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石壁面片与“女儿国”记忆 <p class="ql-block">作者:阴汉武</p> <p class="ql-block">光阴倏忽,离开奋斗二十七年的平安,转眼已是十载。九月上旬的一个晴日,准备从青海乐都启程,经西宁返回成都。三妹夫生德特意从西宁驱车来接,行至平安城区时,眼前横贯东西的国道与高速公路笔直开阔,纵贯南北的条条整洁有序的大街,已不知叫什么街名了;随处可见的鳞次栉比、新颖别致的高楼,周边全栽种了月季花、秋日金叶等花卉,这高原小城独特的美感,让人的心里格外的舒服。</p><p class="ql-block">我上班时,平安区(县)只有七、八万人,矮房错落,鲜少见到高楼。这里最令人恼火的是沙尘天气和风沙,我每天途经的平化路口,因三岔路临风口,“风吹沙子跑”的说法早已传开。每到冬天,凛冽的风一阵接一阵灌过来,刮在脸上,像无数细针在扎,疼得人忍不住要缩紧脖子。而今,这熟悉又陌生的城区“步步皆景”,真的是日新月异。</p> <p class="ql-block">(风景如画的平安城区)</p> <p class="ql-block">三妹夫途中又拐进一条我并不熟悉的新修的城区道路,他说,我们去平安古城乡的石壁村吃手抓羊肉和尕面片,你已经十多年没去过去那个经常去的地方吧?</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想起当年非得劳师动众去石壁村吃一口那酥烂喷香的鲜嫩手抓羊肉,爽滑可口的石璧尕面片时,嗓子眼里的那馋虫仿佛瞬间仿钻了出来,我连声对三妹夫说,好!好!好!</p><p class="ql-block">记忆深处昔日石壁村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烟火气息,仍清晰地印存在了我的大脑深处。那时,平安县城的繁华,总绕不开平安驿火车站广场上的广场餐厅,海东面粉厂路边的尝味饭馆,还有平安县平安派出所对面的新平饭店等热闹地。</p><p class="ql-block">那是在1987年,常去的“尝味饭馆”还带着“大锅饭”印记,掌勺大厨是我的一位老李大哥。晚上,约上单位四五个同事,拿上自家存的白酒,需要在吧台上交纳20元钱,大厨就会“嘁嘁喳喳”一阵忙,脸上毫无表情的女服务员将七碟子八大碗的丰盛菜肴端上桌。霎时,我们一桌人猜拳行令,那吆喝声、碗筷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好开心,满是生活的暖意。</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前的建筑工地,进度总透着慢悠悠的劲儿。直到平安供销社贸易大楼等几栋大楼拔地而起,才悄悄给县城改换了模样。贸易大楼底楼藏着家装饰讲究的清真“美食城”,很快成了我们这帮“馋嘴朋友”的好去处。再往后,距离县城25公里的石壁村,又成了我和朋友同事打牙祭的“据点”,那手抓羊肉、尕面片,滋味真的绝了。</p><p class="ql-block">我们青海当地,有这样一句话:回族人的骨子里天生就有经商的聪明头脑,不服不行。你看,静卧于青沙山臂弯处,依山势错落而建的小山村昔日仅靠种植油菜、洋芋、燕麦等农作物维持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回族村民们凭借平化公路穿村而过的地理优势,纷纷将公路两旁的自家院落装饰成了清真羊肉面片馆。石壁村500多户人家中,开了110多家羊肉面片馆,年收入达800余万元。 石壁村以羊肉为招牌,饭馆生意一夜爆红,顺势打通“美食、旅游”链条,蹚出了一条富民新路子。</p><p class="ql-block">那时,石壁村食客一直络绎不绝。隔三差五,我就会开着我那辆本田雅阁,与朋友同事去石壁村大快朵颐。