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 绚丽画卷

自由之家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7日我们与同事、朋友一行6人从北京启程,搭乘南航班机飞往贵阳,开启黔西南夏末秋初的休闲之旅,全程共计10天,于9月5日自贵阳搭乘南航航班返回北京。</p><p class="ql-block">8月27日中午准时降落贵阳龙洞堡机场,随后从一嗨租车公司机场店提取事先预订好的一台丰田格瑞维亚商务车,直接自驾前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两地距离340公里,行程大约4小时,于当天下午6点左右顺利抵达兴义市预订好的酒店。</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兴义市停留了4个晚上,然后驾车返程先到安顺市停留2个晚上,再回到贵阳停留4个晚上。期间主要游览了兴义周边的万峰林景区、峰林布衣景区,万峰湖景区,马岭河峡谷和瀑布群景区,阳光谷旅游度假区,兴义市内的美食步行街等;兴义到安顺之间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安顺周边的黄果树大瀑布景区,高荡千年布衣古寨,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天龙屯堡;贵阳周边的青岩古镇、花溪夜郎谷,贵州省博物馆,黔灵山公园,甲秀楼,翠微园,青云市集。</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一年内第二次来到贵州省旅行,第一次还是2024年12月从湘西进入贵州省铜仁市的梵净山,一路向南镇远古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凯里市、下司古镇、西江千户苗寨、荔波古镇、大小七孔桥景区、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p><p class="ql-block">两次贵州之行感受越发深刻,从自然环境到人文历史、从多民族的繁衍与共生到当今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到现代化的高端科技,从一条溪流之上的古老石桥到横跨云端天堑的钢索大桥,一个多彩的贵州从容且自豪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幅绚丽壮美的巨幅画卷正在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山峦不语,江河无声,历史留音,天地为证。</p><p class="ql-block">贵州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是生命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早期人类的宜居家园,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十三个行省,也是多种观念、文化和制度的诞生地和试验田。</p><p class="ql-block">这里六山磅礴,六水绵长,山水相依,天地人和,各族和睦,城乡和美,每天都在书写着团结进步、奋发向上的中国故事。</p><p class="ql-block">贵州的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方热土上的创造与实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贵州智慧。</p><p class="ql-block">2015年初正式对外开放的贵州省博物馆新馆藏品总数有8万余件,民族文物、贵州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时代出土文物、反映地方历史人文和文化多样性的各类文物为馆藏亮点,其中中国苗族服饰库和中国苗族银饰库的藏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一。</p><p class="ql-block">具有贵州多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大楼采用多种颜色进行装饰,凸显了多彩贵州的寓意,为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认识贵州打开了一扇窗,走进贵州开启了一道门。</p><p class="ql-block">鉴古知今,黔途无量。</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圆形网文彩陶,其造型之优美、图案之精细很难让人相信出自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彩陶。</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彩陶。</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人的下颚骨。</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不对称形青铜钺,可见当时青铜器铸造工艺之精湛。</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的铜马车,充分展现了汉代手工艺水平的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汉朝时期带有不同花纹式样的砖。</p> <p class="ql-block">宋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其精美绝伦的蜡染技术和手工制作,以及保持数百年的不腿色令人叫绝,这件艺术品是贵州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贵州省博物馆排首件的镇馆之宝——北宋名相韩琦的信宿帖,曾是乾隆三希堂的藏品。