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图义仓:穿越百年的粮仓记忆

茶余饭后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深秋的关中平原笼罩在薄雾中。我驱车前往陕西大荔县朝邑镇,探访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作为中国现存唯一仍在使用的清代粮仓,它不仅是古代仓储建筑的活化石,更是一部镌刻在黄土上的民生史诗。阳光洒在黄土高原上,远远望去,丰图义仓如同一座巍峨的城堡,矗立在黄河西岸的崖顶。仓墙高耸,砖石斑驳,每一道裂缝都诉说着百年的沧桑 。</p> <p class="ql-block">  走近仓门,厚重的实木门上镶嵌着铜钉,仓顶的飞檐翘起,宛如大鹏展翅,在阳光下闪烁着青瓦的光泽。仓墙上的雉堞整齐排列,像一排排威严的士兵,守卫着这座粮仓的安宁。仰视这座形似城堡的庞然大物。青灰色的夯土城墙高耸如崖,墙顶女墙蜿蜒,四角哨楼如鹰隼盘踞。最令人称奇的是,仓墙与仓房浑然一体——外墙厚达数米,内壁嵌着数十个仓廒,形成“城中有仓,仓中有城”的奇观。站在仓前,我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粮食入仓的簌簌声,感受到先民们对粮食的敬畏与珍视。</p> <p class="ql-block">  踏入仓门,甬道两侧的砖雕石刻仍清晰可辨:“积德于民”“足食为天”。穿过仓门,我踏入内城。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四周是高达15米的仓墙,砖表土心,坚固无比。仓城内,58个仓廒依墙而建,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可储粮90余吨。仓洞的砖墙厚达一米多,使得仓内常年保持17-18摄氏度的恒温,非常适合粮食储存。</p> <p class="ql-block">  仓洞的设计尤为巧妙。松木板铺成的地面离地下40厘米,木板下是通风道,四周有四个排气孔,利于空气流通,排出潮气。仓门为插板式,随着粮食的增高,插板可以加高,顶端的插板还能根据天气打开,排出湿气。这种设计不仅防火防潮,还能将粮食按种类、干湿分别储存,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仓城中央是一片宽敞的空地,用于晾晒粮食。四周是砖瓦结构的廊檐,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又可临时堆放粮食 。站在空地上,我仿佛看到百年前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挥汗如雨,将粮食一袋袋运入仓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仓城内设有多个展厅,包括粮食历史文化展、票证展、阎敬铭纪念馆等。走进粮食历史文化展,我看到了古代仓储用的石磨、瓦罐、木制器具,还有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肉票、蛋票等。这些实物仿佛带我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让我深刻体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朴素真理。</p> <p class="ql-block">  阎敬铭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实物、图片和文字介绍。阎敬铭是晚清著名的“救时宰相”,他在任山东巡抚期间,目睹关中大旱饿死数万人的惨状,遂倡议修建丰图义仓,以备灾荒 。纪念馆楹联上写道:“解民悬而纾饿殍实乃辅国廉相,忠国事以济艰危堪称救世贤臣。”阎敬铭的忧患意识与为民情怀,至今仍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沿着砖砌的台阶,我登上仓顶。仓顶平面由青砖铺成,四周高中间低,雨水汇于中间,通过排水槽排入院内,避免积水渗蚀墙体。仓顶北边有一座紫阳仓祖朱文公祠,门前左右墙上镶嵌着慈禧御书的“龙”〝虎”二字,彰显着丰图义仓的尊贵地位 。</p> <p class="ql-block">  站在仓顶,我俯瞰四周,黄河与洛河在远方交汇,形成一片肥沃的三角洲。这片土地自古为丰腴之地,为丰图义仓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百年前,阎敬铭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优势,才将粮仓建于此地。他的远见卓识,不仅解决了灾荒问题,更留下了一座建筑瑰宝。秋风掠过层层叠叠的瓦檐,仿佛能听见百年前运粮车马的喧哗。这座仓曾救活无数饥民,也见证过军阀混战时的粮草争夺。它不仅是建筑,更是农耕文明的信仰图腾——对“民以食为天”的极致践行。</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丰图义仓时,夕阳将仓墙染成金色。这座百年粮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智慧的传承。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而丰图义仓所蕴含的“丰年储粮,荒年赈灾”理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当今全球粮食危机频发的背景下,丰图义仓的智慧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丰饶,不在于囤积,而在于对自然的敬畏、对技术的精研、对苍生的悲悯。珍惜粮食、未雨绸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后来者,我们不仅要保护这座粮仓,更要传承其精神,让“天下第一仓”的智慧永远闪耀 。</p> <p class="ql-block">  回望丰图义仓,它沉默如一位老者,却用砖石诉说着最朴素的真理:生存的尊严,始于对每一粒米的珍视。在这片土地上,粮仓早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中华民族“未雨绸缪”精神的永恒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