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的开馆大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去年9月28日启幕。展览汇集雕塑、绘画、陶瓷、影像等106件真迹作品,包括来自法国罗丹博物馆的国宝级藏品《思想者》《青铜时代》《夏娃》《巴尔扎克》和《加莱义民》等,如此多的罗丹代表作在同一个展览中展出在国内尚属首次。而展览所在地正是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原法国馆,这座格子状结构的“白色宫殿”以罗丹艺术中心的新身份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17年在巴黎近郊的默东去世,与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并称为西方雕塑艺术三大高峰。19世纪的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盛行,罗丹凭借其对于真实和自然的不懈追求以及开创性的创作表达手法和雕塑语言,完成了对古典主义传统的超越,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的发展方向,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p> <p class="ql-block">“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展全面梳理罗丹的艺术生涯,呈现其上承19世纪新古典主义、下启20世纪现代雕塑的艺术风格,探索罗丹对现当代艺术发展产生的持续且深刻的影响,展现罗丹艺术生命的延续。此次展览还特别呈现16件罗丹本人收藏的中国艺术品,展示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反映出罗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情怀。展览中有约30件作品来自17位与罗丹密切相关的艺术家,共同成就了展览中“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这一主题。</p> <p class="ql-block">展览共包括6个主要章节和2个特别章节,如此多的罗丹代表作在同一个展览中展出在国内尚属首次。</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新时代,新形态</p><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三世(1808—1873)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为“重建被五十年革命撕裂的法国社会,调和秩序与自由”,借用雕塑、绘画、摄影和建筑等艺术形式来打造和宣传“帝国史诗”。奥斯曼的巴黎改造计划,歌剧院及大量标志性建筑的落成,以及1855 年和1867 年两届世界博览会在巴黎的举办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让这一时期的法国呈现出万象更新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激发了当时法国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出生于1840 年的罗丹在第二帝国时期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14 岁时进入了有“小学院”之称的皇家绘画与数学专门学校学习绘画,随后开始接触和学习雕塑艺术,并于1860 年创作了他的第一件雕塑作品——他的父亲让- 巴蒂斯特·罗丹的半身肖像。罗丹先后师从雕塑艺术家安托万- 路易·巴耶和阿尔伯特- 恩涅斯特·卡里耶- 贝勒斯,并于1864 年进入后者的工作室学习和工作,才华横溢的年轻雕塑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罗丹石碑像</p> <p class="ql-block">世界的罗丹</p> <p class="ql-block">双层陈列柜</p> <p class="ql-block">秋</p> <p class="ql-block">水泽仙女</p> <p class="ql-block">五官系列·味觉</p> <p class="ql-block">嗅觉</p> <p class="ql-block">听觉</p> <p class="ql-block">视觉</p> <p class="ql-block">触觉</p> <p class="ql-block">春</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生命之爱,发于天然</p><p class="ql-block">罗丹曾说过:“我没有发明任何东西,我只是重新发现。”他遵从自然,亦是自然的再发现者,自称为“真理的猎手和生命的守望者”。罗丹在1875 年12 月起身前往意大利,并在1876 年完成了他的意大利学习之旅。这次旅行给罗丹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特别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对人体自然和真理的表达,给罗丹带来了重要且持续的启发和影响。</p><p class="ql-block">罗丹总是从真人模特开始创作,从裸体研究开始将生命和真理赋予雕塑。他1877 年的作品《青铜时代》正是这些启发与影响以及他坚持的这一创作方式具像化的典范,且在他后期的《浴女坐像(佐巴洛夫浴女)》和《梳头的女人》等作品中,以及他对古典和近代神话题材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诠释中有所体现——爱神阿芙罗狄忒在自然中绽放,巨人波吕斐摩斯因爱而不得而嫉妒和残杀,以及酒神的放纵和享乐、皮格马利翁对加拉特亚不可思议的痴情、美狄亚的愤怒和报复、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爱情…… 这些古今神话中的人物在罗丹手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罗丹作品</p> <p class="ql-block">酒神节</p> <p class="ql-block">酒桶中的酒神巴克斯</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大尺寸版)</p> <p class="ql-block">美狄亚</p> <p class="ql-block">梳头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皮格马利和翁加拉特亚</p> <p class="ql-block">罗密欧与朱丽叶</p> <p class="ql-block">夏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章:表达:始于现实超乎现实</p><p class="ql-block">罗丹塑造的这些人物来自不同时代,有《圣经》人物施洗者圣约翰、十七世纪的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14)时期的的政治家乔治·莱格斯,以澳大利亚画家约翰·彼得·拉塞尔的妻子玛丽安娜·拉塞尔为原型创作的智慧女神,罗丹自己的两位学生、助理和情人格温·约翰和卡米耶·克劳岱尔,以及模特吉甘蒂等等。