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人之境界】

元亨利貞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什麼是境界?境界既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其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b></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总是不一样的,可作为社会中的普遍的价值取向,人们总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较高思想觉悟和良好精神修养的人,以便体现自己在整个生活中的位置。<b>一个人的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道家中的境界其实是精神上的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境界感悟,君子如玉,赤诚善良,相由心生,立己达人。健身读书,身心兼修,人品为根,气质是魂。智识情商,缺一不可,志同道合,人以群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学业有成,锦上添花。</b>🌺🌺🌺</p><p class="ql-block"> 境界的感悟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体现为自我认知的升华与处世智慧的凝练,核心在于从王国维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立、守、得”</b>三境界出发,结合现实生活实践,达到豁达通透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b><u>境界的理论根基:王国维的三重境界</u></b>《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理论,是理解境界感悟的经典框架:‌‌</p><p class="ql-block">‌ <b>第一境界“立”‌</b>:以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喻,强调在逆境中明确目标与方向,是自我觉醒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b>第二境界“守”‌</b>:以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喻,代表执着求索的坚持,需忍受孤独与磨砺。</p><p class="ql-block">‌ <b>第三境界“得”‌</b>:以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喻,体现量变到质变的顿悟,最终豁然贯通。‌‌</p><p class="ql-block"> <b>人生感悟境界的实践可归纳为以下维度:</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我认知与成长‌</b>: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在修为,如“自身有价值了,才会像吸铁石吸引他人”,强调通过努力提升自我价值而非依赖外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心态调整与豁达‌</b>:面对得失需保持平和,<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惊扰别人的宁静就是慈悲,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就是善良”,</b>体现推己及人的体谅。‌‌</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生活智慧与取舍‌:</b>包括<b>“放下不必要的执着”</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与其抱怨,不如祝愿”</b>)<b>和“珍惜当下</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生活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进行,但独处时光能照亮你的路”)。</b></p><p class="ql-block"> <b>提升境界的实践路径</b></p><p class="ql-block"><b>‌ 向内修持‌:通过独处与反思深化自我认知</b>,如<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span>,<b>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b></p><p class="ql-block">‌ <b>行动转化‌:</b><u>将感悟融入日常</u>,例如<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多花时间努力,少点功夫矫情”,</b>以踏实行动替代空想。‌‌</p><p class="ql-block">‌ <b>边界与慈悲平衡‌</b>:保持善良的同时设立原则,如“该绽放时热烈,该肃杀时凛然”,避免过度妥协。‌‌</p> <p class="ql-block"><b><u>冯友兰说;</u>人生四境界是</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b><b>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b><b style="font-size:20px;">我們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b>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后來長大參加工作有大小當領導才了解,才弄清,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种境界――自然境界。</b>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b>…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b>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有了他们与<b style="color:rgb(237, 35, 8);">“身在福中不知福</b><b>”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b></p><p class="ql-block"><b>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b>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是一根标杆,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会绕着标杆走的。</span>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看上去是最讲“礼”的了,而人们往往不能把讲“礼”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么上升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难事了。</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总有被压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脱俗,而这仅仅存在于幻想之中。即使我们已经从细胞研究到了宇宙,却还是不能为所欲为,从人成为神。这种境界只能成为人们一个永恒的美好向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从圣贤经典里能感悟的的境界</b><b style="font-size:22px;"> 例如: </b></p><p class="ql-block"> 《易经》的最高境界,主要包括<b style="color:rgb(237, 35, 8);">哲学层面的大道至简与天人合一、实践层面的无咎与创造未来、术数层面的道的境界,核心指向对自然规律和人性本质的深刻理解与运用。</b></p><p class="ql-block"> <b><u>1. 哲学层面:</u></b>大道至简与天人合一。有观点认为《易经》的最高境界是"大道至简",即真正的智慧隐藏于简单之中,强调超越复杂、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同时,"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人应尊重自然规律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p><p class="ql-block"> <b><u>2. 实践层面:</u></b>无咎与创造未来</p><p class="ql-block">从实践角度,《易经》追求的最高境界被解读为"无咎"——行得正、坐得正,即使有小过错也能被谅解,避免凶祸;另有观点认为其精髓在于"变",通过主动创造未来而非被动预测,赋予人改变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b>3. 术数层面:</b>道的境界,从术数应用看,最高境界是"道",即对术法熟练掌握后,能<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随心所欲不逾矩"</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行云流水地运用阴阳法则,理解天地之理。</b></p><p class="ql-block"> 总之是《易经》的最高境界因解读角度不同而各有侧重,涵盖哲学智慧、实践准则及术数应用等多维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道德经》的最高境界:</b></p><p class="ql-block"> 对"道"的深刻体认和与之合一,核心包括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致虚守静、复归婴儿等境界,指向圆满、自在的生命状态。</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道法自然:</b>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人类应顺应而非干预这些规律,让一切按其本性发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无为而无不为:</b>不刻意干预,而是顺势而为,通过顺应自然来实现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善若水:</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具备水的品德,滋养万物而不争,体现出柔弱、谦下、包容的品质。