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学作品真实方为读者喜闻乐见</p><p class="ql-block">———陈刚小说集《站台》读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朋友陈刚又出书了,这次汇集的是他近十来年创作的十三篇中短篇小说,取名《站台》。加上他以前送阅的,我书架上已有他四部集子《我们的时光》《一缕墨痕》《自贡景物志》《站台》。我不会什么文学评论,但那天去新华文轩阅读,看见他新书上架了,与那么多文人大咖排列一起,突然就有了写几个字的冲动。当然,他之书进书店,与各位文学名人之著一起摆放,这也正常,早听说他是自贡仅有的十来个中国作协会员之一,仅凭一本《自贡景物志》,即可流芳百世(据悉,已有好多图书馆收藏,并为大众所乐道),就可把一些人撂很远,让人们记住陈刚和曾鸣二人。</p><p class="ql-block"> 我与陈刚认识已四十二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省粮校毕业分到市粮食局工作,我在工会跑财贸片,组织赵春娥(财贸系统的全国劳模)诗歌创作朗诵比赛,请了诗人李加建及自贡有关文学名人做评委,结果陈刚得了创作一等奖,自贡粮食局还包揽了朗诵一等奖。脑袋中就有了粮食局有个会写东西的青年的印像,后来市工会办《自贡工人报》兼职负责副刊编辑,从创刊号开始就向他约稿,他也毫不推辞,经常送来文稿,我基本是及时上版,从此与之结下朋友、工作之缘。与之结交后常一起买醉,发现他率性而为豪爽耿直,桌上吹牛侃大山冲壳子日高白,侃侃而谈,不像一个爬格子的文人,而是一个善谈相宜一起喝酒品茶的朋友。可能是在书海浸润多了与文字接触多了辛勤创作多了与文人骚客交道多了酒也喝多了,后来的陈刚,身材发福,戴一副眼镜,庄重斯文,才给人儒雅文气的感觉。只要与之接触,你会发现他文学作品阅读广泛,记忆力惊人,口才极佳,不但文字了得,书法也厉害,使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能。几十年他凭着自己工作努力,踏踏实实的文学创作,一步一步从一个粮食统计员成长为市文联秘书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主席、灯贸委主任、文广新局局长,同时成为自贡著名四川有名全国知晓的文化名人。退二线和退休后,他不事张扬,潜心创作,不像有些“名人”已经在沙滩上被太阳恐晒,还到处坐台讲话,不知不懂后浪的劲道,让人心烦,所以二十年间他出版了四部书籍,在文学界大有名气。陈刚的文学作品不管是集子成书还是报上零星刊载,我都一篇不落下地读过。</p><p class="ql-block"> 读陈刚小说,我认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接地气,他的笔触一直都是对准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为大众所喜欢,其真实性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其所讲述的故事有了一定的社会感现实感生活感。不管是《站台》还是《我们的时光》,大多是写的底层人物,字里行间晃动的是我们周围的人影,仿佛就是身边的你我他,他的小说之中没有明显绝对的“好人”“坏人”,(不像一些“大作”,好人好得不得了,脱离人们的认知,好像是外星球来的人;坏人就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底,又不像是人),故深得读者的喜欢,文学的真实就应该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这样才能使读者接受你所描写的人物和叙述的故事,所以,据我对身边人的了解,他们都喜欢读陈刚的文字,说其小说真实。</p><p class="ql-block"> 人物形象的真实。《站台》李良宗恋姐姐,就接近兄弟来“曲线救国”。当年我们那代人兄弟姊妹多,喜欢姐姐就把她弟弟“喝斗”,以达到接近姐姐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姐姐都是爱护弟弟的,所以曲线救国往往成功,真实可信。《肉包》中“大头”对“我”的恭敬、客气、尊重,与现实中同学会混得好的与混得差的相互关系完全重叠,一二十年后同学相处相会相聚相见就是如此,这些事仿佛就在身边。</p><p class="ql-block"> 故事叙述的真实。《星星索》描写了一位“我”和疯子姑娘的故事,“我”对疯女人的关心同情应该说是正常而善良的人的本性,然而在当时的年代在所谓的“正常人”看来却是不怀好意,这是很不正常的,而正是这不正常用文笔表现出来恰是正常的。