罗丹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表达不止停留于表面,而是通过适度的夸张和进一步的诠释来深入人物的精神状态,从而实现更加深层次的表达和呈现人物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施洗者圣约翰胸像</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头像</p> <p class="ql-block">乔治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缪斯女神头像</p> <p class="ql-block">影子</p> <p class="ql-block">阿美罗狄忒</p> <p class="ql-block">戴头盔的智慧女神</p> <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头像</p> <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人体立像(无头)</p> <p class="ql-block">永别</p> <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纪念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章: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p><p class="ql-block">“罗丹同时代的艺术群像”集中展现了十余名活跃于19 世纪和20 世纪初的艺术家的作品,这其中有与罗丹互相欣赏的同龄好友和忘年之交,例如艾梅- 儒勒·达鲁、儒勒·德布瓦、朱利安·迪兰斯、阿里斯蒂德·马约尔等,也有他的学生、助手、情人,以及深受他影响的追随者和后辈艺术家,比如安托万·布德尔、珍·巴尔德、阿尔伯特·巴尔托洛梅、阿尔弗雷多·皮纳等,还有罗丹同时代的法国艺术家费尔南德·柯罗蒙、皮埃尔- 阿德里安·达尔佩拉特、菲力克斯·苏莱斯等。虽然他们与罗丹的私人交集不甚密切,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艺术创作中看到他们彼此的联系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罗丹</p><p class="ql-block">费耶纳夫人上半身像、头像</p> <p class="ql-block">阅读课</p> <p class="ql-block">最初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吻</p> <p class="ql-block">吻</p> <p class="ql-block">持弓女像</p> <p class="ql-block">惠勒斯缪斯女神</p> <p class="ql-block">梦</p> <p class="ql-block">夏尔半身像</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 人类命运的剧场</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有时会刻意享受折磨,而比痛苦更强烈的是,他体会到理解和表达的苦难、快乐。在他所看到的一切中,他清晰地领会了命运的意图…… 艺术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存在的理由,向他们揭示生命的意义,启发他们去了解自己的命运,从而为他们的存在引导方向。”(罗丹,1911)罗丹热爱并擅长处理悲剧主题,比如他一生中创作的最宏大的作品《地狱之门》。1880 年,罗丹受邀为未来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博物馆计划最终未能实现)设计一扇青铜大门,其灵感来自佛罗伦萨诗人、“意大利语之父”但丁(1265—1321)的《神曲》,尤其是“地狱”篇的内容。罗丹充满激情地投入了近10 年时间设计《地狱之门》,他并未在1889 年的世博会上展出《地狱之门》,而是等到了1900年才在巴黎阿尔玛展馆中展出,即便如此,1900 年的《地狱之门》仍然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最伟大的雕塑作品:思想者</p> <p class="ql-block">顶着瓦罐的女像柱</p> <p class="ql-block">惩罚</p> <p class="ql-block">女像柱</p> <p class="ql-block">创世纪</p> <p class="ql-block">乌戈林</p> <p class="ql-block">乌戈林儿子的躯干</p> <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第二版青铜稿</p> <p class="ql-block">第三版</p> <p class="ql-block">花瓶:端午庆祝主题</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鼓凳</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观音抱子坐像</p> <p class="ql-block">带柄龙纹杯、龟形墨盒</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一对带盖花瓶</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带盖瓷瓶</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骑士佣</p><p class="ql-block">隋代</p> <p class="ql-block">雕塑中的罗丹</p> <p class="ql-block">悲剧缪斯</p> <p class="ql-block">第六章:走向现代——局部化,组合和放大</p><p class="ql-block">巴黎正是在罗丹生活的时期成为了艺术之都,1878年、1889年和1900年三届巴黎世博会期间,这座城市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为1900年世博会建造的第一条地铁线、大皇宫和小皇宫,而罗丹也在这一届世博会上设立自己的展馆。</p><p class="ql-block">1900年世界博览会之后,罗丹在晚年开始了更加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给自己以前的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罗丹像造物主一样,通过放大、缩小、分割、重复或组合等处理手法,重拾旧作品将其改变。这些极具现代主义品质的新作品从最初的创作语境中抽离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作品,其艺术价值获得了更新。</p> <p class="ql-block">组合雕塑</p> <p class="ql-block">男性躯体</p> <p class="ql-block">阿波罗大战巨蟒</p> <p class="ql-block">惠斯勒缪斯女神躯干</p> <p class="ql-block">费纳耶泉边的男人</p> <p class="ql-block">加莱义民:让·德·艾耶巨型头像</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德·维桑(无头无手)</p> <p class="ql-block">加菜义民:穿衣服的皮埃尔·德·维桑</p> <p class="ql-block">吻(大尺寸版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