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改革的商业逻辑:远离立场偏执,锚定市场与人文

长剑

<p class="ql-block">乐器改革的商业逻辑:远离立场偏执,锚定市场与人文</p><p class="ql-block"> 当编钟匠人金海鸥先生的“复古论”与音乐推广者上官先生的“否定论”,在古今音乐价值的争论中针锋相对时,这场分歧不仅关乎艺术认知,更暗藏着乐器改革与商业实践的关键命题。若将二者的观点作为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依据,市场终将给出最公正的答案:盲从“古代音乐尽善尽美”的复古立场,大概率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赔的底朝天;即便不完全认同“中国古代音乐一无是处”的极端否定,其背后贴合时代需求的逻辑,反而更易找到商业突破口。</p><p class="ql-block"> 金海鸥先生对古代礼乐雅乐的推崇,源于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这种文化情怀值得尊重,但将其直接转化为商业决策,却与当下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古代音乐的诞生依托于农业社会的集权体制,其核心功能是服务于礼仪规范,而非满足个体情感表达与多元审美需求——宫廷雅乐的庄重规整,恰恰限制了艺术活力的释放,也难以适配现代社会追求个性、自由的文化氛围。如今的消费者选择乐器,或为抒发个人情绪,或为适配流行音乐场景,编钟等古代乐器虽有文化价值,却存在体积庞大、演奏门槛高、与现代音乐曲风兼容性弱等问题。若执意以“回归古代礼乐”为方向设计商业模式,无论是开设传统乐器培训机构,还是研发复刻古代乐器,都将面临受众狭窄、市场需求疲软的困境,最终落得“赔本赚吆喝”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反观上官先生的观点,尽管“中国古代音乐一无是处”的表述过于极端,忽视了古代音乐作为现代音乐文化根脉的价值(如五声音阶为《卷珠帘》等现代国风作品提供了东方韵味,古典诗词滋养了《但愿人长久》的情感共鸣),但他推崇现代吉他、贴合时代需求的思路,却精准契合了商业逻辑的核心——市场需求随社会发展而变化,音乐形态的演进必然要顺应人文思想的进步。现代音乐的核心特质,是对个体意识觉醒的呼应:吉他弹唱的自由随性、流行音乐的情感直白,恰恰满足了现代人表达自我、追求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以人文发展为脉”的特质,正是商业模式设计的关键锚点。无论是吉他销售、流行音乐培训,还是围绕现代乐器开发的衍生服务,都能精准触达庞大的消费群体,即便不完全认同上官先生的极端否定,其背后“紧跟时代、贴近市场”的思维,也足以支撑商业盈利。</p><p class="ql-block"> 民族乐器的改革与商业成功,本质上更需要跳出“复古”与“否定”的二元对立,以发展的眼光平衡文化价值与市场需求。中国古代音乐并非“尽善尽美”,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却不能成为束缚商业创新的枷锁——若一味将“回到古代”作为唯一标准,只会让民族乐器脱离当下生活场景,沦为小众藏品。同时,古代音乐为现代民族音乐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化根基,但其在当下市场的“重要性”,更多体现在精神滋养层面,而非直接的商业变现能力:消费者不会因某件乐器“源自古代”就盲目购买,却会为其“既有传统韵味,又能弹出流行旋律”的特质买单。</p><p class="ql-block"> 真正合理的商业模式,不应困于立场之争,而要抓住“人文思想演进”的核心——从古代音乐服务集体礼仪,到现代音乐凸显个体价值,本质是人性解放的必然结果。这意味着民族乐器改革既要“有传承”,深挖古筝的悠扬、二胡的细腻等传统特质,保留文化辨识度;更要“有发展”,通过技术改良降低演奏门槛(如为民族乐器加装拾音设备适配舞台演出)、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如用琵琶改编流行歌曲),让传统乐器走进日常娱乐、livehouse演出等现代场景。唯有“有根基”且“敢创新”,才能让民族乐器既不丢失文化灵魂,又能适配市场需求。</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民族乐器改革的商业探索中,我们必须明确:坚决杜绝金海鸥先生“回归古代礼乐”的偏执立场,是避免经营风险的基本前提;借鉴上官先生贴合时代需求的思路,也并非要否定古代音乐的文化价值,而是要在“传承”与“发展”间找到平衡点。唯有锚定“个性化表达”的现代人文需求,让民族乐器既承载文化温度,又具备商业活力,才能兼顾文化传承与市场盈利,真正让民族音乐在当下发扬光大,而非在立场之争中错失机遇,陷入赔本的泥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