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车入应县,窗外秋色已浓。天际线下,远山如黛,近郊的田野里,杨树的叶子黄得斑驳,高粱红得像一团团凝固的火焰。这座小城在历史上曾是“燕云十六州之一的应州”——那片在五代时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使中原门户洞开四百余载的土地。行走在街巷间,远远就会望见高高矗立的木塔,恍惚还能听见历史的回声,那是铁马金戈的铿锵,也是胡汉交融的笙歌。</p> <p class="ql-block"> 抵达净土寺时,已近正午。这名字听来便觉安稳,仿佛一脚踏入,便能将尘世的喧嚣都隔绝在那道红墙之外。寺院藏在城东北隅,青砖水泥墙壁。山门简朴簇新,与普通寺院无二,可能是近年来随着应县文旅热的兴起后重修,很难想象这其貌不扬的寺院内,藏着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国宝一绝”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净土寺由僧善祥奉敕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大雄宝殿则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殿身深广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是典型的金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豁然开朗,看来重修后面积扩大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正面对的就是大雄宝典</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外矗立着一对原在山门前的石狮,头部酷似“中国猿人”,梁思成先生考证是辽代文物,称其“披头散发”,造型独特,全国罕见。可惜“文革”时被红卫兵捣毁了面部,后才被僧人埋入土中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几乎无法辨认其本来面目</p> <p class="ql-block">寺庙经幢遗构</p> <p class="ql-block"> 净土寺创建于金天会二年,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是金朝扩张的关键时期,主要事件包括:金太宗完颜晟在此期间完成对辽朝残余势力的征服,并于1125年灭辽(金天会三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统一北方</span>。金军于1126年(金天会四年)攻陷北宋汴京,1127年(金天会五年)俘虏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便是著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靖康之耻。</span></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雄宝殿,无论是信众还是游客,都会被那庄严而神圣的氛围所吸引。大雄宝殿和其他寺庙一样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周围是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震撼是殿内举头仰望,覆斗形的天花板上,九格藻井如九重天宇骤然开启。正中最大的斗八藻井,两条金龙盘绕,沥粉贴金,在幽暗中仍流转着隐隐金光。藻井四周,是构思精妙的天宫楼阁——以万千细小木料雕琢拼成的殿宇模型,星檐、斗拱、栏杆,无不玲珑精巧。这“八门九星”的天宫楼阁,是金代小木作的极致。当年梁思成先生见此,惊叹不已,连连称赞“构思精巧,妙微入神,超类绝伦”。</p> <p class="ql-block"> 天宫楼阁是脊、梁、立柱、甚至小到鸱吻、瑞兽全部都有,细节之精致令人赞叹,会让人联想到核舟记;最上面是八角形图案,两条金色祥龙绕明珠飞舞,活灵活现,富丽堂皇,据说深夜双龙还会发光,不知真假。</p> <p class="ql-block"> 另外八个藻井都不相同,富于变化,有正八边形、正六边形、菱形等等,上绘有龙凤,寓意吉祥如意;雕刻精细,色泽艳丽,繁而不乱,造型优美,布局谨严,为金代建筑艺术的珍品,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年间修缮题记</p> <p class="ql-block"> 殿内的壁画为清代补画的作品,内容有庄严殊胜的如来,善目低垂的菩萨,怒目圆睁的金刚,画风质朴,技法熟练,笔法劲秀流畅,把佛国圣境描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光线从窗棂斜射而入照在壁画上,佛、菩萨、弟子的面容在光影里若隐若现。这金碧辉煌的藻井下,曾庇佑过多少虔诚的心灵?而那对残损的石狮,又见证过多少岁月的风霜?</p> <p class="ql-block"> 从净土寺出来,南行几百米,便到了佛宫寺释迦塔——我来过几次却未曾进入观看的应县木塔。街道两边出售各种特产和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 虽然之前对应县木塔颇有了解,但进入景区,木塔蓦然出现在面前时,还是有一些震撼!塔身巍峨,直插云霄。秋阳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那赭红色的塔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古老的金色,</span>木质的纹理清晰可辨,像老人手背上的脉络,记载着近千年的沧桑。