胡耀邦总书记视察青海海东期间,途经石壁村,还在“静博”面片馆品尝过尕面片,成了当地人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p><p class="ql-block">临退休那几年,去石壁村的次数越来越少。说实话,换作谁都会算这笔账:家门口就能吃到类似的手抓面片,谁还愿意舍近求远,费着时间、烧着汽油,特意跑到石壁村就为这一碗面?这一切的变化,始于2006年10月1日平安至阿岱高速公路试通车——从此,东来西往的车流不再经过石壁村,村里有眼光的人家早把面片馆开到了地直单位扎堆的平安驿,还有人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打拼。慢慢的,专程去石壁村吃手抓、面片的食客越来越少,村里的饭馆子一家家冷清了下来。</p><p class="ql-block">车子在村里转了一大圈,全村仅剩下三四家羊肉面片馆,还比较分散,也没什么顾客。之后,三妹夫又调转车头,将车停入了村头宽敞的大停车场里。这里,被各式绿植花卉环绕着,白的,黄的,红的,粉红色的花卉竞相开放,往远处看,连片的大田里青稞穗缀着细碎金光,油菜粒裹着沉甸甸的盼头轻轻摇曳,这丰收的美景,会不由自主驻足凝望。</p><p class="ql-block">停车场斜对面,青瓦白墙的四合院农家乐,招牌上依旧主打着几十年不变的手抓羊肉与石壁面片。等香气四溢热的手抓羊肉和气腾腾的尕面片端上桌时,我桌上的两瓶啤酒早已见底。抓起一块手抓羊肉送进嘴里,和几十年前没两样,还是那股熟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餐后启程,车子驶上高速,行至平安遥庄收费站,三妹夫驶离高速,笑着提议:“哥,你回来一趟不容易,顺道去青海棉纺织总厂看看吧?”我没有半分犹豫,连声应道:好!好!好!</p><p class="ql-block">棉纺厂那地方,于我而言意义非凡,早已深深浸进骨子里,成了心底抹不掉的温软印记。</p> <p class="ql-block">大妹、二妹八十年就已经是青海棉纺织总厂筒捻车间的挡车工。始建于1967年,1970年落成的青海棉纺织总厂,曾经是青海省首家现代化棉纺织企业,上世纪90年代,该厂生产的各种规格纱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区,并通过外贸加工出口,累计创汇3亿多元。那时,厂里职工宿舍紧缺,单身公寓都要安排两个职工入住。幸运的是,那会儿大妹和二妹在单身公寓里都住上了自己的可生火做饭的独间宿舍。</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三妹参加工作又到棉纺织厂二仿细纱车间,三妹与同厂织物包装车间的三妹夫相识,相恋,组建小家庭后,又幸运地分到了一处小套房,没隔几年,他俩承包青海棉纺织总厂职工浴池和女工公寓楼门口的小卖部,在青海棉纺织厂最热闹的迎宾楼附近的商业街上经营过餐馆,在度假村内聘请回族厨师干过拉面、炒菜馆的生意。三妹与三妹夫的小日子渐渐安稳下来后,他们还在家属区的19号楼买了一套商品房,三妹将年近八旬的老公公从农村接到了自己的楼房里,让老人享受到了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那天,轻车熟路的三妹夫将车停在了青海棉纺织总厂大门口。我缓缓行走在这条熟悉的街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反复端详于这座始建于50年代的老企业,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鼎盛时期拥有6000多名职工的青海棉纺织总厂这国有企业,常住户就有1180多户,住宅楼有26幢。厂内有共青妇、后勤供应保障机构外,还有职工医院、职工商店、职工食堂、广播电视站、俱乐部、图书馆等等,托儿所、幼儿园一应俱全,特别是青海棉纺识总厂子弟学校具备了小学、初中到高三的所有教职员工,青海省商校办起来的青海棉纺织总厂分校(夜校),也在厂里风生水起。