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散文文友会】素秋寒露重

邱元胜

<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听老人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p><p class="ql-block"> 就在立秋时,就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的说法。秋深到寒露了,别说十场,二三十场秋雨都落在了庭院里了。到这个季节,在青藏高原即便是浑身是火的汉子,也已经架不住天气的寒冷,至少早晚时分都穿上了厚衣服。</p><p class="ql-block"> 一场秋雨一场寒,那是古往今来秋天的一种常态。每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时,还是不免小有激动,也有些许伤感。</p><p class="ql-block"> 秋露滴滴渐渐变得冰凉,催促着树木与叶片分离,也人小草蜷缩枯萎。寒露也沾我的衣襟和裤脚。</p><p class="ql-block"> 寒露至时,我得温酒一杯。与这个节气相遇,是缘分中的缘分,一定要以真心换真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一年还剩下七个节气就到头了。</p><p class="ql-block"> 坡上的树,叶落殆尽。水中幻影一弯明月,干涸继续蔓延。唯路边的菊花,满身是露,香气扑鼻装点着这个季节。</p><p class="ql-block"> 智慧超常的古人,创造节气的原意,是瞅准最佳时机,种好庄稼,养肥家畜。牛羊满圈粮满仓,不至于让一家老小饿肚子。一年十二个月,一个节气只半个月,而这十五天又分“三候”。实际上,气候变化是以五日为一节的。而且,以某种动物和自然现象的表象做定义的。</p><p class="ql-block"> 如寒露的三候是: </p><p class="ql-block"> 一候,即头五天,谓“鸿雁来宾”。鸿雁列队大举南迁,雁来为宾,随时准备尽宾客之礼。</p><p class="ql-block"> 二候,中间五天,曰“雀人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鸟雀少见,海边突现蛤蜊,贝壳纹路颜色与鸟相似。鸟雀疑为蛤蜊所变。</p> <p class="ql-block">  三候,即后五天,谓“菊有黄华”。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天地万物,独有菊花在阴气渐重的时候开放。</p><p class="ql-block"> 寒露节气,阵阵秋风丝丝凉,滴滴露珠薄薄霜。露结为霜,满目衰草萋萋。 人们的最后一梦,在草尖,在树枝。轻轻哈气,地窖里堆满过冬的食材,从春到秋的忙碌,终于尘埃落定。</p><p class="ql-block"> 人是感情动物,即情感左右着一切。而心情,时好时坏,犹如阳光明媚,也会偶有风雨。这个节气来临,就连南国也是寒意初露。而北疆,早已是深秋天寒。</p><p class="ql-block"> 秋色,在每个清晨洒落人间。昨日收获的满满自信,今早恰好派上用场。</p><p class="ql-block"> 洗漱完毕,对视一眼窗外耀眼的太阳光,且饮一碗自己熬制的高原风味的奶茶。</p><p class="ql-block"> 酝酿一阵情绪,心情豁然开悟,好一个爽字了得啦! </p><p class="ql-block"> 半年又半秋,秋风一缕迎面来,时光匆匆不停留。</p> <p class="ql-block">  秋雨一夜淅沥,给浩淼的河水,推波助澜。</p><p class="ql-block"> 山川的沟沟壑壑里,呆了亿万年的泥沙,随山洪倾泻而下。不过,泥浆只让岸边的水变得浑浊,便迅速沉淀。如此反复,已经淤得曾经的庄廓墙,还剩下最顶的一截。越明年许,即便把那坝口翻个底朝天,也难寻觅到小时候生活过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古书上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p><p class="ql-block"> “九月节”者,寒露节气也。此时的天气,比去了多时的“白露”要低得多,露水也更多,连白昼都带寒意,故,“白露”变“寒露”。</p><p class="ql-block"> 追忆往昔事,再叙今日情,流水淙淙缘远长,平安前行莫停步。走进十月的金灿里,踏入寒露的梦境中。