卷轴上盖满了各种皇家印章,包括“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等,甚至还禁止出国展览。</p> 明朝宣德年制青花瓷碗,碗内外壁绘有牡丹、番菊、石榴花团。 明朝万历年制黔府青花罐。 <p class="ql-block">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一行专程来到贵州省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缅怀当年抗战前辈们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以至流血牺牲。</p> <p class="ql-block">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公路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以60度斜坡构筑24个"S"型连续弯道为特征,全长4公里。</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公路设计工程师邹岳生。</p> <p class="ql-block">这里古称“鸦关”,明清时期为蜿蜒的古驿道,且留有石刻及茶亭遗迹。有明代的诗句曰: “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黔滇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所以这里成了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p><p class="ql-block">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美军第1880工兵营参与维修了这条公路,因此这里也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在二十四道拐公路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座“二十四道拐展览馆”,以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详细讲述了当年二十四道拐在抗战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故事,下面就摘要一些馆内的图片以做纪念。</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展览馆”前有一座雕像,表现了当地参与修建公路的民工与美军人员互动的风趣场景。</p> <p class="ql-block">一起参与修路的驻军士兵。</p> <p class="ql-block">修路场景。沿线当地民众积极参与,在陡峭的岩壁开山凿石。</p> <p class="ql-block">驻军与沿线群众一起修路。</p> <p class="ql-block">未修筑二十四道拐前的鸦关。</p> <p class="ql-block">1936年竣工后的二十四道拐。</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执行运输任务的车队。</p> <p class="ql-block">运输物资途中。</p> <p class="ql-block">战火友谊。一位盟军士兵和修路民工相互点烟。</p> <p class="ql-block">少年出征。中国远征军12岁少年兵。</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老兵陈友礼。</p> <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9日9时,中国战区南京受降大典在南京召开,何应钦(贵州兴义人)作为中国军政代表签字接受日本投降。</p> <p class="ql-block">咱们在二十四道拐的抗战公路上也来一次微型的阅兵仪式。</p> <p class="ql-block">“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如此描述贵州兴义的万峰林景区。这里被誉为十万大山,环望四周峰峦叠嶂,高低错落,移步换景,风景如画。</p><p class="ql-block">从地质学家的专业角度来说,景区内多属于地中山岩溶丘陵盆地,四周地貌分异明显,东、西部为峰丛林山地,南北为大型谷地。区域内地势平缓,相对高差小于200米,属于世界锥状喀斯特峰林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具有“世界喀斯特遗产”之称。</p> <p class="ql-block">在与当地村民的闲聊中了解到,这里每年种一季油菜,一季水稻。春节过后田间就会开满了油菜花,到处都是一片片的金黄色;到了夏末秋初(8月底9月初)农田阡陌,黄绿相间,空气中又弥漫着浓浓的稻花香,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p> <p class="ql-block">远看山峦葱郁,峰林跌宕,近处村舍与农田相互环绕,阡陌的稻田里或黄或绿构成了画家手里的调色板,白墙黛瓦的村舍点缀其中,村间的小路像一条丝带蜿蜒曲折伸向远方,这不就是画家笔下的一幅惊世之作吗......</p> <p class="ql-block">这里被称为“日月田”。</p> <p class="ql-block">这里被称为“八卦田”。</p> <p class="ql-block">这里又被称为“福”字田。当然田间的“福”字可不是上帝写的,是村民们种植的一种黑稻。</p> <p class="ql-block">看看美女们就站在那个大大的“福”字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福”字在田里,“幸福”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在群山环抱中击水畅游,把自己融入在缘分的蓝天里......