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昵称:峨眉雪</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37045676</b></p> <p class="ql-block">来到库尔勒,游览罗布人村寨是必须的。虽然离胡杨林染黄还有近一个月,但我还是在X程上报了个拼车小团。罗布人村寨距离库尔勒市区90公里左右,司机兼导游宋师傅不仅车技好,对新疆的地理人文也颇有研究,从新疆的地域分布讲到左宗棠收回新疆、以及罗布人的问世,让我们听得入神,一个半小时车程很快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车停在游客中心,购票后乘坐景区观光车去游览景点。景区有四大看点:罗布人村,塔里木河,胡杨林,塔克拉玛干沙漠。一路上可见车道两侧有一些大小不一的胡杨树,不过都是绿油油的。路过一棵号称"千年胡杨"的树,在我看来一点儿也不稀罕,因为我去年秋天才去了额济纳胡杨林景区,你懂的,嘿嘿。</p> <p class="ql-block">观光车终点是景区大门阿不旦,阿不旦意思是"水草丰美适宜居住的好地方"。罗布人在迁徙过程中每当寻得新水源与栖息地,便以"阿不旦"命名。曾经的"老阿不旦",位于罗布泊下游,曾是罗布人生活的世外桃源,当时的罗布人首领是昆齐康伯克。20世纪初,塔里木河改道罗布泊彻底干涸,老阿不旦最终被风沙掩埋。罗布人被迫迁至此,建立了如今的"罗布人村寨"。为纪念故土,他们将新家园仍命名为"阿不旦"。</p><p class="ql-block">阿不旦大门顶部的太阳图腾,象征罗布人对太阳的崇拜;四根船桨立柱,呼应他们以卡盆(独木舟)捕鱼的生活方式,印证"以舟为足,以桨为臂"的生存哲学。</p> <p class="ql-block">阿不旦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它类似国内其它景区的旅游商业街,不同的是,这条街上更多体现了罗布人生活习俗。</p> <p class="ql-block">这位号称119岁的罗布大爷开朗风趣,引来游客纷纷同框合影。罗布人长寿者很多,甚至八九十岁的老汉尚能劳作,一百岁的老人也可结婚。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们生活在没有污染的纯绿色世界,河流、空气、阳光都是原生态的;二是知足常乐,淡泊名利、金钱;三是打鱼劳作、自由逍遥带来身心健康;四是主食以鱼为多。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致使罗布人几乎没有"三高"患者;五是罗布人饮用罗布麻茶,吃一些芦苇根上的笋芽,这些是中药里的上品。而这些都是我们在城里无法做到的,要健康长寿,就到罗布人村来吧。</p> <p class="ql-block">罗布人歌舞表现开始了,为游客平添一份雅兴。</p> <p class="ql-block">烤鱼是罗布人的基本食物,不过这种烤鱼方式看上去很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这硅化木据说是1.5亿年前侏罗纪古树硅化而成,是远古树木的化石。它的纹理年轮宛在,似木似玉,见证沧桑。它不仅揭示古气候与植被的珍贵地质档案,兼具科研与观赏价值,被誉为"立体的史书"。</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沙漠巨釜",高4.5米,直径9米。由于体积庞大,火候难以掌握,只有罗布人"吾斯达孜"(匠人)方能驾驭。2013年4月29日,这里举办了首届罗布人烧烤节,116只整羊同时放入坑中焖烤,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称号。不过在中国基建称雄全球的今天,对于这种现代制造的所谓"世界之最"我只能报以一笑。传说中的西域第一美食是:骆驼肚子里放一只牛,牛肚子里放一只羊,羊肚里放一只鸡,鸡肚子里放一只鸽子,然后一次烤成。只是没有人成功过。</p> <p class="ql-block">走过阿不旦,沿一条沙土路前行不远,看见路边两棵老胡杨树和一座烽火台。据说这里是进入罗布人村的哨口,村寨与烽火台之间相隔一片水域,烽火台有人值守,如果来者是朋友客人,烽火台就发出信号,村里就划船出来迎接;如果来者不善,则烽火台点上狼烟,村里人就拿起武器前来阻击。当然,这种朴素的战术对于精通孙子兵法的中原将士来说就是小儿科了。</p> <p class="ql-block">过烽火台后道路变得潮湿,路边的湿地密密地芦苇骄傲地摇曳着芦花,仿佛在向我们招手,稍远处有一小片一小片的胡杨,有的已经开始染黄,水映胡杨成就一幅天然油画。</p> <p class="ql-block">边走边拍,大概两三百米后来到塔里木河边,一座木质浮桥连接南北两岸,河的南岸就罗布人老村寨,也是景区的第二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所谓老寨也就最后的罗布人世代生活之地。清代文献中称罗布人为"罗布淖尔人",亦即生活在罗布泊的土著人。早期罗布人"结芦为屋,捕鱼为食",以独木舟"卡盆"泛舟湖上,用鱼叉"秋勒"狩猎,过着"不种五谷,不牧牲畜"的原始生活。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因罗布泊干涸,罗布人被迫沿塔里木河向上游迁徙,1972年罗布泊彻底干涸,最后的族群迁至尉犁县墩阔坦乡,形成今日村寨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罗布族猎人奥尔德克早年曾带领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1934年,他再次凭借经验引导贝格曼发现小河墓地,成为沙漠考古史上的关键人物。