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张志旺

<p class="ql-block">壬辰年的中秋刚过,我偶然在友人案头见到一幅《岳阳楼记》的书法。纸色微黄,墨迹沉稳,字字如珠玉落盘,清朗而有力。竖排的行距间透着古意,仿佛滕子京当年修楼的那份襟怀,正透过笔锋静静流淌。右上角一方朱印轻点,不张扬,却自有分量,像是作者与时光签下的一纸约定。左下角“张志明书”四字落款,配上“壬辰仲秋”的日期,让人不禁想象那个秋日午后,他提笔挥毫时窗外是否也有桂香浮动。</p> <p class="ql-block">我素来爱读《岳阳楼记》,尤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每每读之,心头总泛起一丝温热的责任感。而今见它被一笔一画写在宣纸上,不再是印刷体的冷峻,而是带着体温的墨痕,竟觉文字也有了呼吸。那日阳光斜照,纸上的“衔远山,吞长江”仿佛活了过来,山势蜿蜒,江流奔涌,全在笔势的起伏之间。</p> <p class="ql-block">书法如人,有骨有肉,有情有思。张志明先生未必亲登岳阳楼,可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站在洞庭湖畔,望着阴晴两景,心随境转,情由心生。我虽未见其人,却从这幅字里,窥见了一位书者对文脉的敬重,对传统的守望。</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为何总对《岳阳楼记》念念不忘?或许不只是因为它的文采,更是因为它说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这喧嚣世间,能静心写下这样一篇文章的人,心里一定也有一座楼,临水而立,看云卷云舒,却始终站得笔直。</p> <p class="ql-block">那天我站在那幅字前良久,没说话。友人也不催,只轻轻泡了一盏茶。茶烟袅袅升起,与墨香悄然交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文化传承,未必是宏大的仪式,也可能只是某个人,在某个秋日,提笔写下一段千古文章,然后让它静静等待,等一个愿意驻足细读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