</p> <p class="ql-block">金色的霞光散落在跌宕起伏的山坡上,半山腰或山脚下吊脚楼层层叠叠,环绕在蜿蜒的湖边,清澈的湖水倒影出其婀娜多姿的形态。这里是峰林布依景区,一个集自然景观与布衣族文化风俗于一体的宝藏之地。</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孤峰、石笋、石芽、漏斗、溶洞等自然景观,宛如大自然的艺术品;还有布依古寨、浪哨湖、吊脚楼、布依非遗艺术文化街等人文景观,充满了浓郁的布依风情。</p> <p class="ql-block">穿过宅门沿着青石板路漫步走进布衣人的寨子,极具传统风格的木质吊脚楼矗立在两旁,各式店铺琳琅满目,各种纯手工制品令人目不暇接,能让你充分体验到布依族不一样的烟火。</p> <p class="ql-block">七转八拐来到景区内的美食一条街,诱人的香气从各家的门窗里飘散到大街上,一下子触动了人们嗅觉细胞的敏感神经,任谁也找不出不进店大饱口福的理由。</p><p class="ql-block">这里仅隆重推荐羊肉粉、牛肉粉、葱油饼和布依族八大碗,而其他更多当地特色美食还需要各位驴友们自己去寻找哦。</p><p class="ql-block">天下美景不容错过,身边美女不容错过,贵州美味亦不容错过呦。</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缕阳光在不知不觉中躲到了峰林的背后,天上的星星开始眨起了眼睛,璀璨的灯光从门窗中穿透出来,勾勒出吊脚楼的框架,街道、石桥、宝塔都被美轮美奂的彩灯映衬出迷人的景色,篝火在音乐的伴随中劈啪作响,最传统的打铁花不时的升腾在夜空中像朵朵绽放的烟花,人们围着篝火纵情的唱啊跳啊,一张张欢乐的笑脸在篝火的映照下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万峰湖位于云、桂、黔三省区的交界处,距兴义城南28千米,湖水面积为176平方千米,蓄水102亿立方米,湖区面积为816平方千米,相当于2个洱海、26个滇池、76个西湖那么大。在内国是仅次于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位居第五的五大淡水湖之一,还是第一大人工淡水湖。</p> <p class="ql-block">万峰湖形成之前,这里是古老的南盘江流域。</p><p class="ql-block">万峰湖,别名天生桥水库,是天生桥高坝电站建成后蓄水形成的淡水湖,归属珠江流域。</p> <p class="ql-block">万峰湖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成员景区。</p><p class="ql-block">中国万峰湖野钓大奖赛,是经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的全国群众性体育固定赛事,自2007年首届大赛以来,每年举办一次。</p> <p class="ql-block">万峰湖中有一座当地私人投资在湖中一座小岛上兴建的哥特式城堡——吉隆堡。</p> <p class="ql-block">由于万峰湖荡漾在重峦叠翠的锦绣万峰林当中,故得名万峰湖。</p><p class="ql-block">万峰湖景区主要景点有:水上石林,神龟上山,雄鹰展翅,双驼迎宾,水破山门,藏宝洞,野猴山,手爬岩等。</p> <p class="ql-block">去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马岭河峡谷集雄、奇、险、秀为一体,谷长</p><p class="ql-block">74.8千米,谷宽50—150米、谷深120—280米。</p><p class="ql-block">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被剖削深切的一条大裂地缝,峡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水帘壁挂,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马岭河发源于乌蒙山系白果岭,上游叫清水河,中游因两岸有马别大寨和马岭寨而称马岭河。在海拔1200米的坦荡平川上切割出长达74.8千米的马岭河峡谷。湍急的河水将地表切开成一条裂谷,由上往下看是一道地缝,由下往上看是一线天沟。</p> <p class="ql-block">由于“千泉归壑溪水溯蚀”的作用,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峡谷奇观。景区中大小瀑布百余条,有规模宏大、气势壮观、错落有致的石灰岩瀑布,如万马咆哮瀑、珍珠瀑、间歇五叠瀑等,形似银河决口,壮如万马奔腾,声震峡谷,令人震撼;有细如珠帘,柔似少女,袅袅娜娜,悄无声息,由天而降。</p> <p class="ql-block">沿着栈道漫步在马岭河峡谷,会深切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峡谷深幽,栈道攀崖而行,曲曲折折,引人入胜。沿道而行,如进画中,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两岸众多支流因下切速度滞后于主流,形成了上百条高逾百米的瀑布坠入深谷之中。峡谷平均宽度和深度都在200-400米之间,最窄处仅50米,最深处达500米,如此之窄,又如此之深,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就是云贵高原喀斯特风光不可多得的一个典型而完美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云奇石更奇,奇绝画难比。写奇唯有诗,诗在空山里”。的确,马岭河峡谷就是空山里的一首诗。</p> <p class="ql-block">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戍田垄,枝发云贵三千里守望家山。