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坐西朝东,木质框架式结构,面向恒山。由佛堂院、南楼、北楼、悬空栈桥和寺前平台组成。面积不大却包含三教,释迦牟尼(佛教)、老子(道教)、孔子(儒教)的雕像共居一殿,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是悬空寺区别于其它寺院最独特的特点。有六座宫殿,四十余间阁楼殿宇,主要殿宇有三宫殿、三圣殿和三教殿,三教殿是建筑的最高点,离地面距离为90米。</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庙矗立在悬崖壁的半腰位置,嵌入了岩层断裂所形成的凹陷之中。整个建筑群沿着山峰的南北走向逐渐升高,完美地呈现了道家修炼境界逐渐提升的神圣过程(在道教中称为化境)。寺庙依山而建,背靠岩壁,寺门面向南,以西为正。石崖顶部突出的部分犹如一把伞覆盖古寺,而崖壁的凹陷部分以及两侧突出的山崖则缓解了风势,避免了雨水的冲刷。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圆觉寺</b></p> <p class="ql-block"> 圆觉寺,俗称小寺,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明清时均有修缮。现存为两进院布局,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砖塔、正殿等。圆觉寺塔,俗称小寺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是大同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密檐塔,明朝成化年间(公元 1465 — 1487 年)重加修缮。砖塔全称“释迦舍利塔”,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塔顶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园光、宝珠,铁刹尖端有一翔凤,翔凤亦能随风转动,千百年来旋转不息,是古代精巧的天然风向标。</p> <p class="ql-block"> 据乾隆《浑源州志》载:“……凡九级,磨砖为之,近见无过百尺,数十里外望之,俨在霄汉,州人传为灵迹焉”。塔顶置莲花式铁刹,顶端立铁铸翔凤(相乌)一尊,可随风旋转,辨识方向,是研究古代气象学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 塔身下直、上尖,呈圆锥形,第一层居塔座较高,以后各层,层层紧收,到第九层突然升高,作为同第一层上下对应。每层檐角皆悬挂风铃,共有风铃72个,风动铃响,夜深人静之时,铮铮响声,象一首交响乐曲。</p> <p class="ql-block"> 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塔座高约4米,也是效仿木结构建筑的。塔座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其中有舞乐人像40个,有的作长袖舞,有的作长绳舞,有的手抱琵琶,有的撑羯[jié]鼓吹羌笛,有的拍击板,姿态各异,逼真动人,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雕刻的花鸟禽兽,也各具形态,楚楚动人。</p> <p class="ql-block"> 八百多年来,它一直风雨不动地屹立在恒山北麓浑源县县城内的圆觉寺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