</span></p><p class="ql-block"> ✍️具备水的品德,滋养万物而不争,体现出柔弱、谦下、包容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致虚极,守静笃</b>:内心保持极度的虚空和宁静,以清晰观照事物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复归于婴儿:</b>回归纯真自然的状态,摒弃机巧和过度欲望。</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这些境界相互关联,共同指向一种与道合一的圆满、自在、长久的生命状态。通过顺应自然、保持内心宁静、展现如水的品德,个体能够实现与宇宙大道的和谐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论语》的最高境界是“仁”,核心为“仁者爱人”,强调关爱他人、推己及人,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实践,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 <b>“仁”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己欲立而立人,</b>己欲达而达人:在追求自身成长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成长。</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关爱他人</b>:将心比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仁”的实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通过符合“礼”的行为来展现,即遵循社会秩序和礼仪规范。</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表现为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与人为善,即使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信。</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仁”的社会意义:</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构建理想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统治者以“仁”为政,能够赢得民心,实现良好的治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仁”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通过践行“仁”,人们可以在自我完善的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b></p> <p class="ql-block">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技艺、情感、意境和文化的完美融合,是书法家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的统一,能够跨越时空,触动观者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技艺层面:</p><p class="ql-block"> ● 书法的基础在于精湛的技法,包括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的精妙掌握。</p><p class="ql-block"> ● 笔法如中锋、侧锋等的运用,能使线条富有立体感和韵律。</p><p class="ql-block"> ● 墨法的灵活使用,通过浓淡干湿变化增强作品的层次感。</p><p class="ql-block"> ● 结体和章法的和谐布局,使作品整体协调,如同一篇优美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情感层面:</b></p><p class="ql-block"> ● 书法是情感的直观表达,喜怒哀乐通过笔墨呈现。</p><p class="ql-block"> ● 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书法生命力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 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情感融入书法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b>意境层面:</b></p><p class="ql-block"> ● 书法追求与自然共鸣,营造独特意境。</p><p class="ql-block"> ● 作品中体现山水的雄浑与灵动,达到"墨舞云流"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 意境的营造需要文化修养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p><p class="ql-block"> <b><u>文化层面:</u></b></p><p class="ql-block"> ● 书法与文化紧密相连,作品应展示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 自撰内容更能体现书法家的文化素养和情感。</p><p class="ql-block"> ● 书法承载着书法家的哲学思想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b>超越与创新:</b></p><p class="ql-block"> ● 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超越形式,触动人心。</p><p class="ql-block"> ● 优秀作品能跨越文化和时代,引发共鸣。</p><p class="ql-block"> ● 创新如"反惯性书写",要求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p> <p class="ql-block"><b>孔子的思想和哲学的最高境界包括个人修养的"克己复礼为仁"、社会理想的"天下归仁"以及精神自由的"从心所欲不逾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 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克己复礼为仁</b></p><p class="ql-block"> 孔子认为通过自律和"慎独"来克制自己的行为和内心,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境界,即为"仁"。</p><p class="ql-block"> "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建立和谐社会</b></p><p class="ql-block"> ✍️ 孔子希望建立一个人人发扬仁爱、遵循礼仪、努力成为君子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他倡导"天下归仁",认为当每个人都能做到"仁"时,社会将变得和谐有序。</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b></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七十岁时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意味着个体能够顺从自己的意愿和本性行事,同时不超越规矩和法度。</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在规则内实现自由的状态,体现了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最高境界体现了对个人、社会和精神自由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读书的最高境界包括知行合一、无声浸润、无知之知、与作者心灵共鸣和忘我境界,强调知识转化、气质提升、智慧创新、心灵交流和阅读乐趣。</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知行合一:</b>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检验和深化理解,避免成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无用知识人。</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无声浸润:</b>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气质和格局,在静默中提升自我,而非追求表面的炫耀。</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无知之知:</b>深入阅读后能跳出书本,创新知识,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与作者心灵共鸣:</b>通过阅读与作者深度交流,拓展心灵疆域,满足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忘我境界:</b>沉浸阅读,忘记时间,享受阅读本身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这些境界都是读书的不同层次,从知识的获取到实践应用,再到心灵的成长和自我的超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读《资治通鉴》的最高境界</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读《资治通鉴》通常意味着在历史知识与素养、文化与文学修养、思维与认知水平,以及智慧与人生感悟等维度达到较高水准:</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历史知识与素养:</b>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通史性知识</b>:对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这1362年的中国历史有全面且系统的了解,熟悉各个朝代的重大事件、政治格局演变、经济发展脉络、文化思潮变迁等,能构建起连贯的历史框架体系。比如,对于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与对外交往等内容有深入认识。