</p><p class="ql-block">滇喉屯甲源出洪武十四年,黔中寓兵留长华夏千秋史。</p><p class="ql-block">以上两幅对联是分别书写雕刻于天龙镇牌楼和天龙屯堡大门的两侧,简明扼要的阐述了天龙屯堡的来历和用意。由此可知,六百多年前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肃清元朝在云南的余孽梁王,专门派出一只军队前往云、黔交界地带驻扎,且西出云南彻底剿灭了梁王,平定了西南边陲。</p><p class="ql-block">随后这只军队就奉命屯驻在今天的贵州安顺平坝区戍边,并以附近天台山和龙眼山各取一字将原名“饭笼驿”改名为天龙屯堡。</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600多年过去了,天龙屯堡古镇现仍有1000余户人家,以陈、郑、张、沈四大姓为主。他们接续着明代江南汉族地方文化,以传统汉族文化的姿态屹立在黔中大地上。古镇人如今仍在语言、服饰、建筑、宗教信仰、生活风俗、饮食文化等方面,保留着六百年前的传统。“凤阳汉装”、“弋阳高腔”、“屯堡地戏”等无一不体现着这种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屯堡妇女忠实守护着屯堡文化,一身奇异的“凤阳汉装”一穿就是600多年,展现出大明朝江南女子的独有风韵。</p><p class="ql-block">凤阳汉装的式样为大襟长袍,颜色一般为青、蓝、绿色为主,长袍的领口,袖口和斜襟处用彩线和另一种颜色的布条滚绣装饰,袍长及小腿,裤一般为蓝色长裤,腰系飘带。</p><p class="ql-block">屯堡妇女的装饰也很特殊,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就是: “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shào shào),脚上两个翘翘。”</p> <p class="ql-block">镇子里的这座“驿茶站”看上去应该有不少年头了,由此可知现今的后人们始终怀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接续传承之心,把天龙屯堡古镇做成了明代屯堡文化的活态遗存。</p> <p class="ql-block">屯堡里一家很具特色的石木结构民居二层小楼,随着风雨的侵蚀面漆虽有些脱落,但房屋结构坚实简洁,楼梯旁底层留有一扇小门,却原来是......</p> <p class="ql-block">屯子里悠闲自得的老人,嘴里抽着旱烟,背篓里堆着山货,如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p> <p class="ql-block">在天龙屯堡居然还深藏着一座元末明初的大富豪沈万三的故居,初见这座石屋石院时心存疑虑,经过查证有传说: 洪武六年朱元璋攻苏州城。当时,张士诚之所以能固守苏州达八月之久,是因为得到苏州富民在财力上的支持。作为苏州富民之首的沈万三,当然出力非凡了。城破之后,朱元璋对苏州富民甚至老百姓恨之入骨,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p><p class="ql-block">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形势的严峻,只能拍皇帝的马屁以求得太平。先是出资修筑整个南京都城的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得到朱元璋的颁奖。随后沈万三索性想趁热打铁,请求出资犒赏三军,这一下拍到皇帝的马脚上。朱元璋大怒: “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好在马皇后还算清醒,觉得有点过分,劝道:“不祥之民,天将灭之。陛下何诛焉!”。沈万三才算保住小命,但死罪饶过,活罪难逃,被发配云贵西南边陲,最后客死他乡。</p><p class="ql-block">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沈万三生于元朝死于元朝,根本就没见过明太祖朱元璋。</p><p class="ql-block">查无实据,死无对证,无奈也......</p> <p class="ql-block">九月的天龙屯堡又迎来一个秋天的收获季节,高粱是贵州酒业必不可少的原料,是精酿原浆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快要离开屯堡的时候,看到夕阳照耀下的一处拐角的石墙上挂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60-70的一段回忆”。心中突然有了一点感触,看来这夕阳红已经属于60-70后了,我们50后已经被淡忘了,忽略了。</p><p class="ql-block">忽然间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中的两句:</p><p class="ql-block">‌“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镇里喜爱文艺的年轻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充分表现出她们的乡音、乡情,自多情。</p> <p class="ql-block">贵州安顺黄果树大瀑布果然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黄果树大瀑布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属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南盘江支流、北盘江支流、打帮河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p><p class="ql-block">其特征是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点型瀑布。