狂风暴雨雷电销声匿迹,随深秋而来的是一抹冷静。</p><p class="ql-block"> 古人确定节气,方法有二:</p><p class="ql-block"> 普通老百姓,只掌握个大概,从上一个节气结束日,再数15天就是下一个节气。</p><p class="ql-block"> 而衙门里专门观测星象的,就得计算出相对精确的节气节点。用罗盘等工具,看北斗星的斗柄,寒露节气时斗柄指“戊”这个方向,太阳到达黄经195°。</p> <p class="ql-block">  传统的立法,与公历有点冲突,因此寒露节气不会确定在一日,但一定是在10月7日至9日这三天中交节。</p><p class="ql-block"> 为何是这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简而言之,月亮的运行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椭圆。这样,每年到达某个节点的时间就有十几、二十几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乙巳蛇年,风一程雨一路,从春梅开二度,到露结成寒凉。一季一夜,春捂秋冻,轻拂衣袖见霜寒,飞花逐月向晚秋。</p><p class="ql-block"> 寒露,已是深秋时令,承上秋分,启霜降。不论南方哥们想象到的,还是北方姑娘感受到的,是一个反映气候由凉变寒的转折性节气特征。</p><p class="ql-block"> 秋分日那天,天地凉热、长短均分。</p><p class="ql-block"> 这个季节,吃一口秋分菜肴,人世间的水深或是火热,很难分明。 </p><p class="ql-block"> 秋深处,百花已残,唯秋菊荡然心中。</p><p class="ql-block"> 寒冷,那是秋天的杰作,秋霜、秋风、秋寒、秋之韵味美。</p><p class="ql-block"> 自秋分起,我的家乡被冷空气笼罩,我又一把年纪了,身体火气锐减,早早穿上了秋衣。而寒露到来时,冷空气向南方蔓延。我已经到了黄海之滨,南北分界的越冬居所。脱掉外套,换上短袖衫。</p> <p class="ql-block">  此时,青海的高寒地区已经有入冬的迹象了,省城西宁,我们那个小区,昨天就有人呼吁早早供暖。而我同学的越冬地岭南,据说昼夜才拉开温差,秋燥也明显了许多。恰似北方的我们刚刚感受过的气候,寒露来时,也移到了南方。</p><p class="ql-block"> 毕竟南方临近热度,回到海南岛的朋友说,此时那儿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p><p class="ql-block"> 华夏泱泱大国,各种各样的风景风情,让人眼花缭乱。大江南北,火辣秋歌荡千里。五湖四海,欢声笑语眉梢喜。前些日子在青海,我轻咳一声唤来呼呼北风。秋深嫣然,绿浪远去,我自驾车载着妻子,带上青海高原的牛羊肉和酥油糌粑,只留背影在故乡。</p><p class="ql-block"> 热浪去,冷来袭,告别口罩秋衣秋裤棉门帘。到东夷,寒霜尚未来,秋水盈盈,暖意还在。我的日子,又从夏季开始。</p><p class="ql-block"> 秋已过半,寒露气温降。远方亲戚们,你是否做好了越冬的准备,让我不再牵念。今日,让我陪你沐浴一次秋后的寥寥暖阳,让我们共同创造健康与快乐。</p> <p class="ql-block">  他日,随那冷天寒月,踏上皑皑白雪覆盖的路途,捡拾寒气,抛掷远方。</p><p class="ql-block"> 寒露有露,天还未寒。如果我老犹未老,就让我心静如水。不论在纷乱的世间,不论人言如何嘈杂。我纵身一跃,跳出圈子,春赏杨柳,夏观荷花,秋思落叶,冬看雪花。</p><p class="ql-block"> 静静地坐在河边,听四季虫声。回到家,与墨为伴,与书结缘,闲来笔走游龙、随意挥洒,将心事抒发。</p><p class="ql-block"> 都寒露节气了,总觉得年华虚度了不少。垂暮之年的纠缠,已成满头银发。而这一年,已经所剩无几了,悲喜交加的时光里,躺上摇椅静静回首前尘往事。尔后,在昏黄的烛光下,婉转轻吟。读过去豪情壮志时的激扬文字。感叹似水流年,悲伤转瞬白头。盘点繁华,皆为梦幻。几曾知晓红尘如泥,人生如戏。</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上世纪六十几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原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