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交织的时光:我们的旅游与生活图景

楚雁

<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心里总有些零零碎碎的念头。眼下的光景,说起来是经济有些吃紧,新闻里也常听到些不太乐观的消息。可你往身边细看,景象又很不一样:有人挣钱依旧不少,日子过得潇洒;也有人紧巴巴地,勉强维持着生活。这种冷热交织的感觉,在生活中处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最明显的,大概就是旅游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几乎每个地方都在卯足了劲开发旅游。新景点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灯光秀、水幕电影,一个比一个场面大。看着是热闹,可我心里常嘀咕:这动辄成百上千万的花费,真能靠卖门票和酒店钱赚回来吗?恐怕是桩难算的账。但你说不做吧,也不行,这盘棋还得继续下。</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旅游的人并没见少,只是大家的方式全变了。</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活法。他们不再热衷于昂贵的酒店,车后备箱里塞着一顶帐篷,天地为家。路上跑累了,也不进餐厅,找个服务区,拿出自热米饭或面包干粮,用保温杯里的热水一冲,就是一餐。精打细算里,透着一种务实的潇洒。</p><p class="ql-block"> 可另一边,我几个朋友刚从新疆回来,聊起他们的花费,让我暗暗咋舌。一间普通的民宿,一晚上要1300块;租一辆能坐六七个人的小巴车,一天2000多,五天下来光车费就一万多。这显然又是另一番景象——属于那些家底还算厚实,收入也稳定的人。对于每天为生计奔波的大多数人,这样的旅行,是想也不敢想的奢望。</p><p class="ql-block"> 于是,更多人在这两极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去隔壁城市旅游,不在景点边住宿——太贵。他们宁愿多坐一会儿车,找个便宜的小县城住下,白天再赶过去玩。还有我那退了休的老同学们,想法更长远。一位在湖北恩施的旅游小镇买了套小房子,不图别的,就图夏天那几个月能有个凉快地儿长住,花费比住酒店划算多了,还落得个自在。</p><p class="ql-block"> 这便引出了当下最大的一个矛盾:能自由安排时间的退休族,可以错开人流;而绝大多数被工作拴住的年轻人,只能挤在法定假期出行。结果就是,热门景点人山人海,高速路上堵成长龙。可听说,即便这样,很多地方的旅游收入也未必见涨——大家好像只是来“凑了个热闹”,钱并没花出去多少。</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该怎么看呢?</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或许不是一个需要立刻找到标准答案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就像四季轮回,有盛夏,也有严冬。我们此刻经历的,可能正是一个调整的周期。国家在努力地调控,寻找新的增长点,希望用科技和创新把经济的炉火烧得更旺,让各行各业重新焕发活力。</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这段冷热交织的时光总会过去。等经济的暖流重新回来,我们的日子,包括出门旅行的方式,或许又会是另一番模样。</p><p class="ql-block">到那时,我们或许会带着些许感慨,回想起这个有人住着千元民宿、有人在路边支起帐篷的复杂而真实的夏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