</p> <p class="ql-block">高荡古寨,百年沧桑。</p><p class="ql-block">世外桃源,千年布依。</p><p class="ql-block">据布依族传说因伍姓族人寻羊发现山泉而定居,后与杨姓共同发展形成现存格局。因"山高水高"地形特征得汉语名"高荡",布依语称"瓮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成型于清代的布依族传统村寨,现存有200-650年历史的石木结构杆栏式石板房建筑群,完整保留了"一正两厢,四面开窗。"的建筑格局,以及古寨中石板路、古井、古桥、古堡等历史遗存保存完整 。</p> <p class="ql-block">高荡千年布衣古寨的文化价值在于,作为布依族第三土语区代表性文化遗产,先后入选了: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寨,以及其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形成的“山—寨—田—水”的完整生态景观体系。</p> <p class="ql-block">布衣样的诗和远方——群山环抱中的高荡千年布衣古寨。</p> <p class="ql-block">布依族服饰多采用自织自染的土布,面料以青蓝色为主,搭配红、黄、白等色彩,形成独特的蜡染、刺绣图案。男子服饰以青蓝色为主,搭配白色或花格头巾;女子服饰则以大襟短衣和长裤为主,衣襟、袖口、裤脚镶有彩色花边,头巾多为花格或印花设计。</p><p class="ql-block">女性常佩戴银手镯、耳环、项圈等饰品,头巾末端绣有鲜艳图案。部分女性还会在胸前佩戴绣花围腰,整体风格既保留传统又兼具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家家都是这种淳朴的石木结构干栏式石板房,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袭仍使用至今,不得不令人赞叹布依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同时留给后人这般沧桑凝重的历史痕迹和恒久不灭的怀旧记忆。</p> <p class="ql-block">梭椤河古桥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81年),全部采用石头砌筑,至今已有660多年的历史仍坚固如初。桥下梭椤河水终年潺潺流过,滋养着寨子周围的百亩稻田。</p> <p class="ql-block">淳朴静谧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韵味绵远的人文气息、古朴的石头建筑共同汇成高荡千年布衣古寨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来到这里追寻、探究、发现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群山环抱,树木参天,溪水潺潺,炊烟袅袅,稻米飘香。漫步在古寨村外的稻田里,沉浸在浓郁的稻花香中,环顾四周秀美的自然风光映衬着古朴传统的石板老屋,千年布依百年古寨,仿佛都在讲述着一个时光漫漫、岁月悠长、由古而今的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现今距贵阳市南30公里的青岩古镇为明清两代的军事重镇。明洪武六年(1373年)因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于是设铺和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军远征滇黔,在黔中腹地驻军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p><p class="ql-block">明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即今青岩城的雏形。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现仅存南门和北门。</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城内面积为3平方千米,街巷用石铺砌,民居也是石砌的围墙、庭院。整体布局沿袭明、清朝代格局,保存完好的朝门、腰门以及瓦屋面、重檐悬山、花木门等均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城墙在山岭上环绕,绵延约两千米。几座城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无存,仅剩南北两座城门依然屹立在山岗上。雄关漫道,沿石级而上,城楼高耸巍峨。古驿道依稀可见,蜿蜒起伏在视线中的田野上。</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临街的铺面,多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小屋,屋顶盖着青瓦,门前挂着招牌、幌子,从前在客栈门前还悬挂“鸡鸣早看天,未晚早投宿”的灯笼。</p><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大户人家的院落并不十分阔绰,一般是三合院,有小朝门、石院坝、花坛、石凳、小轩窗,简朴宁静而有书香气。小巷子里则住着寻常百姓家,巷子两边的墙多用毛石堆砌或用土筑,墙上布满绿草、青苔,偶尔伸出几枝花果,恬淡而有山野味,显得年代相当久远。</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温柔的阳光撒在贵阳市中心区黔灵山公园主峰大罗岭的观景台上,这里海拔1396米,有黔南第一山的美称。站在这里可以眺望整座贵阳市。