</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历史分析能力:</b>能够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人物决策的动机与影响,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例如,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理解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王朝命运的转折。</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文化与文学修养:</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古典文化底蕴:</b>浸润于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之中,包括政治、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对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思想流派等有一定的认知,提升了文化内涵与底蕴。</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言文阅读能力:</b>《资治通鉴》是用文言文撰写的,读完意味着具备较强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流畅地阅读古代典籍,领略古人的思想智慧与语言魅力。</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思维与认知水平:</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批判性思维:</b>在阅读过程中,会对历史记载进行思考、甄别,不盲目接受既有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综合多方面因素,客观分析其功过得失,而不是简单地盖棺定论。</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局观与洞察力:</b>通过阅读大量历史事件,能够从宏观角度看待问题,洞察政治局势、社会动态,理解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提升对复杂事物的认知和把握能力。</p><p class="ql-block"> ● 智慧与人生境界: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处世智慧:</b>从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中汲取智慧,在为人处世、决策判断等方面获得启示,懂得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等。例如,学习蔺相如的隐忍与智慧,在面对矛盾冲突时如何巧妙化解。</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人生境界提升:</b>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看待个人的境遇,增强对人生起伏的豁达与从容,培养长远的眼光和沉稳的心态,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保持理性与淡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读《史记》的境界分为故事与人物、历史理解、人性与价值三个层次,可从中获得处世智慧、自我认知和人生方向的启示。</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1. 故事与人物层面:</b>这是最基础的境界,读者通过阅读《史记》中的故事和人物传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情节。这种读法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适合普通读者入门。例如,通过百家讲坛式的解读,读者可以轻松进入历史的世界,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性格。然而,这种读法可能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历史更深层次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2. 历史理解层面:</b>这一境界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能够运用现代学科思维(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来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通过这种读法,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探讨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发展脉络。虽然这种方法更专业,但有时可能会陷入学科思维的局限,忽略历史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3. 人性与价值层面:</b> 这是最高境界,读者从宏观层面探讨《史记》中的人性、世界观、价值观等永恒议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的深入思考,读者可以洞察人性的本质,并从中汲取人生智慧。例如,通过伍子胥、项羽、刘邦等人物的故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尊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史记》对个人生活的启示:</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处世智慧:</b>《史记》中的人物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处世经验,如白圭的经商之道和猗顿的诚信经营,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以诚立身。</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自我认知:</b>通过历史人物的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人生方向:</b>当我们面临挫折或迷茫时,《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可以提供启示和鼓励,帮助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通过不断深入阅读《史记》,我们可以在不同境界中获得不同的收获,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提升人生智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做人的最高境界包括自渡与坚韧、接纳孤独并享受独处、豁达与不计较、低调且有城府等方面,不同文化和哲学可能有不同理解。</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自渡与坚韧:</b>面对生活的苦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具备耐心、信心、勇气和坚持,默默熬过艰难时刻,在困境中变得强大且自信。就像有诗云"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强调了自渡以及在生活磨炼中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例如,许多人在经历失业、疾病等重大挫折时,凭借自身的毅力和努力重新站起来,实现人生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接纳孤独并享受独处:</b>认识到孤独是生活的底色,不惧怕孤独,而是把孤独时刻当作给自己精神加能量的最佳时机,在孤独中独自前行、实现成长。马尔克斯曾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点明了孤独在人生中的普遍性以及对待孤独应有的态度。比如一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他们在孤独的思考和创作中,实现了自我价值,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豁达与不计较:</b>不过分计较生活中的得失、他人的过错,以和风细雨的态度对待生活。意识到暴躁的人往往内心痛苦,从而更容易原谅他人,不与不堪的人和事纠缠。正如"吉凶以情迁"所表达的,情绪平稳、心态豁达的人,生活往往也更顺遂。比如蔺相如对廉颇的容忍,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展现出豁达不计较带来的积极影响。</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低调且有城府:</b>做人不张狂,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能够沉稳地应对各种情况,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全部想法和情绪,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达成目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做事的最高境界包括心怀敬畏、言语利他、痛而不言、不贪不惧、善行善言,强调内心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心怀敬畏,行有方圆</b>:对生命和规则保持敬畏,做事既有原则又有温度。敬畏生命让我们尊重他人,敬畏规则确保我们在社会中有序前行。原则是行为的准则,而温度则是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言语利他,行动利己:</b>在语言上给予他人鼓励和支持,在行动上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平衡使我们既能帮助他人,又能实现自我价值。</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痛而不言,笑而不语,惊而不乱:</b>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不轻易表露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不贪,不说,不怕:</b>不贪图过多赞誉,不议论他人过失,不害怕非议,内心光明磊落。</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b>以善良和智慧行事,善于解决问题,与人为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