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塘波光里的国庆慢时光

乐乐

<p class="ql-block">  国庆假期的清晨,天色微阴,我们踏进了三林老街。一座中式牌坊静静矗立在街口,飞檐翘角下挂着几盏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晃。绿植从两侧蔓延而出,像是从时光深处长出的枝蔓,将这条老街温柔地拥入怀中。远处现代建筑的轮廓若隐若现,仿佛提醒我们,这里并非与世隔绝的古镇,而是一处新旧交融的静谧角落。</p> <p class="ql-block">  2025年国庆假期我和先生选择去三林老街看看,这里虽然不像上海的七宝古镇和朱家角古镇人气爆棚,三林老街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是一条拥有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老街,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里的特色主要有“三宝”为崩瓜、标布、酱菜和“三绝”是三林瓷刻、三林本帮菜、三林刺绣,这里以传统建筑和非物质遗产项目著称,喜欢宁静远离喧嚣的可以选择来这里逛逛。</p> <p class="ql-block">  走进老街深处,白墙黑瓦的屋舍沿街排开,屋檐的曲线如水墨画中一笔轻挑。电动车停在门前,店铺门口摆着竹筐和花盆,几把遮阳篷撑起生活的烟火气。没有喧闹的叫卖,也没有拥挤的人流,只有偶尔路过的老人慢悠悠地走过,仿佛时间在这里被拉长,又被轻轻揉软了。</p> <p class="ql-block">  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几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围合出一方小院,黑瓦屋檐下红灯笼高挂,石板路被雨水打湿后泛着幽光。绿植从墙角探出头来,与远处高楼的玻璃幕墙遥遥相望。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慢时光”,不是逃离现代,而是让古老与当下安然共处,像一塘波光,静静映照出岁月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  一条长廊横穿庭院,头顶是木结构的屋檐,一串串红灯笼与中国结垂落下来,像节日里未落的梦。阳光虽藏在云后,树影却斑驳洒地,石砖缝里长出些许青苔,踩上去有些微滑。我放慢脚步,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足音,也听见了此刻自己心跳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  长廊尽头,我坐在石阶上,蓝裙拂地,目光落在远处的树影间。坐着拍照,像一幅画里走出来的静物。我忽然觉得,这老街的一部分——不仅是游客,而是某种情绪的化身,是“慢”本身。</p> <p class="ql-block">  第一宝是三林崩瓜,与普通西瓜的核心区别在于其长椭圆形外观、极薄易裂的瓜皮、高达17度的甜度、独特的黄瓤及浓郁奶香味,以及严格的产地限制和种植难度‌。</p> <p class="ql-block">  第二宝是标布,标布是上海浦东三林地区自明代开始生产的优质棉布品种,其发展得益于元代黄道婆在松江府推广的棉纺织技术革新,经染色后可以做成各种服装,传承人是刘佩玉,她不仅是非遗传承人,还致力于三林标布的历史研究、纹样创新及传播工作。</p> <p class="ql-block">  第三宝是三林酱菜,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其生产历史至今约有400年。1956年成立三林酱菜厂,成为浦东非遗保护项目,并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三林三绝指三林瓷刻、三林本帮菜和三林刺绣,是上海浦东三林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第一绝是三林瓷刻,它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浦东三林镇儒商张锦山师从上海瓷刻名家华约三,奠定技艺基础。民国时期因社会环境变迁一度衰落,仅张炳根等少数艺人延续技艺。 ‌1980年代起,第四代传承人张宗贤系统整理瓷刻技法,将园林艺术布局与传统雕刻结合,推动技艺向艺术品转型。2008年入选浦东新区非遗名录,2011年成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  第二绝是三林本帮菜,老八样有扣三丝‌、咸肉扣水笋、本帮蒸三鲜、红烧鳊鱼‌、本帮扣肉、扣鸡、小葱肉皮、扣蛋卷。</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第三绝是三林刺绣,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朝,古称“筠绣”,融合中国传统四大名绣精华与顾绣技法,形成以“抽、拉、雕”为核心的130余种针法与70余种工艺。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宋元至清代、清末民初和现代传承‌。2007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通过学校课程、社区培训及文创开发(如雕绣旗袍)延续技艺,但面临机绣冲击和传承人流失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  三林的舞龙舞狮称为‌三林舞龙‌(又称浦东绕龙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独特的海派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一户人家的门前,电动车与红对联并列停放,空调外机挂在白墙边,却并不显得突兀。那扇深色木门紧闭着,门楣上的雕花依旧清晰,灯笼在风中轻晃。生活就该是这样吧,不必非得复古到底,也不必全然投奔现代,能在老屋前停一辆电动车,也是一种温柔的妥协。</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文昌阁,原为三林书院,始建于1896年,由当地乡贤集资建造,旨在鼓励学生读书成才。后经多次修缮,现为仿古建筑,内部供奉文昌帝君,成为当地文化教育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沿街的店铺陆续开了张,遮阳棚下摆着各色小物,有手织的布鞋,也有瓶装的酱菜。红色灯笼与盆栽花卉交相辉映,几株紫薇开得正艳。我驻足在一个小摊前,老板娘笑着递来一块试吃的崩瓜,清甜的汁水在口中化开,像是咬了一口江南的秋天。</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一道石墙围出一方庭院,墙头挂着红灯笼,墙外竟是一条小河。河水清浅,倒映着黑瓦白墙与岸边绿树,也映出对面一栋红墙玻璃的现代建筑。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塘波光里握手言和。我蹲在河边,看水纹一圈圈荡开,像极了时间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  一座石桥横跨河面,桥身由青石砌成,栏杆低矮而朴素。桥下水波不兴,绿植从岸边垂落,像为流水披上了一层绿纱。走过桥去,仿佛从一个时代步入另一个,却又说不清究竟跨过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桥的另一侧,几艘小船静静泊在岸边,船身斑驳,却依旧结实。河面倒映着桥影、树影,还有远处高楼的轮廓。一位老人坐在岸边石凳上垂钓,鱼竿一动不动,他也不急,只是望着水面发呆。我想,他钓的或许不是鱼,而是这份无人打扰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以前的古戏台,每年的三月半三林塘举行圣堂庙会,届时舞龙舞狮,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石板路在雨后泛着微光,行人稀少,偶有情侣牵手走过,低声细语。左侧商铺林立,招牌古朴,写着“三林绣坊”“瓷刻传习所”;右侧是幽静的巷口,通向未知的深处。飞檐在云层下勾勒出柔和的剪影,像一首未写完的诗。</p> <p class="ql-block">  走到街心,抬头看见一块路牌,上面写着:“我在三林塘老街等你。”字迹温润,像一句低语。路牌下挂着几盆绿植,枝叶葱茏。我笑了,忽然觉得,这老街真的在等谁——等一个愿意慢下来的人,等一颗不急于赶路的心。</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座石拱桥静卧水面,倒影如月,完整而澄澈。垂柳轻拂,水波微动,高层住宅在远处静静矗立。这一刻,我站在桥中央,仿佛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国庆的喧嚣在城中回荡,而这里,只有一塘波光,盛着属于我们的慢时光。</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在一家三林本帮馆坐下。一盘热腾腾的本帮菜端上桌,炸鸡块金黄酥脆,炖肉浓油赤酱,还有一碟酱菜,正是三林“老三宝”之一。先生夹起一块,笑着说:“这味道,比人山人海的景区值多了。”我点头,夹一筷凉拌菜,清爽入味,像这老街给我们的馈赠——不张扬,却入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