</p><p class="ql-block">黔灵山公园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和植物于一体,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公园里有树木花卉1500余种,各类中药材1000多种,鸟类多达102种,还有黔灵山的猴子时刻伴随在游客的身边,一对古灵精怪的眼睛总是盯着游客手中的装物袋,一双贪婪的黑手随时抢夺游客丢来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远眺山峰此起彼伏,山林茂密葱郁,峡谷层层叠叠。贵州最拿的出手的就是高山峡谷,也因此有数不清的大桥和隧道,更有桥面最高、跨度最大的花江峡谷大桥,被称为世界山区峡谷“横竖都是第一”的大桥,还有公路、铁路隧道总计长度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p> <p class="ql-block">近观贵阳市区,高楼林立,错落有致,与云对望,与山呼应。更加彰显了贵阳乃至整个贵州在政治、经济、科技、交通、民生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和强进动力,以及未来在环境、量子、算力、绿色能源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的更大空间。</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就知道“夜郎自大”的成语典故,其寓意就是比喻人因见识短浅而狂妄自大,脱离实际。但并未认真研习这个成语典故的出处,这次恰巧来到贵阳花溪夜郎谷景区实地触碰到“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典故。原来“夜郎自大”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西南夷列传》‌,该篇详细记载了夜郎王与汉朝使者的对话,成为这一成语的原始文献来源。‌</p><p class="ql-block">典故发生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2年),汉使出使西南夷地区,夜郎王因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询问汉使:“汉孰与我大?”(汉朝与夜郎哪个大)。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录此事,揭示夜郎国虽为汉时西南地区最大部落之一,但仅相当于汉朝一州之地,却因无知而妄自尊大。‌‌</p> <p class="ql-block">夜郎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楚襄王伐夜郎的记载,其疆域覆盖云贵高原东部,北接巴蜀,南邻南越,东连楚地,西通滇国。核心区域包括贵州赫章可乐、六枝牂牁江等地。考古证据如赫章可乐遗址的青铜器及墓葬群(如“套头葬”)证实其存在。‌‌</p><p class="ql-block">与花溪夜郎谷相对的斗蓬山相传曾是夜郎王后继金竹司的住所。山顶上至今仍保留着古夜郎屯堡的遗址,花溪夜郎谷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花溪夜郎谷是在贵州喀斯特地貌基础上,依托本土文化,集傩文化、屯堡文化、石建筑文化为一体打造的石谷景观。</p><p class="ql-block">1994年,宋培伦受美国南达科他州疯马山创作者、雕刻家克扎克“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所激励,回国后完全由其个人出资打造了花溪夜郎谷。</p> <p class="ql-block">宋培伦(1940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家,以创建夜郎谷闻名。他早年以漫画和木刻艺术成名,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4年,他放弃国外大学教授职位,回国后开始建造夜郎谷,耗时20年打造占地200多亩的石头艺术群落。夜郎谷融合傩面图腾柱、石板剧场等200余处景观,采用废弃材料和原生态建筑工艺,以艺术形式重构古夜郎文化密码。</p><p class="ql-block">宋培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艺术与自然共生,夜郎谷至今仍在持续建设中。该作品2016年被《华盛顿邮报》报道后成为国际知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宋培伦带领当地群众用石头打造夜郎谷,人脸雕塑几乎全部用石头制作,眼睛的突出部分就是当地废弃的破陶罐,造型很夸张。宋培伦将石头雕塑与周边山水融为一体,打造成文化旅游产品,称之为大地艺术或者环境艺术。夜郎谷的独特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p><p class="ql-block">经过发展,曾经人迹罕至的废矿坑成为旅游打卡的网红点。每年来夜郎谷的游客数以百万计。</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8号,地处南明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设楼宇,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遗存。</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是1598年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巡按应朝卿所倡建。始建初衷,是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希望贵州“科甲挺秀”,建此楼供年轻学子们读书,改变贵州人才稀少的局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巡抚裴宗锡重修,题写楼额,并在浮玉桥上增建涵碧亭。宣统元年(1909年)毁于战火,巡抚庞书鸿重修。现存建筑为贵阳市人民政府1982年修葺,并在楼东增建月台。