</p><p class="ql-block">罗布人有语言无文字,其语言是在契丹语和西突厥语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为维吾尔族的一个分支。</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罗布人从原始部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融入现代农牧业体系,堪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活标本"。遗憾的是我们来晚了一步,2025年5月~8月,老村寨基本被重新打造了一遍,只有寨门,婚房和阴阳门还是原来的。</p> <p class="ql-block">婚房前正在举办一场罗布人的婚礼。婚礼包括抛绣球选新郎、将新娘放到地毯上、狮子舞、做饭舞等一系列传统仪式,最后以罗布纳尔民歌和麦西莱普跳为祝福,祝愿新人幸福美满。</p><p class="ql-block">据介绍,罗布人新郎婚前几天要赴新娘家劳动捕鱼,甚至提前五年就去做工,送上卡盆、渔网、罗布麻线等"喀勒姆"(聘礼)。新娘则需为新郎缝制12套罗布麻衣裤。最重要的嫁妆,是一个"小海子"(水域),是罗布人最贵重的私有资源,象征生存资源与血缘纽带。成婚时,众人簇拥新人至海子边,由两位妇女陪同渡水至对岸帐篷,共度新婚之夜。</p> <p class="ql-block">婚房的建筑材料以胡杨木为主,搭配芦苇和怪柳,体现就地取材的原始智慧。窗户和房门用大红色绸布遮盖,象征喜庆,门廊悬挂艾德莱斯绸延伸至胡杨树,增添仪式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罗布人视鱼为祖先及两性生殖象征。阴阳门作为捕鱼图腾,左侧阳门象征生命力与阳刚,右侧阴门隐喻生命诞生。体现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对两性崇拜的神秘吸引。男性由阳门入,女性由阴门入,地位崇高的族长伯克则经正门通行。返回时所有人须从阴门走出,昭示无女性则无子孙繁衍的生命哲学。</p> <p class="ql-block">罗布人老寨的南面是塔里木河游览区,也是景区的第三个景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里木河发源于天山和喀喇昆仑山脉,全长2179千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南疆地区的母亲河。它的</span>主干最早曾注入罗布泊,后由于河流水量减少、河道摆动而改道等,尾流可达若羌县城北的台特马湖。</p> <p class="ql-block">这里水域十分广阔,河的东北方是高突的东沙山,西南方是望不到头的沙漠。我们沿栈道从东沙山下走过,这里有许多值得驻足打卡的观赏点,微黄的胡杨撒落在金色的沙丘边,倒映在水中;驼峰和黑天鹅相互争趣;成片的芦花在中午烈日下闪着银光。</p> <p class="ql-block">走完长约1.5公里的栈道,我们来到了观光车的接驳点,我们将乘观光车去神女湖,也是景区的最后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观光车在起伏不定的沙漠中行驶十多分钟后来到了神女湖边。我原以为这湖原本是塔里木河的一部分,其实不然。它是因地势低而由沙漠中的水自然倾注形成的。沙漠不是缺水的吗?居然可以聚水成湖,真是奇迹!</p> <p class="ql-block">大凡神山圣湖必有传说,神女湖也有一个。族长伯克之女帕里黛爱上了穷小伙,伯克不同意。后来村寨大旱断水,伯克承诺,若谁寻得水源便娶其女为妻。小伙毅然循河而上,帕里黛天天守望着村头,河水盼来了,但心中的"英雄"却从此杳无音信。无尽相思泪流成了湖,自此无论旱涝常年不干。人们为纪念她,叫这片海子为"神女湖",像沙漠里的蓝宝石一样美丽。</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湖边的栈道行走,栈道是就着沙丘的势和湖岸的走向而建的,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弯弯曲曲,如一条游动翻滚的巨龙。为了防晒,栈道顶还用芦苇枯干结成的席加以复盖。</p> <p class="ql-block">走过栈道后,我意犹未尽,又登上了沙坡,望远处的观光车,看脚下画着美丽线条的沙丘,想起唐代岑参的诗句"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p> <p class="ql-block">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充满着恐怖和诱惑,吸引着无数探险家、考古者、旅游者前来探秘。而此刻,我站在这大沙漠最北缘的东沙山上,欣赏沙水交融的景象:这里或划桨湖畔泛舟,或乘越野车穿梭沙海,或芦苇荡中观鸟,更可赤足踏过暖沙,感受静坐沙丘之巅,待落日熔金,天地归一。在这浩瀚无边的黄沙里,我看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也看到了人类的渺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