当年在《自贡工人报》刊登的他的《一个陌生人》小小说,也是以第一人称所写,记录了“我”出差上下火车十分拥挤,遇见好人,让自己虚惊一场的故事。这在当时火车拥挤,人与人之间普遍不信任的情况下,陌生人为自己提包,让其从车厢上递出旅行包,确实让人担心,怕受骗,一个诚实而乐于助人的陌生人形象完美地展现于笔下,让其愧疚地认为是自己骗了自己一场。</p><p class="ql-block"> 情节发展的真实。《秋风辞》中“我”和卢佳慧的角色转变、心理换位,让一场“虚幻”的爱情随风而逝。与当时改革大潮冲击下,人性的真实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显得自然而然。《盛夏》两个主要人物先是有小矛盾,后为共同利益一起去城管局,再后来请城管局队长吃饭,其故事情节发展显得特别真实,它就是黎民百姓的现实操作,这就如平时平民百姓桌上的龙门阵,亲切真实。</p><p class="ql-block"> 陈刚小说的另一特点是多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想,这可能是其作品真实性的一种叙述策略。《站台》十三篇小说就有七篇是以第一人称所写,《肉包》《星星索》《大鱼》《秋风辞》皆如此,他第一部小说集与之做题目的《我们的时光》也是以第一人称所述。以第一人称叙述是小说中非常常见且富有魅力的叙事视角。它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和讲述故事,具有一些非常鲜明和独特的特点:一是极强的代入感与亲密感。这是第一人称最突出的优点。读者直接从叙述者“我”的内心获取信息,感受“我”的喜怒哀乐、恐惧与渴望,书中七篇小说中的人物无不如此。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能迅速让读者与主角建立情感联结,仿佛亲身经历故事。二是叙述声音的个性化与形象化。故事的呈现完全依赖于“我”的性格、年龄、身份、教育水平和世界观。一个孩子也好、一个知识分子也好和一个下乡锻炼的干部也好,不同人物其叙述口吻定会截然不同,这本身就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觉得真实。三是天然的真实感与可信度。当一个人亲自向你讲述他的经历时,你更容易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的。他的《站台》中的七篇小说包括《我们的时光》,第一人称叙事利用这种心理,给故事披上了一层“自传”或“忏悔录”般的外衣,增强了真实感,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四是便于内心剖析与情感抒发。作者可以毫无障碍地直接展现“我”的内心独白、思绪流转、回忆和梦境。这对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或意识流小说来说是绝佳的载体。不管是《秋风辞》 中的“我”还是《星星索》中的“我”莫不如此。五是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参与度和深度。“我怎么样”,“我又怎么样”,故事的进展让你跟着递进,不自觉地参与到其中,令你欲罢不能,作者就达到了他写作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陈刚的小说,没有一个明显的坏人,也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高大全形象,人物和生活是那样的真实,让我们读来一样的美好,一样吸引人。我们的文学创作就应该为人们创作一部部每个人每个故事都自然真实,接地气,合乎人们生活实情的作品(不否认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但不能太离奇,不能高挂于天空之城),描绘老百姓生活的日常,写出人的本性,应该说就是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把我们认为的好人和坏人都当做人来描写,这样的作品才真正符合生活,才符合文学的原则,才有可能比较长久的生命力。”我的文学理解力很有限很肤浅,也不太喜欢莫言的小说,但他这段创作谈我是非常赞成的。文学就应贴近生活!</p><p class="ql-block"> 拉拉杂杂写了一点读后感,我从未写过书评,这也不是书评,仅是自己读了老朋友作品的一点认知,好不好就不在乎了,只要作者不生气就行。在此,顺祝陈刚在夕阳照耀下,写出比朝霞灿烂如晚霞般瑰丽的作品。我及他的众多读者都期待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