我三个外甥女都是在厂内幼儿园、子弟学校度过了她们的少儿时代。</p><p class="ql-block">青海棉纺织总厂的职工当时上班是四班倒,三个班,分早、中、夜轮着上班,一个班轮休,每班女工休息时车队都会派十几辆公交车,浩浩荡荡地将休息的女工们送到西宁、大通、乐都等市区(县)几十公里的地方。盛夏季节,厂里都会给每个职工分发白糖、茶叶之类的福利。可如今,青海棉纺织总厂早已没了往日的红红火火,仅存的尚未完全拆除的几栋残存的厂房孤零零的耸立在原地,墙体爬满斑驳的痕迹,门窗大多破损不堪。</p> <p class="ql-block">那幢褐红色的女职工公寓楼,除了绝大部分的窗户玻璃破碎,还像几十年前的老模样;车间大门门卫室还有人值班,看了看,就悄然退了出来,再也听不到车间里那震耳欲聋的织机声了,再也看不见系着白围裙、戴着蓝布帽在企业大门口进进出出的漂亮女职工了……1999年,青海棉纺织厂申请破产,作为副业的西海度假村也因举债开发而衰败,已处于废弃状态。这个车间,那个车间,现如今零零碎碎都让外地承包商承包了。</p> <p class="ql-block">从进入厂间的缓坡走下来,右拐,就到三妹夫和三妹曾经居住过的那米黄色的二层独栋小楼吋,也没有什么变化;职工俱乐部、小卖部、门卫室还是老样子,之下过更加破烂不堪了;四层男工宿舍楼仍在,男工宿舍楼门口的保卫科已经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顺着男公宿舍前那条大街走走看看,一直往前走,右侧拐弯处,有个小门,从那里进去,就是一墙之隔的青海变压器厂,我们报社的摄影记者老莫以前一直在青海变压器厂家属院里居住。三妹夫告诉我,原青海棉纺厂和变压器厂搬迁过来的退休职工大多都被安置到了“幸福嘉苑小区”,但至今还有一百多户仍居住在那老旧小的住宅区。</p><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用石块砌筑的高台上,就是一幢又一幢的职工家属楼,大概有几十幢。通往家属小区的石台阶公路对面的石墙之下,就是青海棉纺织总厂的职工浴池。那时,来洗澡的老大妈都会抱个大塑料盆或大水桶之类的,里面全是大大小小的脏衣服,她们会先洗完衣服再洗澡,一个人没有两三个小时是不会走出澡堂子的。</p> <p class="ql-block">我和三妹夫跑进他们一家曾经承包过的职工浴池,一片残败景象。在三妹夫和三妹承包职工浴池和“一定好”餐馆的那些年,每到星期六,父亲母亲都会去给他们帮帮忙,帮他们平整花园里的辣椒、茄子等蔬菜。职工浴池的锅炉还是从湟中县购买的,是当年海东地区劳动人事处安监部门安装检验合格后发的安检证,如今,那高耸入云的三妹夫花费人力物力安装的大烟囱与锅炉,早已不见踪迹。</p><p class="ql-block">职工浴池对面,是原青海棉纺织总厂幼儿园。那一刻,我的脑海里立马就像电影镜头似的闪现出了小朋友清脆朗诵唐诗宋词稚嫩的声音,玩耍时的欢声笑语,还有我那几个外甥女蹦蹦跳跳的模样。现如今,幼儿园的门前一人多高的杂草,望着眼前的荒芜景象,莫名的害怕发怵,一时竟然袭上了心头。</p> <p class="ql-block">快步离开幼儿园,顺着上坡路道往上走,上坡左侧的马路边,便是青海棉纺织总厂的迎宾楼。当年,除了女职工宿舍斜对面的职工俱乐部那个热闹的地方,这里是厂区里称为“小香港”的地方,不仅有大型商店和厂内销售门市部,还有几家清真餐馆与川味餐馆,我三妹夫和妹妹开的“一定好”餐馆,就在家属院门口右侧。那时候,这里红红火火,就连家属楼下的煤房里也没空置的煤房,那一个个煤房里不是这家的理发店,就是那家卖米粉、麻辣烫的,理个发还得排队等候。飘着香味的烤鱼、烤羊肉摊,一直是年青女职工们的“阵地”,看起来,所有的能挣钱的营生都似乎挤在了这块不大的片区域,每一处似手都透着十分热闹的烟火气。而如今,大部门残存的房屋的玻璃碎了大半,有的窗框松松垮垮,进入家属院的大门“严禁入内”,每一处都透着掩不住的破败与萧索。