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沟古镇 探秘苏中公学

唐汉

<p class="ql-block">昵称:唐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313001</p><p class="ql-block">寻探景点:兴化 沙沟古镇 苏中公学</p> <p class="ql-block">在兴化市域的西北隅,藏着一座古朴而神秘的千年古镇——沙沟。它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静静地躺在里下河腹地水网的脉络里,等待着有缘人去揭开它那厚重而又迷人的面纱。当我的脚步踏上这片土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走进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瑰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沙沟古镇为4A级历史文化名镇,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独特的水乡风情,古镇四面环水,地处高邮、宝应、建湖、盐城五县交界处,古为盐城管辖,历史上亦曾划归高邮、宝应管辖,域内水巷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便利的水上交通。旧时兵荒马乱,周边城市许多有钱人纷纷来此避难居留,慢慢发展成为为一方重镇,商贾云集,市井繁华,富甲一方,素有“金沙沟”之誉。抗战胜利后曾经先后在此设立沙沟市与沙沟县,为新四军重要的根据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沙沟古镇漫步,那纵横交错的古街小巷便如一条条蜿蜒的丝带,将我轻轻缠绕。脚下的石板路,历经无数岁月的磨砺,早已变得光滑而温润。每一块石板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承载着水乡古镇的兴衰荣辱,诉说着那些难以遗忘的故事。两旁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青砖黛瓦,在岁月的侵蚀下,虽已略显斑驳,但却更增添了一份古朴与沧桑。那些雕花的门窗,精美的木雕,仿佛是古人用智慧和技艺镌刻下的诗篇,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偶尔,从某一扇半掩的木门中,飘出一缕淡淡的炊烟,伴随着饭菜的香气,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温馨而又宁静的旧时光。这里有沙沟市政府旧址,还有明清厕所、望火楼、赵家大房、板桥塾馆、苏中公学等许多值得一游的古迹与红色遗址</p> <p class="ql-block">苏中公学位于古镇后大街东端,初听此名还以为是一家普通文化学校,就像复旦大学的前称“复旦公学”一样。直到步入苏中公学旧址,才明白苏中公学不是想象那样。这所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学校,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九分校。1945年2月,抗战已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苏中抗日根据地急需军政人才,于是创办了苏中公学。旨在培养抗日建国人才、招收失业失学知识青年,为革命事业储备力量。(上图为郑板桥中举前在沙沟开的塾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苏中公学旧址原来是始建于唐代的道观“三宫观”。面积仅1000平方米。实际上是苏中公学的校部之所。当时全校学员约1000多人,全部分散在古镇民居。立于苏中公学旧址门前,那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门楣上“苏中公学”四个大字,虽历经风雨的洗礼,但依然苍劲有力,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校园纪念馆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时光的切片,将那段历史定格在了瞬间。在第一展室,有三张放大的照片。第一张是苏中公学的首任兼职校长粟裕,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第二张是专职副校长张藩,第三张是教育长夏征农后接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p> <p class="ql-block">苏中公学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苏中大地上,两年内为新四军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四千多名优秀的军政干部和人才。其中一位是大家熟悉的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其代表作《百合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她的作品细腻生动,清新俊逸,展现时代与人性的光辉。除了照片,纪念馆里还陈列着许多学员们使用过的物品,如钢笔、笔记本、书包等。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承载着学员们的梦想和希望。我隔着玻璃仿佛感受到当年学员们用它书写下的壮丽诗篇。这些物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时光匆匆,转眼间,我的沙沟古镇之旅接近尾声。站在古镇南河外婆桥上,望着桥下的静静流淌的河水,身后的鳞次栉比的民居,心中充满了眷恋和不舍。沙沟古镇,这座充满历史韵味和水乡风情的古镇,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行都蕴含着深情。这次探访不仅使我领略了沙沟古镇的人文景观,更深入地了解了苏中公学的历史和精神。苏中公学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沙沟古镇与苏中公学的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p><p class="ql-block">别了,沙沟古镇!别了,苏中公学!</p> <p class="ql-block">编后记:本篇配曲是影片《柳堡的故事》经典的主题曲,改编自当地的民歌小调,七十年来脍炙人口,历久不衰。柳堡镇离沙沟古镇仅二十公里,都属新四军苏中军区根据地核心区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