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莆田非遗民俗展示

秋叶子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4日,晴。</p><p class="ql-block"> 国庆中秋长假是全民狂欢的日子,各地纷纷举办民俗表演、美食展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吸引客流人气的同时,</span>推动了文化繁荣、经济发展。莆田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光是闹元宵就历经一个多月,各村镇节庆日子不尽相同,庆节方式各具特色。此行听说莆田涵江白塘湖公园长假期间有民俗表演,于是赶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午四点到达时,正好赶上东汾皂隶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  东汾皂隶舞源于唐代傩礼,经明代演变形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融合了中原礼乐与闽越战舞元素,</span>主要用于民间祭祀活动,兼具驱邪避灾与祈福功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  皂隶舞动作粗犷豪放、简单质朴,常见跺步、踢跳、转圈等基本动作,伴随“三步一鼓、五步一铃”的仪轨,配合锣鼓声势营造威猛气势。 ‌演员所戴面具‌承袭唐代“十二神”面具,以青、红、黑、绿四色区分功能(驱邪、镇恶、调和),采用竹编工艺,内衬苎麻布,眼部菱形开孔象征“天圆地方”。 ‌所穿服饰‌为黑衣红裤搭配草鞋,绑腿采用“万字不断头”几何纹样,暗含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文化。 ‌</p> <p class="ql-block">  同时展示的还有摆棕轿,这是莆田元宵期间最常见最疯狂的民俗娱乐活动。莆田各地几乎都有棕轿表演习俗,棕轿样式和材质有很大不同,重量也差别很大,重的几百斤,轻的仅几斤。尽管形式差异大,但每座棕轿顶部都会绑上棕叶,贴上象征不同姓氏、不同村落的神符,各村的棕轿都会放上一尊本村供奉的菩萨,由小伙子抬着,随队伍绕境巡游,每到一户人家就要进行棕轿表演。</p> <p class="ql-block">  摆棕轿表演形式包含绕火转圈、跳过火堆、沿街巡游等。莆田城厢区南门社区正月十五巡游规模最大,今天在舞台上表演的正是南门社区的队伍,只是没有火堆,缺少现场氛围感。</p> <p class="ql-block">  摆棕轿既娱神也娱人,带有一定体育动作元素。表演者随着锣鼓点节奏,或边走或边跳,或抬轿或摆轿跳步,既有腿部动作,也有手臂及躯干动作,既有直线又有曲线运动,是一种独特强身健体活动。而且表演者与围观者在活动中相互呼应,淋漓尽致抒发情感,不仅带来视觉冲击,还引发心灵震撼,人们在表达对神敬仰的同时也享受生活乐趣。</p> <p class="ql-block">  南门棕轿摆法与众不同,由两个青壮年抬着棕轿,在跑动中不停转动棕轿。一路上,42架棕轿轮番跳过一堆堆旺火,每到一个社就要为敬神表演。绕完6个社,队伍回到寿光义社大埕,代表6个社的六堆干草被点燃了。6支棕轿队同时上场,围着代表自己社的火堆表演,看谁摆得快转得猛。在四周锣鼓声和观众呐喊助威声中,小伙子们使出浑身气力不停地跑啊,转啊,火小了立刻添草,人累了马上替换,就是不能让棕轿停下来。在一波高过一波的摆棕轿竞赛中谁也不肯服输,直到100担干草烧完,正应了“新年火旺旺”愿望。</p> <p class="ql-block">  今年国庆期间,白塘湖公园举办“国庆中秋龙舟·美食文化周”活动,看点之一是一口直径3.5米、重达1500公斤的“天下第一锅”正式亮相。这是由莆田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提供,旨在展示莆田传统美食文化‌。该锅采用食品级不锈钢制造,配备无烟气化技术,比传统灶具节能50%以上,可容纳3000公斤食材,同时为4000人烹制美食。活动期间,每天午间和晚间各推出一道莆田特色菜,包括莆田卤面、兴化炒米粉、焖豆腐等16道不重复菜品,吸引了大量游客排队品尝‌。</p> <p class="ql-block">  看点之二是“天下第一蒸笼”展示。该蒸笼由市级非遗传承人黄进泉团队6人耗时20天完成。采用柳杉、山藤等天然材料,经历盘制腰箍、编织底座等30余道工序,全程无胶水金属固定。‌‌卷蒸笼技艺始创于明代嘉靖年间(约1530年),传承430余年,见证了“莆商走天下”的商业文化。‌‌蒸笼<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径1.3米、高5米,26层笼屉,可单次蒸制3000个包子,需两部吊车配合安装。‌‌</span>美食文化活动期间,每日现场蒸制状元包、龙舟包等特色糕点。‌‌</p> <p class="ql-block">  10月5日是龙舟预决赛,今天看到白塘湖上有数艘龙舟在热身练习。10月2日上午从玉湖公园出发,百艘龙舟竞渡,终点就是白塘湖。白塘秋月是莆田古今二十四景之一,中秋节前举办众多民俗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欢乐喜庆的氛围。赶上了就是有缘,难得看到非遗民俗展演,幸哉!</p> <p class="ql-block">  说明:本文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特向相关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