</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式建筑,飞甍翘角,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12根石柱托檐,护以白色雕花石栏杆,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浮玉桥为九孔,长90余米,称“九眼照沙洲”,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现能见七孔,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字,桥南有古建筑群“翠微园”。</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是闹市中的清幽之地,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p><p class="ql-block">为寻胜地一登楼,四面云山尽入眸。</p><p class="ql-block">多少春光题不出,栁烟轻宕小桥头。</p><p class="ql-block"> 《壬午仲春登甲秀楼》</p><p class="ql-block"> —— 清代文人吴达善</p> <p class="ql-block">翠微园,又名翠微阁,旧名观音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巷。始建于明代,具体时间不详,始建可追溯至明宣德年间(1425—1435年)。</p><p class="ql-block">翠微园占地4000多平方米,依山临水而建,以中轴线掘山筑台,逐层上升,两侧以同廊假山相连。园内有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三座阁楼。拱南阁居中,左右两侧分别是翠微阁与龙门书院,阁楼有长廊和花墙围绕。整座园林虽占地面积不大,但整体布局建造精致灵动,环境优美清净,融合黔南文化于江南园林建造风格之中,似与江南苏州园林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园内长廊弯曲回转,曲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窗棂雕花精美细腻,花纹寓意讲究且含有意境......</p> <p class="ql-block">翠微园中的翠微阁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结构简化、布局严谨,且兼具江南园林的风格,装饰精湛、小巧玲珑。</p><p class="ql-block">翠微阁是一座面阔三间的两层重檐歇山卷棚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阁楼依岸凌水,有“半面山楼,半面江楼”的美誉。整体灵秀飘逸、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搭配精美的雕花门窗,体现了明清建筑的古朴典雅与精巧细腻,同时又与周围的园林景观相得益彰,展现出江南园林的灵韵与雅致。</p><p class="ql-block">以下几幅摄影供大家赏鉴......</p> <p class="ql-block">贵阳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活动;春秋战国至汉初,贵阳地区属古夜郎;汉代设牂牁郡,明代设贵阳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设贵阳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县建市。</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后,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西部数字经济创新基地,全国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气象学会曾授予“中国避暑之都”的牌匾和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贵阳市,简称“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南明河缓缓流过城区,是国家首座森林城市。有甲秀楼、翠微园、青岩古镇等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青云市集是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的标志性文旅地标,由原贵阳针织厂厂区改造而成,融合复古工业风与现代潮流元素,集美食、文创、娱乐于一体,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次,是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p> <p class="ql-block">前身为30余年历史的青云路夜市及老厂房,2021年升级为占地60余亩的综合街区,以“老贵阳,新调调”理念传承历史并注入现代活力。</p><p class="ql-block">这里涵盖了餐饮、文创、酒吧、电竞等300余家商户,包括60余家贵州首店及非遗品牌。</p><p class="ql-block">区域内整体设计风格‌,除保留原有工业风建筑形格局外,还融入了“九门四阁”的历史元素(如青云门、图腾柱),打造复古与未来感并存的视觉场景。‌‌同时设置打卡点(如悬壶灯巷、集章装置)等,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充分利用现代照明设施营造多彩、梦幻的夜间灯光氛围,让人置身在一个五彩斑斓、惊喜不断、饕餮美食、赏心悦目的人间烟火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