</p> <p class="ql-block">商业街的深处,就是让人当年念念不忘的青海棉纺织厂内修建的西海度假村了,碧水蓝天的人工湖、吸引人的眼球的民俗村、规模豪大的游泳馆等设施,还有类似万里长城风格的“长城”建筑,每个山头都有木栈道、休闲长廊、凉亭等,什么情侣湾、爱情港等景点,一片人声鼎沸的景象。</p><p class="ql-block">记得那一年,《青海日报》要换胶版印刷,特地从北京请了技术师傅来。我们报社想着尽地主之谊,摆桌饭招待客人。当时,我是后勤主管之一,经联系特别熟悉的西海度假村熊副村长,允许我们去度假村后去烧烤。早早的请来厨师宰了三只肥羊,和同事们忙前忙后罐血肠、煮羊肉,忙了好几个小时。哪曾想,北京师傅的后头竟跟来一整辆大客车的其他报社的员工和家属。那天闹哄哄的,人比预想的多了好多,我们帮厨的人别说尝口羊肉,差点连熬饭都没轮上……</p> <p class="ql-block">时间翻到1999年,由于原材料涨价,纺织企业日子一天天不景气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此前举债开发的西海旅游度假村,没撑多久就无奈宣告破产。那时,三妹和三妹夫,曾在度假村的观音菩萨塑像旁,买下了三间商铺。手拿到一张单位开据交房款三联单收据的三妹夫饭馆开不成了,不收不回售房款。理由是没有厂里的财务发票。</p><p class="ql-block">三妹夫与其他买了商铺的人走上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法律程序,跑了好几年。最终,三妹夫只追回了两间商铺的房款,剩下那一间的钱,就像沉进了西海的水里,再也没能要回来。自那以后,好些年没再踏足西海度假村。当我问及此事时,听三妹夫说,他的那几商铺房,还有其他与他一样经过法院诉讼后的大量商铺房还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青海棉纺织总厂从机器轰鸣的兴旺,再到厂区荒芜的衰退,这是一段漫长的岁月历程,在那段时光岁月里,素称“女儿国”的无数“青棉人”在这地方,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棉纺织总厂和青海变压器厂的退休职工,先后被安置到了新建的“幸福嘉苑”小区,原先青海棉纺织总厂的子弟学校,如今它早已跻身省级重点中学行列,放眼望去,论及高档建筑,它在当地堪称标杆,没有其他建筑能与之媲美。</p><p class="ql-block">现在,平安区早已不是记忆里的旧模样,每一片新空间都承载着居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兰新高铁、兰青铁路穿境而过,109国道横贯东西,省道平林公路纵贯南北,平安湿地文化公园、体育公园等生态空间相继落成,41幢楼宇鳞次栉比的高楼,让700余户农户“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变成了现实,10个老旧小区改造竣工,暖气、自来水等设施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车子离开青海棉纺织总厂旧址时,回望车窗外渐渐模糊的残破厂房,那些消失的织机声、职工澡堂里的笑声,或许会被新的高楼、高铁轰鸣声遮挡覆盖。忽然明白,旧屋拆除不是为了遗忘,而是让‘女儿国’的故事有了新的载体——就像子弟学校如今仍是省级重点,还有石壁村的面片香飘进了新城区。我想:那些年的欢笑与遗憾、奋斗与坚守,从未真正消失,它们只是化作了平安城区发展的年轮,这年轮不仅深深烙在了每一个“平安”人的记忆里,深藏在了每一个“平安”人的岁月故事里,而且这年轮也将会长久地镌刻在“平安”这座新型城市奔向未来的脚步里,将会成为“平安”在时代浪潮中稳步前行,永不褪色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