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碑静静立在绿树之间,红墙隐约可见,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通州燃灯塔的千年故事。辽代的砖石托起五十六米高的身影,铜铃塔刹在风中轻响,仿佛仍回荡着漕运鼎盛时的喧嚣。那时,运河如血脉贯穿南北,船只满载皇木、瓷器,从江南水乡一路北上,抵达京师门户——通州。燃灯塔不只是航标,更是旅人心中的归途灯影。</p> <p class="ql-block">碑上刻着地图,蓝线蜿蜒如河,红点星罗棋布,标记着大运河沿线的重镇。北京、天津、杭州……这些名字串起的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一段流动的文明史。我站在碑前,仿佛看见千帆竞发,听见纤夫号子在河面回荡。那时的船,载的不只是货物,还有生活的重量、家族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墙上</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的路线图刻在石碑上,清晰而庄重。蓝色的河道像一条玉带,缠绕在中华大地的腰间。它曾是帝国的命脉,将南方的稻米、丝绸、瓷器送往北方,也将北方的文化、制度输往江南。如今河水依旧流淌,只是船已不同,人也换了模样。可这石碑记得一切——记得每一段堤坝的修筑,每一次漕粮的转运,记得那些在风浪中坚守的日夜。</p> <p class="ql-block">燃灯塔是古通州八景之一,塔影倒映在运河中,随波轻晃。每当夜幕降临,灯火燃起,远行的船便有了方向。如今塔仍在,河依旧,只是船已不再靠它引航。可那份守望,却从未消失。它提醒我们,有些光,不只是为了照亮前路,更是为了让人记得来时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一艘木质帆船模型停在现代建筑前,玻璃幕墙映出它的倒影,也映出天空的流云。船身深棕,帆布紧绷,舱内人影依稀,仿佛正准备启航。这不只是展品,更像是一个邀请——让我们回到那个以风为动力、以河为道路的时代。瓷器在舱底安稳躺着,绿釉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那是匠人指尖的温度,是窑火中的等待,是千里之外某户人家餐桌上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展台上的瓷器泛着淡青光泽,瓶身圆润,颈细如少女之颈,两侧小孔似耳垂上的玉珰。灯光从下方打来,釉面如水波流动。它不说话,却让人想起江南窑口的烟火气,想起码头工人小心翼翼搬运时的低语。一件瓷器,从泥土到珍宝,要经历多少双手?又要穿越多少风雨?</p> <p class="ql-block">青绿色的梅瓶静静立在柜中,花纹繁复却不显累赘,卷草缠绕如思绪,花卉绽放似梦境。这是古人的审美,也是他们的生活哲学——在器物中注入诗意,在日常里安放风雅。它曾盛过酒,也或许插过花,在某个春日的厅堂里,映照过女子的笑靥。</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站在船只模型前,目光专注。那船虽是模型,却仿佛能听见水声,闻到河风的气息。她或许在想,她的祖先是否也曾站在真实的船头,望着燃灯塔的光,心中默念着归期?</p> <p class="ql-block">高草丛中,一位女子微笑站立,白穗在风中轻摇。她不说话,却像在诉说一种回归——从城市的喧嚣,回到自然的怀抱;从浮躁的生活,回到内心的宁静。草丛深处,藏着最简单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一幅书法挂在木框中,“屋漏在下,知之在上”,字迹苍劲。它讲的是治国之道,也是为人之理——问题在下面,责任在上面。这不仅是古训,更是今鉴。牌匾题着“皇木”,那曾是建造紫禁城的珍贵木材,如今,我们该思考:什么才是今日之“皇木”?是科技?是人才?还是人心?</p>