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老师(上)

金溪山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小时候,村里没有剃头老师,而住在几十里外的剃头老师,都是挑着剃头担上门。剃头担一头热,一头冷,很重,装着火炉、烧水壶、脸盆、竹椅、理发刀具、镜子,是一整套剃头所用的器具。剃头老师有时在城里走街串巷,有时在偏僻的乡村转悠。进村后一声声“剃头——来!剃头——来!”的吆喝,声震百十米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了村,剃头老师寻一个既位于中心又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放下剃头担,点火烧水。老主顾们听到熟悉的吆喝声,都会跑过来。剃头老师见惯了这样的场面,慢条斯理地给要剃头的人围上白围罩,系紧领口,防止剃下的头发落入衣内。剃头老师的记性特别好,对老顾客,不用开口问,脑海中就存着顾客的发型资料,拿起剃刀或轧剪,三下五除二,极其麻利。对新顾客,剃头老师会用手摸一摸他的头骨,然后建议该剃什么样的发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剃头有剃光头、平头、圆头的,讲究一点的,还可以剃西洋发、大包头。光头又分剃光头和轧光头,用剃刀刮的叫“全光头”,用轧剪轧的叫“半光头”,半光头还留着发楂。剃光头的一般是老人、小孩和瘌子。平头分大平头、小平头,圆头也分大圆头、小圆头。赶时髦的人会剃西洋发。西洋发是往两边刮,将头顶的头发向左右两边分开,出现一条清晰的头路。以头路两边的头发偏多还是偏少,分为三七型、四六型两种。选择剃西洋发的人,为了更好看,还会在头发上涂抹凡士林。大包头则是将长发向后梳,包住整个头部,露出高高的额角。头剃好,再用热水洗头,洗好头后,接着给中老年顾客刮胡子、修面。那时有不成文的规定,没有结过婚的青年人,还不能算大人,不能修面。修过面的人,胡子、面毛会变粗变硬,胡子还会变黑,人就显得成熟了,但也显得老相了。不用刮胡子修面的人,每次收一角钱;需要刮胡子修面的人,每次收一角五分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有个后生,身高一米七,相貌也好,讲话文文气气,在中学读书。村里人都说,这个后生以后一定有出息。一日,后生和村里伙伴上山砍柴,被蕲蛇咬了一口,送到医院,医生一看整条腿都是紫黑色的,当机立断,决定截肢保命。命是保住了,失去一条腿的他,只能用两根拐杖支撑着走路,不要说前途,连下地劳动都不行了。最后,有人给他父母出主意,村里正缺一个剃头老师,不如让他去学剃头。父母亲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便把他送到镇里,让他拜师学剃头。剃头老师需要一天到晚站立着,而村里后生只有一条腿,可想而知,他学剃头,吃了多少常人想不到的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特制了一条高凳,剃头时单脚立地,半边屁股坐在高凳上,支撑住身体。那时还没有能旋转的剃头椅,他只能拉着高凳围着顾客转。就这样,日熬夜熬,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终于出师,在村里开了爿剃头店。他家有两间平房,一间是卧室;另一间,前半间是剃头店,后半间是厨房。记忆中,开业那天,为了营造声势,家人还特地为他放了三只龙凤炮仗。剃头店不大,但布置得清清爽爽,正面墙上挂着一面大镜子,作板上有序地放着理发工具,一边摆着面盆架,放着洗脸盆、毛巾、肥皂等,一边柱子上挂着剃刀布。大镜子前放着一把供顾客坐的竹椅,一个他自己倚仗的高凳。因本地村民喜欢京剧,两边墙壁上贴着京剧《红鬃烈马》《龙凤呈祥》等戏曲画报,墙边放着几条供顾客坐的木制长凳。后生剃头水平高,又读过不少书,能说会道,因此大家都喜欢去他那里剃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他居住的村庄加上隔壁村,共有350多户人家,近2000人,虽然剃头费每次只收五分、一角,但长年累月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那些风吹雨淋、摸六株赚工分的农民,一天也只有几毛钱进账。他又善于精打细算,很快另造了一间剃头屋,装点得更像样,还增添了报刊、图书、象棋、军棋等。村民们不下地劳动时,都会集聚到他那间剃头屋里讲百谈、读书、看报、下棋。很快,有人上门为他提亲说媒,他又顺利娶妻生子。就这样,凭着一手剃头手艺,他家成了当地响当当的一户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