它就那么站着,像一个巨大的、沉默的巨人。六十余米的身躯,全由木头榫卯咬合而成,没有一颗铁钉。国庆的人流如织,喧哗声、赞叹声汇成一片潮水。我避开人群,远远地站着看。它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由辽兴宗萧皇后授意,在她的故乡建造,作为家庙,并有望远料敌之用。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全塔无钉无铆,以54种斗拱、成千上万的榫卯结构拼合而成。远望之下,塔身层层斗拱如簇簇莲花绽放,难怪古人誉其为“远看擎天柱,近视百尺莲”。木塔像一支巨笔,在书写着千年往事。塔檐下的风铃清脆作响,伴随着绕塔飞舞的麻燕——这些小鸟千百年來以塔中蛀虫为食,无意中成了木塔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是燕云十六州历史风云的见证。应州自割让后,长期处于契丹统治之下。当年,宋真宗在澶州前线,望见此塔巍峨,便下令在定州也修建了用于观察敌情的“料敌塔”。一塔峙立,胡汉相望,既是军事上的对峙,也是文化上的呼应。木塔能屹立千年,堪称奇迹。它历经了十几次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包括元大德年间大同6.5级强震、明朝时灵丘9级巨震,均安然无恙。近代战火中,木塔也曾多次中弹——1926年军阀混战中弹二百余发,1948年解放应县时又被12发炮弹击中,却始终不倒,依旧从容。这份从容,比它的高大更令人心折。</p> <p class="ql-block"> 塔周悬挂着历代匾额,最著名的当属明成祖朱棣亲题的“峻极神工”和明武宗朱厚照所书的“天下奇观”。这些墨宝与木塔同在,接受着时间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永镇金城”为</span>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应州知州陆叙钊以魏碑体题写,字体方折刚劲,呼应木塔结构稳固的特点及边疆防御的军事意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城”为应县古称,源自唐末沙陀族首领李国昌所建“金凤城”的简称。</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座伟大的建筑前,我自然想起了梁思成和林徽因。1932年,梁思成从一份日本考古报告中得知此塔,思塔心切,竟写了一封收信人为“山西应县最高等照像馆”的信,请求寄一张木塔照片。投石问路竟真见了效,应县白云斋照相馆的主人寄来了照片,还雅致地不要钱,只请梁思成寄些北京的信纸信笺作为报酬。</p><p class="ql-block"> 1933年,梁思成终于站在了木塔前。他激动地给未能同来的林徽因写信:“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团队对木塔进行了首次科学测绘。然而,就在他们考察后不久,当地士绅为减轻木塔经战火形成的倾斜压力,将各层起结构支撑作用的泥墙拆去,换为木格窗。这被梁先生痛心疾首地称为“八百年未有之破坏”。</p> <p class="ql-block"> 如今,木塔的倾斜肉眼可见,且每年倾斜超过2毫米,至今没有找到解决方案。曾<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球招聘维修工匠,竟无人接单。</span>站在塔下,我既为前人的智慧所震撼,也为这无价之宝的未来而忧虑。我们仍能零距离目睹应县木塔之风采何其有幸啊,应县木塔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卓越工艺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木塔不能攀登,只能在第一层看一下大佛,86版《西游记》中经典剧情“扫塔辨奇冤”正是在这应县木塔木楼梯内取景的,还有《黑神话:悟空》中也出现了应县木塔场景。而国庆假日游客众多,观看大佛竟也排了好多圈长长的队伍,预计排上去也得一两个小时,只好作罢。</p><p class="ql-block">(图片为网图)</p> <p class="ql-block">塔旁边有一座新建的庙宇小院,名曰:第一景</p> <p class="ql-block"> 应州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的离合与兴衰。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到后周世宗北伐未竟,再到明初徐达北伐成功,这片山河终重归汉家。而木塔始终屹立,如一位沉默的史官,以年轮记载民族的坚韧与对这片土地的不离不弃。</p> <p class="ql-block">应县马兰峪</p> <p class="ql-block"> 归途上,我想起梁思成当年离开应县时的不舍,以及他对这座伟大建筑的深情。历史在砖木间呼吸,文明在榫卯中传承。燕云旧月照今人,万古长空,不过一瞬。而我却有幸,在这个国庆假日,能与这片土地、这些瑰宝,有过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车子渐行渐远,那木塔上风铃的余音,却好似还追随着我。我忽然明白,我寻的并非一座寺、一座塔,而是一种在急速流转的时光里,能够安然屹立的精神姿态。这雁门关外的风,吹了千年,还会继续吹下去。而有些东西,如同这木塔与藻井,一旦被赋予灵魂,便能在风中,获得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